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边坡危岩应急抢险工程勘查要点实例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多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造成地质灾害频发并逐渐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仅以某危岩治理工程勘查实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勘查要点建议,可供类似地区借鉴参考。
  关键词:危岩  地质灾害  勘查
  中图分类号:TU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c)-0053-02
  1  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程度
  1.1 危巖概况
  该项目勘查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街道彩色奥邻小区南侧,整个危岩带全长约130m,陡崖崖顶标高326.0~330.0m,崖脚标高为310.0~318.0m,崖高一般约8.0~12.0m。勘查区陡崖上的砂岩受到风化、降雨、构造裂隙切割及植物根劈等影响发育多处危岩或危岩带,陡崖崖脚为泥岩,受风化剥蚀影响形成长3~15m,深0.5~1.5m,高0.5~1.5m的岩腔。
  1.2 危害程度
  根据现场调查,勘查区内发育较大的危岩体(带)16处,体积9.35~420m3,危岩体总体积约为1782m3。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18)[1]确定该危岩带属于大型危带。彩色奥邻南侧危岩主要威胁对象为:附近居民52户200人、资产约500万元。勘查区地形起伏变化大,危岩体受两组陡倾裂隙切割及风化作用等,卸荷强烈,根据规范中关于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划分该危岩地质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根据规范中判断可能造成的损失约500万,威胁人数约200人,因此可能造成的损失为中等,威胁对象为彩色奥邻小区,威胁对象较重要,因此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为二级。
  2  勘查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查手段采取地面调查测绘、工程测量、钻探、槽探与室内样品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勘查手段按照执行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执行。在前期勘查设计书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补充完善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查明危岩边界;为查明危岩卸荷裂隙分布发育情况,在陡崖顶布置探槽;沿主要危岩单体或危岩带主崩方向布置纵勘探线,在勘探线上布置钻孔和探槽。
  3  地质环境
  (1)地层岩性:勘查区内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及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2)地质构造:区内地层缓倾单斜构造,产状基本稳定,勘查区位于处金鳌向斜北东翼近轴部,岩层产状为230°∠5°。
  4  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4.1 地形地貌
  勘查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龙腾大道旁边的彩色奥邻小区南侧,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态势。南~北微地貌依次为平台~陡崖~斜坡~陡坎(挡墙)~平地等。陡崖顶部经人工改造,地势平缓,目前为一平台及缓坡,高程326.0~330.0m;平台(缓坡)以北为一呈东~西展布的陡崖,长约130m,总体坡向12°,陡崖崖顶标高326.0~330.0m,崖脚标高为310.0~318.0m,崖高一般8.0~12.0m;陡崖脚部为一斜坡,斜坡总体坡向与陡崖坡向大体一致,约12°,地形坡角25°~35°;斜坡以北为彩色挡墙,挡墙走向与陡崖大体一致,呈东西走向,坡角80°~85°,墙脚高程为292.8~294.5m,墙顶高程为309.5~313.5m,挡墙高15.0~18.9m;挡墙以北为彩色奥邻小区范围道路,该区域地势平缓。
  4.2 地层岩性与岩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
  根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槽探资料揭露,危岩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填土、残坡积土、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勘查区地形地貌中等复杂,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陡崖段总体南高北低,全长约130m,陡崖崖顶标高326.0~330.0m,崖脚标高为310.0~318.0m,崖高一般8.0~12.0m。为危岩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空间地形条件。勘查区域内陡崖由于岩体结构裂隙部分发育而呈块状、不规则状,陡崖段发育两组构造裂隙,受裂隙的切割,陡崖上部岩体产生卸荷,并在陡崖面上形成危岩。
  5  陡崖(危岩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5.1 陡崖带的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勘查区地层呈单斜产出,产状为230°∠5°,层面结合程度一般。勘查区陡崖呈东西展布,总体倾向14°,全长约130m,陡崖崖顶标高326.0~330.0m,崖脚标高为310.0~318.0m,崖高一般8.0~12.0m。陡崖上发育40°~60°∠80°~86°和320°~330°∠77°~86°两组裂隙。东段陡崖受两组裂隙切割较严重,裂隙间距为0.33~2.5m,陡崖中-上部砂岩被切割呈块状、不规则形状等;西段陡崖岩体相对完整,裂隙间距较大,裂隙间距为1.3~3.5m,岩体呈大块状。陡崖带岩性主要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岩质软硬不一,西段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东段岩质为软~极软,岩体被裂隙切割呈块状,完整性较差,为较破碎。陡崖中下部部分岩体在风化及降雨作用下已发生崩塌形成凹腔,此类凹腔的形成往往又导致上部砂岩产生进一步卸荷,从而加速上部岩体的崩塌速度,根据现场钻探及槽探揭露,彩色奥邻南侧陡崖卸荷带宽度一般为4.40~10.00m。另外,陡崖底部为侏罗系中统泥岩基座(局部为砂岩),岩质极软-软,极易受风化影响,多形成长2.0~29.4m,高0.3~2.8m,深0.3~1.5m的岩腔。泥岩抗压强度本身较低,易风化,在上部危岩体重压作用下局部地段产生挤压破碎。由于陡崖受到裂隙切割、风化、降雨及植物根劈等综合作用,陡崖体局部地砂岩易产生小规模崩塌现象。
  5.2 陡崖脚部斜坡稳定性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在陡崖脚部~板肋式锚杆挡墙墙顶之间存在一斜坡,斜坡倾向与陡崖倾向大体一致,斜坡顶部高程315.5~320.0m,脚部高程310.0~313.0m,斜坡高度4.0~10.0m,斜坡坡角29~34°,局部达54°。斜坡大部分为基岩(泥岩)裸露,局部有零星粉质粘土,在斜坡西侧坡脚(W9-已治理危岩之间)存在一横长平台,平台高程309.0~310.0m,平台上覆盖有粉质粘土,土层厚度0.3~1.0m。由于坡脚原有切坡已进行治理,因此斜坡未见明显变形迹象,斜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由于斜坡坡度较陡,大部分泥岩裸露,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容易发生小规模崩塌,并加大对上部危岩的影响。因此建议对陡崖脚部斜坡进行防风化处理,在处理前应进行清除斜坡植被及覆土。
  6  危岩区域分析要点
  通过对基座(岩腔)特征进行分析,可知其变形破坏特征,从而可对危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具体通过危岩主控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投影图定性分析。然后可以对该危岩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进行预测:危岩体发生破坏,块石的运动方式受下部斜坡的物质组成、地形及坡度的影响,运动距离各不相同。据R.M.Spang(1978年)的研究成果,崩落体只有在坡度小于一定的临界值(约27°)时,才停积于崖脚(或坡脚),随坡度增大,可分别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自由崩落等方式[2]。
  7  结语
  危岩治理工程勘查工作需要在常规的工程勘察工作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危岩区域的稳定性,结合基座岩体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和局部地质构造,选取合适计算参数,综合得出岩体稳定性分析结果[3],从而提出科学的合理化防治建议,为后期施工治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DB50/143-2018.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S].
  [2] 胡茂焱,刘大军,郑秀华.地质灾害与治理技术[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3] 殷跃平,胡时友,石胜伟,等.滑坡防治技术指南[M].地质出版社,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9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