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汉曲汉乐非遗艺术走进课堂的教育实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燕平

  【摘要】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主要引导者,更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因此,在开展非遗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创建专业的非遗艺术教学队伍,开发富有特色的非遗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最大化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汉曲汉乐;非遗艺术;课堂;教育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汉曲、汉乐作为我国非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当前,还是在未来,都应获得国家及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使其能创造更多代表这个时代文化的经典作品,并能永远发扬与传承下去。纵观当下,基于历史的沉淀,非遗艺术更彰显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当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本土文化,使其面临严重的失传风险时,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学校作为知识文化传播基地,面向的是更加年轻的群体。因此,国家应有效运用这一重要载体,将汉曲、汉曲等非遗艺术的教育与传播科学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汉曲、汉乐非遗艺术的简述
  (一)汉乐文化
  汉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一种流传久远的传统乐种。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岭南地区及全国其他各地都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即便在海外,在客家华人侨胞聚集地同样享有盛誉。2006年6月,我国将汉乐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其是第一批国家非遗艺术。从此,汉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更多的艺术享受。
  (二)汉曲文化
  汉曲也被称为汉吹,早年间,根据唢呐曲可将其分为牌、汉、水、满四个不同的类型。汉曲的曲调较为深沉,其音乐旋律大多以展现忧伤的情绪为主。因此,汉曲通常会被用于丧事坐乐中。同时,汉曲的结构较长,版式变化丰富,节奏层次多变,又被分为大味儿和小味儿两个类型。与此同时,汉曲的曲式与唐代大曲的曲风极其相似,两者间存在文化渊源。唐代大曲是基于汉代乐府中的汉代大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此可见,汉曲与汉乐府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汉曲的学习不仅是作为一种个性化的需求,而且应被广泛普及,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更好的推广。
  二、汉曲汉乐非遗艺术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汉曲、汉曲等非遗艺术,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基于历代艺术爱好者的发扬与传承,才流传至今。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更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西方文化与音乐的进入,使我国汉乐、汉曲这些非遗艺术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冲击与影响。诸多传承已久的非遗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重大风险,且出现渐趋消失的严重现象。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无可替代的文化传输载体。因此,学校有义务、有责任肩负起汉曲、汉乐等非遗艺术的教育传承与保护的历史使命。在课堂教学中,将汉乐、汉曲非遗艺术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更多的青少年去认知、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汉曲汉乐非遗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建专业的非遗艺术教师队伍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控效果对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针对于非遗艺术的教学,对教师的艺术审美与教学能力要求较高。而汉曲、汉乐曲风的讲解,文化的传输,都需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能将其进行有效吸收、加工,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汉曲、汉乐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乐曲,其曲风、旋律等与当下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严重不符,尤其是汉曲的曲调悲伤哀怨,不易被当下的学生所接受与喜爱。若教师不能采用合理的手段进行恰当的教学,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无法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因此,学校应积极打造专业的非遗艺术教学队伍,使他们不仅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还应掌握不同非遗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等。当教师能熟知汉曲、汉乐等非遗艺术的相关知识后,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传达。因此,学校领导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聘请各地区艺术专家、传承人等,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使教师不断提高相应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走出校园,去各地进行民风探访,实际感受各地区非遗艺术背后的故事。如教师可进入广东地区,更细致地了解汉乐的起源与发展;走进辽宁地区,去真实的感受汉曲的文化背景、曲风特征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基于更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的自我提升,不仅使他们的艺术文化底蕴得到增强,还可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这些非遗艺术。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带入情感,向学生介绍汉曲、汉乐等非遗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受到更好的熏陶与影响,从而使学生逐渐喜欢上我国的非遗艺术,继而使其获得发扬与传承。
  (二)开发富有特色的非遗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在实际开展非遗艺术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有效掌控教学方向,科学设置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教师应将其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开发新的教学方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有关汉曲、汉乐等文化背景、曲风理论知识过程中,可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校园生活中。例如,在课间活动时,教师可将旋律比较好听的汉乐播放给学生听,如《出水莲》《怀古》等。这些曲风清新秀雅,古朴飘逸,其中还有古筝、琵琶乐器伴奏,不仅可舒缓学生的心情,还可使学生对这一特殊、悠扬的旋律产生好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能更自主地去认知与学习汉乐文化等。
  其次,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开辟更多的教学方向。教师在开展非遗艺术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更符合学生认知、贴合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将更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艺术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可更好地引发学生共鸣,使他们能更积极、充满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同时,更具有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可增强学生对非遗艺术的保护欲望、传承意识。
  基于此,学校应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融合社会各方力量,借助优秀学术力量,结合学校实际办学特色等,编制更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了解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制定更具有实验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大纲、教材等,从而将汉乐、汉曲等非遗艺术作为正规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传授,使广大教师与学生对我国非遗艺术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四、结语
  总之,本文阐述了汉曲、汉乐文化,并深入分析了汉曲汉乐非遗艺术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了解到学校课堂教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非遗艺术文化底蕴的培养,并开发具有特色的专业教材等,全面、系統地进行非遗艺术教育,使其避免出现失传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金心亦.非遗项目纳入高职艺术通识课程体系的可行性研究[J].艺术研究,2019(3):136-137.
  [2]孙丹.“非遗”语境下安徽民间艺术资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1(1):112-117.
  [3]沈洁.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应用型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教改为例[J].北方音乐,2018,38(21):181-182.
  作者简介:郭燕平(1982—),女,汉族,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嘉应学院,中小学一级音乐教师职称,学校总总辅导员,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