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重视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优化,强化课程思政作用与建设,从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入手,彰显课程教学特色,着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文化育人目的。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传统文化;课程改革
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院校教育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无法达到“育人”本质,“课程思政”核心理念不强,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无法挖掘等,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因此,必须重视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优化,强化课程思政作用与建设,从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入手,彰显课程教学特色,着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文化育人目的。
一、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一直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素质教育远不如专业知识技能易于掌握,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此外,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讲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完善,无法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此,针对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应重新整合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新体系,在师资配备、课程集群、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上提出更合理的要求。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路的改革、创新。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建立
(一)核心课程集群的构建
借鉴全国各大中医院校的课程建设经验,抓住《医古文》精品课程为核心,形成特色品牌课程体系。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的,涵盖《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文献学》《中医经典选读》《中医学导论》《国学经典导读》等中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集群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易位式、PBL等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通过典型案例,锻炼实践思维模式,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形成思维的连贯性,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主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不同,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易位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
(三)第二课堂活动及社会实践
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已经开展了校园文化行的活动、国学经典读书会、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人文素质知识竞赛。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探讨课程中的改革,如经常性的问卷调查,教学内容的斟酌与选择,重视课上问题思考,督促课下阅读典籍,要求课余写读书报告等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以“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认知能力,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最终做到知识认知和行为实践相融合的 ‘知行合一’”的核心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为主线,在序贯衔接,有机联系的进程中,进行了以下几部分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
在有效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大目标背景下。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认知能力,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最终做到知识认知和行为实践相融合的“知行合一”的核心目标。突出解决现有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首次提出“核心课程集群”概念,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导读、中医文献学、中医经典阅读等核心课程集群体系。重点探讨如何选择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融合、序贯衔接的课程内容。
(三)课程结构的设置
构建一个适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专业需求的融文学、历史、哲学三大内容于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通过实践调查分析解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比例关系,进而解决课程的知识构成、课程的形态结构等核心问题。
(四)课程实施的开展
优化课程资源,构建省级精品课程、开拓课外第二课堂等;改革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自主学习、认知和实践能力;强化教学平台,完善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等;设置实践课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团和教育研究基地等形式开展,突出文化志愿者、走进社区等活动的实踐效果,做到学生的“知行合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序贯衔接。
四、结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实践,应从构建核心课程集群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知行合一”能力,对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课情况、分布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背景、认知学习风格等进行重点研究与探索,深化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改革,突出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整体优化,冀以强化课上课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课内课外实践能力,创新线上线下课程体系,从而做到知识认知和行为实践相融合,促进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能力。
参考文献:
[1]康艳青.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03):84-87.
[2]麻晓慧,高占华,等.我院中医相关专业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况调查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05):441-442.
[3]王姝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中医院校为例[J].科技展望,2015,(32):155.
[4]赵琛,王良滨,潘彦舒.慕课在中医院校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5):48-50.
基金项目: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XJ201702);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M12);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和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治丁铭,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2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