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话语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燕飞

  [摘           要]  高等院校是青年大学生聚集地,也是多种活跃思想碰撞的阵地,高等院校意识形态中思想引导工作,对国家改革发展战略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以网络话语环境为背景,阐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网络话语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以期为网络话语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启迪。
  [关    键   词]  网络话语环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08-02
   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不仅反映了一定社会现象及社会形态,而且反映社会主流的利益表象、情感、理念。领导人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的工作目标,而高校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网络空间也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对网络话语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路径探究非常必要。如何应对大数据对主流教育理念的冲击,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意识形态渗透的免疫能力,如何在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如何加强对网络话语权的把控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网络话语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大数据对主流教育理念的冲击
   大数据时代,在线慕课、微课等教育方法逐步成为高校各专业知识教育的主流;各种自媒体、新媒体发布的信息也随处可见。新颖教育方式的应用促使信息发布者、阅读者处于完全无限制、无防护、无缓冲状态。这种情况下,不同思想文化间会出现加速碰撞,对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念造成较大的冲击。
   (二)碎片化信息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人类社会也由数字时代迈入数据时代,各种碎片化信息呈井喷式涌现。特别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文化化、学术化的形式作为掩护,进入我国学术文化交流体系,致使高校青年大学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感趋于弱化,甚至有可能导致青年大学生是非荣辱观的颠倒。
   (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把控不足
   党政职能部门建构理论、自媒体舆论传播平台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而在自媒体发展进程中,海量信息传播导致自媒体与主流媒体差距加大。同时自媒体的逆向动员能力也损耗了主流载体原有优势,对高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缺乏话语权
   高校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摇篮。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处于探究阶段,缺乏充足的实践经验,在网络话语环境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导致其无法被青年大学生接受[1]。
   二、网络话语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究
   (一)利用大数据建构意识形态教育安全防护体系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海量数据,可以综合分析人的行为及事情发展走向。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者可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收集数据,进行关键词搜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逐一预估,探究大数据时代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创新的主要理念。同时基于互联网智能设备在高校青年大学生广泛普及特点,教育者可以进一步完善数字校园建設体系,将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终端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从认知、恋爱、兴趣、价值取向、交友等方面,全面分析学生行为趋势及心理状态,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高校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制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组织防护方案。同时以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为依据,从意识形态安全快速响应机制、意识形态安全管理架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运行机制、大数据灾害备份机制等方面,限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范围,以战略为视角,强化标准化建设,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把控
   话语权是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网络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意识形态教育活动需要充分利用相关内容载体、语言的传播来开展,以期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并最终形成个性化主流声音。依据传播学理论,为切实加强高等院校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把控力,高等院校应从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者四个层面出发,强化自身在网络信息传播链条中的把控能力。
   首先,应以传播者为入手点,以真实性信息传播为原则,立足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情况,加强思想引领。同时也要注意搜集负面思想理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加强对校园意识形态危机事件的控制。
   其次,应以传播媒介为控制要点,充分利用官方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权威作用,保障校园内网络平台的正面形象。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信息传播执行者,增强传播融合度,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提供充足驱动力。
   再次,应以主体信息为管理核心,信息是网络话语环境中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要保证信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正面性,牢牢把控意识形态主体传播方向。
   最后,信息接受者是网络话语环境中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最终目标。高等院校必须依据最终教育目的,以教育者为中心,以宽容、开放、尊重的态度,反思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以大数据思维为切入点,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话语权。    (三)建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平台,夯实话语根基
   社会主义意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考虑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面对全球化时代非主流意识对高校主流意识的冲击,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者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面对新问题,探索新的解决措施[3]。因此,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高等院校应树立正确的阶级立场,从观念层面打击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改变以往单向式意识形态教育形式,逐渐向个性化宣传教育过渡。要结合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传播、立体化知识共享特色,定期上传、更新最真实社会主义发展图片;要设置意识形态辟谣模块,及时反击西方敌对势力或其他敌对思想,澄清事实真相,保证自身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动权,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获得社会群体认同及青年大学生群体认同奠定基础,促使高等院校青年大学生主体普遍接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牢固的宣传平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推进提供充足支撑。
   (四)培养青年大学生反思批判精神
   为避免西方“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等思潮对高等院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高等院校可以围绕如何培养青年大学生反思、批判意识为核心,不断深入探究和挖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反思、批判的道路中,为青年大学生探究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4]。
   一方面,基于网络信息传播形态特点,为提高青年大学生反思、批判意识,高等院校可从技术层面入手,利用校园内部新媒体平台、现行流行网络社交平台优势,构建集网站、手机软件、微信为一体的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阵地。通过官方主流载体与社会非主流载体的同步发展,引导校内主流载体在批判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大众意识的引导作用。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阶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论为基础,以实现意识形态对校内学生价值引领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促使高等院校青年大学生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充足话语权。
   三、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对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干扰,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路径,加强网络思政安全防护,逐步加强自身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把控力度。同时以培养反思、批判思想为核心,利用各种技术条件,全面培养高等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反思、批判意识,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洞察力。
   参考文献:
   [1]伍廉松.网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17(5):40-43.
   [2]林于良,邱静文.大数据嵌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依据与路径[J].大庆社会科学,2017,205(6):45-48.
   [3]汪慧英.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特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3):211-212.
   [4]张兵.论巩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7(6):111-113.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