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四川盆地经历了“6·18”、“6·30”、“7·4”、“7·9”和“7·17”、“7·22”6次区域性暴雨,引发多起洪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特别是“7.8—7.11”特大暴雨多项气象要素都突破了历史极值。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学和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引起2013年四川盆地几次区域性暴雨的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式特征及物理量特征,找出共性,为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一些预报着眼点。
  关键词:四川;副高活动;区域暴雨;暖湿气流;西南涡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46
  收稿日期:2019-11-21
  作者简介:何冬梅(1984-),女,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和航空气象。
  引言
  暴雨洪涝是四川省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四川省每年都会出现暴雨天气,并引发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部门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四川省暴雨洪灾具有出现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重复性、年际变化大等特点。主要发生时段在5—10月,以7—8月为盛,7月洪灾尤为严重。
  本文将从天气条件、物理量分析2013年的几次暴雨过程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资料、探空站08∶00、20∶00的探空资料,寻找预报暴雨的一些规律,供暴雨研究及预报人员参考,以提高暴雨研究水平和预报准确率,还可以为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1暴雨过程概述
  2013年在四川盆地出现了6次区域性暴雨,其中6月1次,7月4次,8月1次;6次区域性暴雨中达到暴雨的站数均超过20站;最大过程雨量超过700mL,最大日雨量均超过了150mL;暴雨中心涵盖了整个四川盆地。暴雨的持续天数一般维持在2~3d,个别达到了5~6d。
  2天气形式对比分析
  2.1“6.18—6.22”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
  2013年6月19日08∶00,500hPa亚洲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型,副高584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与重庆交界一带,19日20∶00副高584线西移到盆地中部地带,20日副高584线继续向西北移动到青川一线,中低层西南涡一直维持,近地面层925hPa一直有辐合,地面为一低压中心,20日开始有冷空气南下影响。
  2.2“6.29—7.1”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
  2013年6月29日08∶00,500hPa亚洲中高纬地区为一槽一脊型,我国中纬度地区“东高西低”形势,青海有一高原低涡,四川盆地处于副高584线边缘,6月29日20∶00高原涡进入四川盆地,6月30日—7月1日,由于副高的稳定少动和热带气旋“温碧亚”向西移动所形成的阻塞作用,高原低涡一直维持在四川盆地。6月30日08∶00,700hPa和850hPa在四川盆地也有西南低涡生成,并且700hPa威宁-重庆-达州一线的西南风加强为低空急流,西南涡和高原涡形成耦合,从而形成强烈的辐合上升作用,为暴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动力条件,遂宁处于低涡右侧和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中心,对流发展最为旺盛。
  2.3“7.4”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
  2013年7月3日08∶00,500hPa亚洲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副高588线在宜昌以东,青藏高原东部为一低槽,7月4日08∶00副高东撤向南收缩,588位于长江以南的长沙-宁远-阳山-广州一线,高原低槽东移进入四川盆地西部沿山一带,700hPa西南暖湿气流维持,盆地中部到西南一线有辐合,地面上盆地一直处于低压区。
  2.4“7.9”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
  2013年7月7日08∶00,500hPa上亚洲中高纬为一宽槽,副高588线在广州-福建沿海,青藏高原中部有一低槽。到7月8日08∶00 588线略有西进,高原槽东移,之后副高东退,高原槽继续向四川盆地移动,稳定在高原东部和盆地西部。到7月12日20∶00,副高又重复了1次东退西进过程;700hPa上西南涡维持;850hPa川东一直有辐合;从7月7日08∶00—10日20∶00地面一直有1个低压中心。
  2.5“7.17”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
  2013年7月16日08∶00,东亚中高纬维持“两槽一脊”的环流型,副高588线位于我国东部沿海边缘一线,584线位于我省北部,副高较前期有所东退,伴随高原北部和盆地北部的切变。700hPa盆地大部、尤其是盆地南部到盆地东部持续受到西南气流控制,并在7月16—17日发展为气旋;850hPa盆地大部湿度条件较好,并伴有辐合和低涡的存在。
  2.6“8.6—8.8”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
  2013年8月6日08∶00,500hPa亚洲中高纬地区为一宽槽,副高588线在宜昌以东,青藏高原中部有一低槽,8月6日20∶00副高略有西进,之后一直稳定少动,高原槽东移,到8月8日20∶00一直稳定在四川盆地西部沿山一线。700hPa四川盆地一直处在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中,850hPa盆地中、東部有辐合气流。地面图上,到8月7日08∶00四川盆地一直处在低压中心,之后北面弱冷空气南下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2013年影响四川盆地的6次区域性暴雨都与副高活动有关,且伴随着副高的不连续西伸北抬和突然加强西伸或北抬与东退现象。
  西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阻挡作用,使得副高稳定少动,高原低值系统维持,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对流层中低层都有有利的天气系统相配合,700hPa经常伴随有西南涡和切边线、急流;850hPa也有低涡和低空急流配合。
  地面也有相应的低压中心配合,且大都有冷空气南下影响。   急流和暖湿气流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为区域性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3物理量分析
  物理量分析是预报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手段,各种参数能有效地反应大气状况。K指数的定义反映的850~500hPa的温度递减率,低层水汽条件(850hPa的露点温度)以及中层的饱和程度(700hPa的温度露点差),K值越大越容易发生雷暴。SI指数反映的是下面暖湿层与上面的干冷层之间的差异,SI指数表示的是对流层低层850hPa与中层500hPa之间的稳定性,低层越暖湿、中层越冷,SI指数越大,表明不稳定性越大。总指数TT和A指数反应了大气的温湿状况。对流有效有效位能(CAPE)和能量螺旋度(EHT)反应的是大气的能量条件,数值越大,大气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对流天气。(对流加速度)W-CAPE是动力类参数,反应了垂直方向上大气的上升速度。
  表3对6次区域性暴雨,从以下几类指数对比分析了物理量特征。大气温湿类:A指数、TT指数;动力类:W-cape;层结稳定类:K指数、SI指数;能量指数类:Cape、EHT等;结果表明:6次区域性暴雨的K指数均>35,SI指数均<1.5,TT指数均>39,A指数均<15,Cape值均>593,W-cape值均>26,EHT值均>64。
  4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副高活动并伴随着副高的不连续西伸北抬和突然加强西伸或北抬与东退现象;热带气旋的阻挡,使副高稳定少动且有高原低值系统维持;对流层中低层都有有利的天气系统相配合,如700hPa经常伴随有西南涡和切边线、急流同时850hPa也有低涡和低空急流配合;地面有相应的低压中心配合。以上几种环流形式和天气系统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有很大影响。
  各物理量的值,特别是大气温湿类:A指数、TT指数;动力类:W-cape;层结稳定类:K指数、SI指数;能量指数类:Cape、EHT等各种指数的值是否大于(或小于)阈值,对暴雨预报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洪郁,郁淑华.副高活动与四川暴雨[J].四川气象,2003(2):8-12.
  [2]郁淑华.四川盆地大范围强暴雨过程的合成分析[J].高原气象,1984(3):58-67.
  [3]刘庆,詹兆渝.四川暴雨气候背景分析[J].四川气象,2004(04):23-26.
  [4]顧清源,周春花.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气象,2008(4):39-47.
  [5]肖天贵,孙照渤.四川“9.22”暴雨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J].气象科学,2010(02):185-192.
  (责任编辑李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5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