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在反思自身行为的过程中,就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构成了不同的生态观。生态观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随着生态危机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生态实践活动的拓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整体理解,是围绕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等问题,从哲学角度所概括、思考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生态观从萌芽,形成到成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观 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1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纪中叶,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人类文明从依赖自然的農业文明跃向了以掠夺和占有自然资源的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大为增强。人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使得人类在对待自然时,把自然作为为获取经济利益可以任意索取的对象,也间接地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浪费等生态危机的产生,这也让哲学家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1萌芽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认识
  1835年8月,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德语考试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关注和思考。在中学毕业论文中,他从人与动物对待自然约束性的不同态度,从被动与能动、制约与选择的角度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这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还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但是马克思敏锐地认识到动物是被动适应自然界,完全受到自然界的约束,而人在自然面前则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避免对自己不利的自然环境,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改造自然。
  1.2形成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多视角解读
  1.2.1异化劳动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把异化概念与劳动结合起来,异化劳动理论中既包含了唯物史观的萌芽,同时也包含了私有制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同自己的类本质、同他人相异化。在对第三个规定“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因此,异化劳动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这里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自然界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历史结果,另一方面却成为控制人的异己的、统治自身的一种力量,自然界不再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不再是与人共生共存的环境,从而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异化。
  1.2.2人对自然的能动性视角
  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他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这里“人化的自然界”实质就是被打上人类实践烙印的、具有属人性和社会历史性的自然,人化自然如何存在、在何种意义上存在,都由人的实践能力所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化自然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实践层面“人化的自然”是指人类根据自己的目的、意愿和需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践劳动利用劳动工具改造过的自然,是被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资料,是人的物质的无机界。
  1.3完善时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生态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完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成熟时期。这一阶段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论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完善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史观视角。
  1.3.1生产力要素构成中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构成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个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过程时指出,人本身具有一种自然力,即:劳动能力。人在利用劳动能力“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在发挥劳动能力改变自然时,还可以控制这种能力,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劳动能力的拥有者也构成了生产力的人的要素,并且这种能力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性思想。
  1.3.2物质变换断裂概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的逐利本性下,对外部自然进行无止境地掠夺和索取,破坏了自然规律的界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进行残酷地剥削和压榨,造成了对人本身自然的破坏。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尽量降低工人必要的劳动条件投入、缩减劳动保护的投入和加大对土地肥力的索取,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农业的进步是以对土地和土地肥力的掠夺为手段、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所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虽然获得了进步,但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物质变换断裂。   1.3.3废物循环利用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还提出通过科技的发明与进步、提高机器的质量、节约等手段,可以将生产废料循环利用、提高废物利用率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只是土地的使用者,并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应该把肥沃的土地留给后代,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已经触及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层面,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2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2.1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说: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 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人们的社会生产也只能在自然中进行。马克思明确指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以实物、燃料、衣着的形式或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现出来。”自然的力量是无尽的,自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自然不仅仅为人类提供物质保障,“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
  2.2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中建立起来的实践关系,实践活动连接了人与自然,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创造了人,人也通过劳动实践创造了自然。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及其社会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才能“为人所用”。马克思认为: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劳动对于生产过程和人类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而已,正是它的最最普通的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人類的生存离不开劳动,“任何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而且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工具,实用工具,利用工具进行劳动,创造出需要的物质财富。虽然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但是人类的活动是受自然制约的, 自在的自然是无法为人类所用的, 只有在具有社会性的劳动中自在的自然才能被创造成为人化自然, 从而才能与人类统一起来。
  3总结
  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维度展开人与自然的生态论述,从实践生成性理念揭示生态和谐的实质。遵循此理论,马克思眼中的生态论的内核就是实践,生态和谐的本质就是做到人可以自由自觉地劳动。马克思的生态论从实践生成性出发,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从马克思的生态论出发,生态和谐作为一个漫长的历史生成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个人的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 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9.
  [2] 温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3] 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
  [4] 刘丰源.生态人和生态社会的有机融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再解读[J].学理论,2017.
  [5] 王伟.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45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19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52+161+185+208-209+231+501+528+545+579-580.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8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