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衢州公益林建设实现三方共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衢州市于1999年率先在全省启动建设生态公益林,并被列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区,经过2009年、2015年、2018年三次较大面积的扩面,涵盖了千里岗、仙霞岭、怀玉三大山脉和乌溪江、江山江、常山江等主要水系以及钱江源国家公园、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等27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47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6%。全市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助资金11.6亿元,惠及11.9万农户,牢牢构筑钱塘江源头的生态保护屏障,实现资源建设管护、村集体壮大和农户增收的三方共赢,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表扬全省公益林建设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的通报》,衢州市资规局、衢州市衢江区岭洋乡政府、江山市政府、常山县林业水利局和开化县苏庄镇政府获全省公益林建设成绩突出集体荣誉。
  持续植绿扩绿 优化“总量”
  推动公益林扩面提质。衢州市将公益林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自2003年起全面实施“森林衢州”“四大森林”“五彩衢州”系列工程,以平原绿化和森林抚育为重点,推动森林扩面提质,累计完成更新造林面积44.2万亩,森林抚育146.5万亩,建成省级森林城镇26个、省级森林村庄113个、市级森林村庄443个,公益林林分郁闭度达到0.5以上的面积提高到85%以上。
  创新植树护绿新形式。2017年,在全国首创实施“一村万树”行动,累计创建示范村452个。柯城区推出“一村万树”绿色期权交易项目,由企业购买林木未来的收益,打通资源、资产、资金通道。截至目前,认购“一村万树”绿色期权包206个,绿色期权单位1478个,认购资金达810万元,还延伸推出一村万树绿色(综合)保单,第一批投保珍贵彩色树种4.66万株,保险金额达668.2万元。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各地“3·12绿化行动”“村村一起上、植树五百万”“绿化家园、花开百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累计种植珍贵树木739.75万株,参加义务植树954.4万人次,全民植绿的氛围日趋浓厚,植绿护绿已经成为行动自觉。
  构建管护体系 巩固“质量”
  先行试点稳居全省前列。在全省首批列入省生态公益林试点区和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区,承担省级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和政府购买产地检疫技术服务试点等,省级以上公益林区划落界完善和整合工作完成后基本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省定指标1.6‰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9.98%以上,是全省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全省首创落实森林消防。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名义出台《衢州市森林消防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并率先启动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百千万人才工程”3年行动,完善蓄水桶、防火隔离带、生物防护林带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到2021年底,治理火险隐患点103个,投资3000万元累计布点安装蓄水桶1.5万只,总蓄水量约6万吨,基本实现第一层山脊线范围内全覆盖,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保持低于0.02‰目标。
  严丝合缝守护生态红线。严格保护江河源头地区、大中型水库周边、城镇周围、干线两侧、保护区和生态脆弱森林,全面实施公益林封禁。全市配备生态公益林护林员2425名,推广“全域统筹、分村管护”的模式,关键时刻跨村(县)支援,打破力量分配不均的壁垒。组织开展“绿剑”“雷霆”“亮剑”等一系列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近3年来,全市森林公安机关查处涉林案件共1061起。
  开展生态经营 拓展“存量”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结合森林旅游规划,实施环城景观林、生态景观廊道、山地森林改造提质建设工程,开展以间伐松木培育阔叶树的森林抚育,将松树纯林改为混交林,通过增强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景观效果和森林整体的抗病能力。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新模式的探索与运用使公益林的资源价值和產品供给能力大大提升,为“砍树经济”向“看树经济”的华丽转变奠定基础。
  落实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发放“阳光工程”建设,同步开展“网上公示”和“实地公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历年来发放及时准确。公益林补助资金成为村集体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村风貌和农村公共安全建设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共发放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偿资金1.44亿元。
  依托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依托境内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以绿色生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现了村集体壮大和农户增收。如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已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491万元,发展“旅游+”产业,推广“1+X”联户结对共同发展模式,建成农家乐、民宿57家,床位700余张,日接待游客多达3000人。2018年,百姓人均收入达2.1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103万元。
  创新制度改革 盘活“增量”
  持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银、林合作,市、县、乡三级建立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林农小额信用贷款等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大大提高了林权流转比例。同时,建立公益林保险财政补贴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近3年来,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近10亿元,公益林火灾保险面积达到100%。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传统造林模式,充分利用林下土地、空间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森林资产有效盘活。目前,全市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复合经营为主,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面积41.7万亩,林下经济经营主体2537个,带动8.44万人就业。2019年1—7月,林下经济产值达30.3亿元。
  实施林地地役权改革。在钱江源国家公园首创开展集体林地役权改革,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实现了集体林地的统一管护,国家公园范围内27.5万亩林地实行48.2元/亩生态补偿标准。下一步,还将推出农村承包地的地役权改革,为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建立正负面清单,并以生态补偿的形式引导原住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保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5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