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介绍了含山县绿肥种植现状,分析了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的现实意义和效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水稻-绿肥”种植模式推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肥;生产现状;意义;问题;建议;含山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2-03)-0033-03
含山县位于江淮之间,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全县耕地面积3.48万hm2,以水稻为主,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万hm2,总产量27万t,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油基地县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含山县种植业以早稻-晚稻-紫云英耕作制为主,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均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数农民只注重用地眼前经济效益,重施化肥,轻视有机肥,加上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耕作制度变为一季稻-油(麦)为主,以紫云英为主的绿肥种植呈急剧下滑的趋势。自2000年以后,含山县农村几乎已没有了种植绿肥的习惯,而且为了追求高产,化肥滥施、过量施用现象日趋严重,导致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根据含山县土肥站测土化验资料,2016年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3.85g/kg,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碱解氮、有效磷、有效硼等养分的含量也普遍较低。2018年含山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等地、3等地、4等地是含山县耕地的主体,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1.78%、38.52%和20.01%,合计占80.31%,而1等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14.29%。如果不尽快恢复绿肥种植,遏制主要作物以化肥施用为主弊端,含山县将面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中低产田比重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水稻-绿肥”是含山县传统种植模式,恢复绿肥生产,特别是紫云英种植,能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切实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含山县主要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品质提升,有利于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
1 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化肥负增长,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统计数据,我国是世界第一化肥消费大国,用全世界8%的耕地消费世界35%的化肥,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化肥利用效率仅为35.2%,比欧美发达国家低15%~30%。实践证明,推广绿肥种植是降低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绿肥是优质有机肥资源,不仅有机质含量较多,而且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含量也十分丰富,号称“改土能手”、“生物肥料工厂”。与化肥相比,绿肥优点是培肥地力,肥效稳而长。化肥的优点是养分含量高,释放快,肥效猛,便于高产,缺点是培肥效果差,肥效短,缺乏后劲。化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可以弥补各自缺点。
1.2 有利于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由于长期不合理耕作、浅耕、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工业污染等,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土壤理化性状变差,生态功能下降。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减施化肥,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势在必行。专家测定,紫云英按鲜草产量30000kg/hm2计算,其氮、磷、钾含量分别相当于硫酸铵705kg、过磷酸钙225kg、硫酸钾210kg,还可为土壤提供4500kg/hm2左右的有机质。紫云英翻入稻田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释放大量有效养分,还形成腐殖质,使土壤胶结成团粒结构,有利于土壤疏松、透气,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水稻生长。
1.3 有利于推动“含山大米”品牌提质增效 含山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6.2%。为发挥含山县主导产业的优势,2016年含山县率先将“含山大米”作为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成功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证明商标称号。“含山大米”品牌的确立势必要求建立优质专用大米生产基地,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自然应运而生。绿肥不仅含有多种养分和丰富的有机质,而且比畜禽粪便等农家肥更加清洁健康,无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残留威胁。通过田间试验,连续种植2年紫云英翻压肥田,能减少化肥施用量20%左右,可以提高稻米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稻米的品质和口感。同时,紫云英又是富硒植物,作水稻底肥施用,稻谷含适量硒元素,具有食用、饲用保健功能,能帮助“含山大米”品牌促销增收。
1.4 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紫云英花期30~40d,花期长,花量大,为蜜蜂提供了优质无污染生物蜜源食料,可以带动蜜蜂产业的发展;紫云英鲜草质量安全,是生猪环保性青饲料。研究表明,紫云英在开花初期含粗蛋白25.81%,粗脂肪4.61%,粗纤维11.88%,干物质7.82%,其营养成分仅次于豆饼,高于米糠。同时,紫云英作饲料,也可以实行生猪过腹-沤制沼气-肥田良性循环;紫云英于3月底现蕾开花,陆续开花到“五一”节前后,正是气温宜人,与绿色小麦、黄色油菜花相映成趣,可以为人们提供徜徉花海、陶冶情操的美好时光,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有机结合,同步发展。
2 含山县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效益及技术要求
2.1 效益分析
2.1.1 经济效益 以县土肥站示范推廣“水稻-紫云英”种植为例,中等肥力田块,紫云英翻压还田,种植一季稻减施水稻配方肥150kg/hm2,尿素45kg/hm2,钾肥30kg/hm2,节省肥料成本约525元/hm2。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2年以上田块,节省肥料成本可达750元/hm2。紫云英翻压还田的一季稻产量在9750~10500kg/hm2,比非紫云英种植田块增产375kg/hm2以上,增效900元/hm2以上。两者合计,推广“水稻-紫云英”种植节本增效1500元/hm2。
