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基于“卓越计划”的草业科学专业“分层次、多模块、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的构建

基于“卓越计划”的草业科学专业“分层次、多模块、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形式,新时期草业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思路,通过构建“分层次、多模块、递进式”的草业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为培养草业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卓越计划 草业科学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形式,是最贴近生产的关键教学环节[1-2],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3]。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型研究式学习、积极自主学习、不断持续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和实践理念。2018年3月6日,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基于“卓越计划”理念,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对于提高草业科学专业的内涵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草业科学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本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增长迅猛[4]。从全国草业科学学科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省份,不同地区,根据地方特色,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教育,草业科学专业的发展已经具有地方特色的格局[5-7]。基于草业科学专业地方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以及我国不同地方草业科学发展的特色和对草业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不同地方高校草业科学专业应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成立于1980年,1997年本学科被青海省教委审核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时将草原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并将草原专业更名为草业科学专业。2009年经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教高函〔2009〕16号)青海大学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专业入选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青海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批准为“卓越草原师”培养教育试点单位。跻身于全国草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但因地处西北,基础设施和信息相对落后,随着学科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呈现出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及社会需求不够匹配的现象。青藏高原草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需要大批的草业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呼唤我们尽快培养处一大批“卓越草原师”人才。
  一、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条件及基地
  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相关的内容。校内包括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实验中心、校内牧草试验站、青海大学高原植物标本室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大通种牛场、青海省同德牧草良种繁殖场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设施齐全,而且各具特色,有基本的实习工具和分析仪器,具有接纳学生开展教学实习或参与生产实习的能力。
  (二)传统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草业科学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过程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第一,草业科学教学实习以课程实习为单元,教学内容更新也不及时,实习方法与过程管理不科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系统。以课程为体系开展的教学实习,在设置上呈条块分割状态,系统性差,学生的思维也局限于教师事先制定的固定模式内,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由于经费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教学实习的时间相对较短,主要表现在:课程总学时逐渐压缩,实验与实习时间也呈下降趋势,草原学野外教学实习时间也相应压缩。在实践教学突出的问题是:很短的时间很难将所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草原生产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学生要熟悉草原生产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几乎不可能。
  二、“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的“四个转变”
  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为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满足“卓越计划”下草业科学专业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教育理念,草业科学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加强教学实践基地,这对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大力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实现从“技能培养”向“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转变、从“按部就班”向“自主创新设计”转变、从“单一项目训练”向“综合项目训练”的转变、从个体能力培养向团队协作能力模式的转变。
  (二)“分层次、多模块、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基地接纳草原专业本科学生的试验和科研能力,使草业科学专业建设成为青藏高原草原牧草与生态保护应用型人才以及教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基地,确保“卓越草原师”培养教育工作順利实施,草业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的探索和研究。试图以草业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草地环境认知——草地生态调查技术——草业生产基本技术-草业科学综合技术-创新训练”的分层次、多模块、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简称为“三个结合、四个层次、五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1.三个结合
  通过分析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草业科学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的实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核心,在分层次、多模块、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思想观念、技能培养和教学手段等3个方面,提出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的“三个结合”;即:1.传统草地观念与现代草业科学相结合;2.技能培养与综合创新训练相结合;3.传统研究手段与现代新兴技术相结合。   2.四个层次
  以草业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在现有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四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即:基础提高层、实践技能层、综合设计层、创新研学层,主要从专业意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应用着手,构建“草地环境认知-草地生态调查技术-草业生产基本技术-草业科学综合技术-创新训练”分层次、台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3.五个阶段
  根据在学生培养期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草业科学专业的实际,提出五个阶段的训练模式,即:认知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研究创新训练。通过对草地环境的认知,培养对草业科学的兴趣和从事草业科学系专业的意识,通过草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草业科学的专业素质、通过草业科学专业技术的训练,培养从事草业生产的综合技术、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从事草业生产和加工等技术的能力,通过研究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新时期草业科学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草业科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尤其是对地处“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青藏高原的高等院校草业科学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和首要任务,是全球教育政策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国际社会倡导的共同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有必要廓清学校作为责任主体的作用,需要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重教转向重学,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草原是我国生态之肺,是我国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对我国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草业科学是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植物、动物以及草畜结合,并且将草产品和畜产品进行加工经营,获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业[8]。从畜牧学科分离出来的草原学,随着对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不断认识和研究,发展为基于草地农业系统理论的草业科学学科[9-10]。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依托专业实践课程或问题而实施的教学形式,这是大学实践教学最普遍的形式,也是大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典型代表。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该专业的社会适应范围、适应程度和适应条件,为深化专业学习、弥补专业缺陷奠定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发展草业科学高等教育,培养从事草地资源与保护的专业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立业,朱铁霞,张永亮.《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草业科学,2013,30(2):310-313.
  [2]周寿荣,干友民,张新全.美国高校成功的经验与我国高校改革和草学发展[J].草业科学,2011,28(10):1878-1881.
  [3]赵亮.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改革实践与成效[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9163-9164.
  [4]金樑,王晓娟,南志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做好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J].草业科学,2005,(20)8:90-93.
  [5]谢应忠,尹军利.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地方草业高等教育[J].草原与草坪,2002(2):71-72.
  [6]易克贤.建设具有我国热带特色的草业科学本科专业[J].草原与草坪,2002(2):79-80.
  [7]张跃伟,杨富裕,苗彦军.因地制宜,發展具有西藏特色的草业科学高等教育[J].草原与草坪,2005(2):68-70.
  [8]任继周.草业大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任继周,侯扶江.草业科学框架纲要[J].草业学报,2004,13(4):1-6.
  [10]侯向阳.我国草牧业发展理论及科技支撑重点[J].草业科学,2015,32(5):823-827.
  作者简介
  芦光新(1974—),男,汉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