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挠羊摔跤运动的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忻州“挠羊”摔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这种活动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是一个民族深入骨髓的文化积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从前相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挠羊摔跤运动在发展的道路上显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困难。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从不同角度探究阻碍挠羊摔跤运动发展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方法。对挠羊摔跤运动发展提出建议,从而这项古老的运动有着更好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关键词:挠羊摔跤运动 忻州 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c)-0232-04
Abstract:The wrestling sports in Xin Zhou, known as "Nao Yang" has inheri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tnessed the long history. This activity has typi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t values which influences deeply on the culture of a minority.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e, so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eople's life that the wrestling sports has encountered more and mor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its processing. The following papers aims at finding some reasons for the wrestling's stagnation and thus providing approaches to improve and popularize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othod, logical analysis, observational method and experiential summary method etc. Now let's mak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o Yang"-a wrestling sports which may improve the old sports even bring it a bright future.
Key Words:"Nao Yang"-a wrestling sports; Xin Zhou;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挠羊摔跤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它独特的技术、规则,并在2008年正式入选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加之人们娱乐活动的增多,使挠羊摔跤运动的发展传承遇到了前虽未有的挑战。本文以挠羊摔跤运动为研究对象,为其找出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并给它提出相应的策略。
1 挠羊摔跤运动的形成与演变
1.1 挠羊摔跤运动的形成
挠羊摔跤运动是流行在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当地人称“挠羊赛”。在当地俗语中“挠”一词的是为“抓”“抗”“挠羊”显而易见是把羊抗起来或者抓起来的意思,所以说,“挠羊赛”就是拿羊作为赌注或奖品的比赛。
摔跤运动开端可以直追上古的蚩尤戏,就是人们头戴牛角互相抵触。等到西周的时就更名成为角力,已经用在训练军队上。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国后又改名字为角抵。汉朝到唐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角抵戏,成为皇宫中娱乐的主要项目,并影响到民间。在到宋代的时候,角抵发展成为相扑,民间已经有了这种此类组织与比赛。再到元、明、清三朝外族的融合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摔跤。忻州地区处于忻定盆地,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厚而且松软的黄土,为摔跤运动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古称“秀容”,在其境内更是有为了抵抗外族入侵所修建的“外三关”。地处这样的战略要地在古代属于战争最先波及到的地区,这里的人盛行演武之风,所以在这里得空休息时的游戏娱乐人们也常会跌上一跤,既娱乐又可以增进战时保命之术,久而久之,便沿袭成一种当地传统风俗流传下来。当时忻州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统治,所以奖品也是以游牧民族最主要的牲口羊来作为奖品,所以称为“挠羊赛”。
1.2 挠羊摔跤运动的传承演变
挠羊摔跤运动一开始只是在农闲时,在田间地头开展,没有场地规则的限制。因为在古时忻州水草茂盛,成为了放牧的理想场所,人人都放牧,所以在摔跤的时常常以羊为赌注,慢慢的这种私下的比赛演变成有组织的,有规则的比赛,这种比赛被当地人称之为“挠羊赛”。
在庙会赶集开始前几天,主办者就用会1张大红纸将“挠羊赛”举办的消息发出去,并在“挠羊赛”当天的时候,在唱戏的台子上插上颜色各不相同的俩杆旗子,跤旗上写有:“英雄跌对,跌死无罪”。随着建国后法制观念的增强改为:“宁失一跤,不伤战友”等。在“挠羊赛”开始之前,一般會有外村曾经挠过羊的挠羊汉去代表外村跤手拔旗,外来为挑战方,举办村自然而然就是防守方,其中高手俗称“保羊的”。赛制是固有的,连摔6人就可以称为“挠羊汉”,双方的目标都是防止对方连摔6人,自己方想法设法挠得羊。一般比赛开始后都是由小孩、新手先上,高手大多都是在最后出场,特别是有一方连摔五个的时候,就是防守方保羊高手出马的时候了,如果保羊成功则称“破羊”,循环往复直至有一方连摔6人挠羊成功。“挠羊赛”一般都是在凌晨举行,第一场称之为”头羊“。如果是高手多组织好的话,一场跤就可以跌到天亮,这样就代表举办方很成功。如果组织欠佳的话,“头羊”很快就结束的话,就很可能在举行“二羊”“三羊”等一直到天亮结束。失败者只能参加1次比赛。在古时,比赛的奖励就是1只大肥羊,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不断提升,虽然大肥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可以附加许多其他价值大于羊的奖品。 2 挠羊摔跤运动的发展现状