2.1.2 社会效益 同样以推广“水稻-紫云英”种植为例,全县水稻面积20%推广紫云英种植,9万hm2一季稻可实现节本增效900万元。按照“含山大米”技术规程种植,生产出来的“含山大米”必定精米率高,米粒饱满细长,晶莹剔透,口感醇香,柔软爽滑。再以“含山大米”品牌组织营销,9万一季稻按平均产量9750kg/hm2,加工大米6750kg/hm2,高于市场普通大米2元/kg计算,可实现增效8100万元。 2.1.3 生态效益 根据含山县土肥站示范推广“水稻-紫云英”取土化验结果,连续2年种植紫云英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分别上升1.41%、1.23%,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以此类推,全县水稻面积20%长期种植紫云英,耕地质量势必得到较高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势必得到较好改善,势必为含山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2 技术要求 结合含山县实际,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可实行“水稻-紫云英”、“水稻-蚕豆”、“水稻-豌豆”、“水稻-白菜型油菜”等几种模式。目前,“含山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总规模达0.35万/hm2,有3个稻米生产基地通过有机产品认证,6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肥种植主要以“水稻-紫云英”种植模式为主。现就含山县萦云英种植存在的技术问题作以下3点要求,即把好“三关”:
2.2.1 把好适期播种关 萦云英的播种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水稻机收粉碎还田后浅耕或者开沟机直接开沟播种,播种量在30~37.5kg/hm2。播前晒种,将种皮擦破,用少量磷肥和根瘤菌剂拌种撒播。
2.2.2 把好水肥管理关 水稻田应开好田内沟,并做到沟沟相通,雨过田面不积水。播种时應保持田面湿润,以利于全苗、壮苗。基施磷肥225~300kg/hm2,开春后追施尿素45~75kg/hm2。
2.2.3 把好病虫草害关 紫云英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白粉病等,一旦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除深埋,并在发病处及周边使用多菌灵等兑水喷雾封杀。虫害主要是蚜虫、蓟马、潜叶蝇等,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如吡蚜酮等喷雾防治。草害主要是看麦娘,可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喷雾防治。
3 当前存在的问题
自2008年起,含山县土肥站利用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连续8年实行改土培肥,着力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2015年又从水稻绿色增效示范行动专项资金中争取15万元推广绿肥种植。连续多年的示范推广,收效甚微,每年“水稻-绿肥”种植面积只有200hm2左右,徘徊不前。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3.1 受眼前经济效益驱动 稻茬种植油菜或小麦的直接经济效益普遍比种植绿肥高。含山县稻茬种植油菜一般产量为2400kg/hm2左右,油菜籽按市场销价4.6元/kg计算,产值11100元/hm2左右,扣除生产投入,纯收入为4500元/hm2左右;稻茬直播小麦一般产量为4500kg/hm2左右,籽粒按市场销价2.2元/kg计算,产值9900元左右,扣除生产投入,纯收入为3000元/hm2左右。特别在2010年之后,含山县农村耕地流转承包达75%,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多采用“水稻-小麦”或“水稻-油菜”种植模式。这是制约绿肥生产发展主要因素。
3.2 对绿肥种植的引导不够 未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业新闻、报纸、标语等各种方式宣传种植绿肥的好处,宣传力度不够;农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指导,而忽视了稻茬绿肥种植,引导力度不够;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未将“水稻-绿肥”种植优势及种植技术纳入讲课内容,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建立绿肥栽培高产技术攻关示范片,指导滞后,种植粗放,示范带动力度不够。
3.3 技术环节受限较多 一是对“水稻-绿肥”种植模式多样化的了解不多,认为“水稻-绿肥”种植就是水稻收割之后种植紫云英,加上茬口迟或者农忙,导致紫云英错过最佳播种时期,放弃其他绿肥种植,如蚕豆、豌豆、白菜型油菜等;二是不少种植大户对紫云英种植仍停留在以往的传统经验上,种植粗放,疏于管理,特别是苗期不注意开沟排渍、除草追肥;三是收割紫云英时不少种植大户由于对机收技术的掌握不精,损失较多,收成不高,影响了对紫云英扩大种植规模的积极性。
3.4 对绿肥种植的推动不力 各级领导对绿肥提升耕地质量、推动化肥负增长、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业部门在实施农业重大项目上,未将“水稻-绿肥”种植纳入项目建设内容和年度考核,项目支撑薄弱;农技推广队伍人员少,年龄老化,为农服务的工作热情减退,影响了推广服务能力;县、乡财政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绿肥种植的扶持仍显不足。
4 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水稻-绿肥”种植是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积极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宣传发展绿肥种植是实行化肥与有机肥相结合、种地与养地相结合,达到培肥地力,确保农业稳产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需要;宣传绿肥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无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残留威胁,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农产品品质的需求;宣传实行肥稻轮作可以大幅度减少一些作物的连作障碍,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
4.2 整合资金,增加投入 一是建议将“水稻-绿肥”种植纳入中央、省级、市级财政支持含山县农业发展的农业重点项目配套建设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恢复绿肥种植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将“水稻-绿肥”种植纳入“含山县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补助资金”范畴,明确种植规模、验收办法、补助方式、补助金额等,进一步调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绿肥种植的积极性;三是将绿肥种植纳入高标准粮田建设、新增耕地、土地复垦等项目的配套建设重要内容,实施方案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4.3 示范引导,典型带动 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重点项目的实施,配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水稻-绿肥”种植示范片。县土肥站负责全县“水稻-绿肥”种植示范片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和技术攻关,开展稻茬绿肥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示范,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积极培育好适合含山县种植的高产绿肥品种。农技人员立足本职,严格按照绿肥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到位。适时举办绿肥高产栽培现场会。利用广播、电视、微信、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绿肥高产栽培及减肥增效先进典型。
4.4 强化领导,严格考核 推广“水稻-绿肥”种植模式是促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有效途径,要把种植绿肥、改良土壤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创建农业生态县的重要举措。将绿肥种植纳入对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并将绿肥种植纳入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年度工作目标,明确任务,严格考核;纳入县、镇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晋升的重要依据。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8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