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实施“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而高职院校因其教学性质的特殊性,大部分师生把精力集中于专业学科,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在此情况下,“思政课程”融入其他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在提高思政教育效率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此,本文先分析了“思政课程”的基本情况,然后论证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探究了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程;高职;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250-02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基于此目标基础之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设计既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又要满足普遍性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思政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传道受业与育人为本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思政知识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辨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承载着育人的基本职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价值观以及德育观是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才兼备才能达到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思政课程”是所有学科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
  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了解国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思政课程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社会及个人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观点,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师在课程讲述过程中,以坚定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主要教学目标。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无才无德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有德是君子,有才有德才为“圣人”。思政课程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职业品德素养等能力,以完成培养有才有德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明确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在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认知;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对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2)能力(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接受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并在实践中应用。培养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职业认知,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2.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注重教学与实际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的结合,力求将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思维与感性感知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理论的融合。 (1)准确思政课程的定位,不以培养政治理论研究者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中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奠定基础。(2)增强实效。改变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方式,摒弃以往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的开放式特征,采用讨论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突出特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的来设计知识模块的理论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任务。(4)力求创新。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等方面力求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法、实践考察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绩考核方面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不同专业的学科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其具备一定的思政课程教育功能,带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思政课程的教育传播由专门教师转化为所有教师,思政教师队伍的扩大化为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观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背景。
  1.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由思政课程、基础公开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三者分别承担了思政德育教育、综合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养的能力。从教育价值来讲,三类课程分别承担了价值学习、价值引领和价值渗透三大功能。“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将高校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开启了思政教学的新思维、新模式、新格局。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力量。“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将所有的教学教师纳入了思政教学的范围,思政课程的教育范圍由以往的小规模课堂教育扩展为时时刻刻的思政课程教学。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承担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将德育教育与术业教育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3.加强“课程思政”课程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开发设计要充分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现状与认知需求,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结合高校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并结合专业与学科优势全方位进行课程设计,注重“术道结合”,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语言的有效性与影响性,在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体验式思考,以达到理性认知与思想共鸣的统一。
  4.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1)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在课程思政的一体两翼架构中,传统思政课程要发挥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2)拓宽通识课的思政内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根植学校的学科特色,引导、鼓励教师打破思政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界限,以培育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美丑鉴赏能力等开发通识课的思政教育资源。(3)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完善课程思政体系要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各个学科的独特视域、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课程种类也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的前提下,综合接触多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从而使思政课程被逐步边缘化,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入和提高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05,(4):7-18.
  [2]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193-1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