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思政渗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影响行业的道德素质,因此,在学校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思政课程上面,要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渗透思政。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如何在音乐课程中渗透思政,帮助学生在音乐中具体形象的接受思政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完善自身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课程;思政渗透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除了美育功能,还具有德育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完善自身的内在素养和性格塑造,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美化人的心灵。
一、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思政渗透
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国古代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排在首位,“乐”紧跟其后,“礼”用来规范人的外在活动,“乐”则用来改善人的内在修养;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加入教育行业也就算了,倘若加入了教育行业,那么音乐教育就是整个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果全国所有民众都无法创作新的音乐,那么将是整个民族的耻辱”;21世纪初,我国强调“宣扬民族精神、让音乐和民族精神互相结合”的思想理念,让音乐融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与文化。
纵观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思政渗透,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一直潜移默化的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人文教育,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更关乎到国家的命运,因此,在音乐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刻不容缓,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道德素养义不容辞。
二、如何在音乐课程中渗透思政
(一)五年制高職学校学生的特点
1、思想不稳定。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音乐课程安排在一年级,这时候的学生年龄大多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思想状态不稳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发展,社会上的思潮对其影响较大。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利于其成长的因素。
2、文化基础薄弱。五年制高职多数是中考落榜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大部分学生所学的专业属于理科性质,对音乐的兴趣仅停留在盲目的欣赏流行音乐,对音乐理论知识、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了解的少之又少,只有少部分人接触过简谱,几个人会认五线谱,大部分的学生一味的追求音乐好听与否,对于音乐的内涵从不去探究。现在网络的发达,有许多国内外的流行音乐的歌词传播消极的内容,正处于探索期的学生极有可能受其影响,从而走上不归路。
3、心理脆弱。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就业方向多数为技术工人,加上社会对高职的偏见,会让他们自认为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一旦发生不如意的事,会让自己陷入抑郁的状态。同时,不需要参加高考,对自己更是松懈,容易产生能混就混的思想。
(二)利用音乐作品来渗透思政
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会根据音乐的不同呈现获得直观的感受,继而可以判断音乐作品的喜怒哀乐,但是,单纯的靠耳朵听音乐是最初的情感体验,仅仅停留在音乐作品的表面,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示的含义,也就不能感受到作曲、作词、演唱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只有从不同方面去了解整部音乐作品的背景、思想,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真正意义上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涵。
1、经典音乐作品中渗透思政
在大部分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中,音乐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但是由于他们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的鉴别能力低下,娱乐功能远远超越了道德教化功能,对作品的好坏无法分别,对好的作品所包含的精神、情感很难体会。他们往往觉得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是一种落后,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殊不知,经典音乐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精神理念恰恰能对其内在素养、三观的形成、道德修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音乐作品中,经典红色歌曲占据了大半江山,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场景,是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例如《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作品分为八个乐章,以其辉煌的合唱,雄厚而激昂的旋律,不仅鼓舞了当时抗战的人民,也一直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里,时刻提醒着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努力奋斗。《黄河大合唱》是典型的思政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集声乐、器乐、思想于一身,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辉煌的里程碑。
红色歌曲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息息相关,抗战时期的《大刀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期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这些歌曲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想境界必定是积极向上的。红色歌曲产生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旋律多来源于民歌,群众唱起来朗朗上口,歌词取自于人们生活,能让人民群众引起共鸣,这就为红色歌曲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流行音乐作品中渗透思政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接受。通过流行音乐,可以更好、更快的传播思政,成为思政教育的又一途径。流行音乐有许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作品,这就需要教育者找准切合点,寻找思政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作品,做到有利的传播。中国现当代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例如为澳门回归而作的《七子之歌》,为追求理想生活而作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为歌颂祖国而作的《天耀中华》,为中华民族国强民富而作的《中国梦》,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青花瓷》,融入中国民族元素的《花田错》,这些歌曲从爱国、追求理想、宣扬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传播音乐的同时,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在音乐课程中渗透思政,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跃忠. 论高雅音乐在高校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2]陈颖. 流行音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2(04)
[3]张晓明,魏启旦.流行音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才智. 2011(07)
[4]王婷.音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 201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