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青少年犯罪具有网络隐蔽性、团伙组织性、主体多元性和低龄化的特征。文章作者从个体、社会化主体和社会宏观层面对青少年犯罪成因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征;成因;防范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分析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受到当前网络快速发展与普及影响,通过新媒体的使用与传播,接触到更多有关犯罪手段、犯罪内容的有害信息,青少年缺乏自控力并善于模仿,导致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更具有隐蔽性,网络犯罪特征凸显。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主体趋向多元化与低龄化,不单是男性青少年参与,女性暴力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的焦点,带来诸如人身攻击、身体侮辱、言语谩骂、社会孤立更具有伤害性的后果。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1.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与社会化偏差
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个体偏离了正常的社会化的轨道。埃里克森指出青春期是青少年获得自我认同而克服角色混乱的阶段,这一阶段他们从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中逐渐认识自己,若能认清自己,辨别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一危机就能解除,反之青少年的人生便会出现不确定性[1]。此外青少年自控能力較弱,模仿能力不断增强,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极其容易模仿大众传媒中的不良行为。
2.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染与教育的缺失
在极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外文化不断碰撞交融,使得民众无所适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媚外主义的盛行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被不良社会风气侵染,当青少年面临社会诱惑而无法自控时就容易走向犯罪道路。此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缺失也导致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判断与正确的人生信仰等问题。
三、有效防范青少年犯罪的策略探讨
1.加强自我管控,强化积极的自我认同
青少年自身应当增强自我管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人生态度,青少年个人社会化才不会偏离正常轨道。青少年应当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青少年应当学会处理好与身边同辈群体的的关系,要加强自我认同感,积极的自我认同能够让生活充满意义,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身价值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2.社会化主体校进行积极的关爱与培育
重视家庭教育,提升亲子教育的效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性的摇篮[2]。父母需要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能只是严厉批评,而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以及给他人带来的伤害,给孩子创设有爱有温暖的家庭氛围。学校需要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对学生的教育贯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另外还需增加法律课程或者定期开设法律讲座,加大宣传普法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法律培训。
3.建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互联网监管力度
良好的社会风尚能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社会成员应当从自身做起,修身律己、端正品行,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人人共建共享,人人从中受益。加强互联网监控,需要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立法,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严惩网络犯罪。加强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充分运用高科技技术过滤不良信息,对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进行有效过滤,降低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由于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转变,全社会需要积极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也需要青少年群体自身加强自律与道德修养,抓住当前时代提供的成长成才的机遇顺利完成社会化的各项人生任务,培育法律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防范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李然.青少年学生恶性犯罪动因探究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2):73-74.
[2]段炼炼.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三重境界[J].东岳论丛,2017(4):30-31.
作者简介:陈芳(1978—),女,安徽桐城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