2.1 挠羊摔跤运动现在的发展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村环境发生了巨变。在原来的以农业为主的时候,大家都是种地生存,有大量劳动力在闲时进行挠羊摔跤运动,但是随着现在机械化的发展,种地用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使得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参与人员减少,后备力量难以为继。在加上农村基础建设加强,使得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喜欢篮球、乒乓球、足球类型的体育运动,更甚着随着电视、计算机的普及更加使得这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失去了原有的灿烂与辉煌。随着老百姓的安全意识越来越高,也使得家长们不愿孩子们在进行这种危险的活动。年轻人则根本不了解挠羊摔跤运动的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得该运动关注度降低,参与者也在逐步减少。并且该运动的夺冠模式只有1种,比较单一。并且没有良好的运营环境,大多数比赛赞助都是随赞助人的心情,没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没有互利关系。
挠羊摔跤运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项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不仅仅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挖掘运作妥当,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是现在当地政府对挠羊摔跤运动的不够重视,拨的钱更是杯水车薪。我国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要当地政府对被选为非遗的项目加大经费投资,对该项目的传承人和从业者的利益進行保障。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却没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办。没有地方政府资金的保障,挠羊摔跤运动的从业者与传承人没有利益保障,再加上当地政府没有对挠羊摔跤运动进行很好的宣传,使得传承人与从业者忙为生计,无暇发展这项运动。
2.2 挠羊摔跤运动现在的发展优势
挠羊摔跤运动有很强的观赏性,还有着激烈的对抗性和挑战性。跤手们在场上过五关斩六将,场下的观众则随着跤手的胜利而鼓掌欢呼,失败后扼腕叹息,因为其观赏性十足,使得比赛虽然是半夜通宵达旦的举行,但是观众都是精力十足,舍不得离场,目光都始终聚集在参赛者的身上,直到天大亮,比赛结束后还在讨论比赛细节,可想而知,比赛是多么的壮观和激烈。其观赏和娱乐性一点都不差于很多知名的体育赛事。开展简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挠羊摔跤运动,田间地头,街边院落,都可以是跤手们锻炼跤艺的场所。
忻州市的旅游产业发达,可以利用这一点,发展文化产业加旅游等于经济的链条。借助雁门关、五台山等这些知名景点,大搞传统体育文化。
忻州市跤手在建国后屡获大奖,因此在1960的全国群英大会被原国家体委誉为“摔跤之乡”。“挠羊赛”先后在2006年与2008被评为省级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摔跤运动有广泛的群众性,不管什么男女老少,人人参见。并且高手众多,仅定襄籍的跤手在建国后7人共12次夺得全运会金牌,14人共44次夺得全国锦标赛冠军,2人参加过奥运会,3人在亚洲锦标赛夺得金银铜牌各1枚,2人夺过亚运会铜牌,这只是忻州一县,由此可见忻州摔跤的繁荣与辉煌,当地群众基础的深厚。
3 挠羊摔跤运动的发展趋势
3.1 挠羊摔跤运动规则的完善
挠羊摔跤运动的比赛规则是采取一跤见胜负,比赛时间一般为10min,比赛时间内不见跤的话加赛2min,如果还是不见跤则以场地小圈内推圈决定,先出圈着判为输。比赛开始后,连胜3人就可以得当奖励,连胜5人在当地被称为“好汉”,连胜6人就是最后的冠军,俗称“挠羊汉”,民间取过五关斩六将之意。而且比赛只有冠军1人,后面则没有排序。这种特殊的赛制与当地民风彪悍不无关系,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胜则败,毫无取巧,最后挠羊者必定是高手中的高手。
但是随着进入新世纪,国家提倡和平发展,共建和睦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禁止小孩学习摔跤,参加比赛,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挠羊赛”越来越与社会相悖。因为没有任何参赛者的限制,使得职业选手没有悬念的称霸舞台,使得有兴趣参加的人们也望而怯步。挠羊摔跤运动的赛制本来是它最大的特色,但是也变成了制约它发展的基石,唯有完善赛制,使挠羊摔跤运动适应现在的社会,才能未来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完赛赛制不能一味地只求改变,要试着保留挠羊摔跤运动的特色,完善制约它发展的不足。建立分级制是很有必要的,按照年龄可以大致分为幼龄组和少年组,成年组和壮年组。其夺冠模式也可以按照其组别适情况而定,在幼龄组中可以多以娱乐为主,主要在是培养孩子对挠羊摔跤运动的兴趣培养,夺冠难度上也可以调整到连摔俩,3人挠羊,可以进行多羊。在少年组中,这个组别的选手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训练,难度上也可以改为连摔4、5人挠羊,比赛强度逐步增强,让这个年龄段选手慢慢适应。成年组就应该是正式的、传统的挠羊摔跤运动,规则模式不变,能经过前面各阶段坚持下来的选手,都是有兴趣,也有扎实的基础,并且前面模式逐步的增强,现在可以参加传统的连摔6人挠羊了。壮年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下降,可以适当地减少一点难度,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经验技术,所以可以定在连摔5、6人挠羊。这样分组可以激发各个年龄段参加比赛的热情,同时也保留了挠羊摔跤运动的特色,虽然分了组别,但是不分级别男女,仍然可以看到以技术见长的小个子摔赢大胖子的精彩比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比赛,慢慢培养他们的兴趣。
3.2 挠羊摔跤运动的发展与推广
当前,一个项目想要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是万万分不开的。所以,地方政府首先要明确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财政预算的比重,保障传承人与从业者的利益,让这些核心人士不在为生计奔波,潜心发展该项目。并且让相关负责的领导成立工作小组,大力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制定、完善发展与保护挠羊摔跤运动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积极参加保护工作,挖掘和整理关于挠羊摔跤运动的图文影像资料。成立研究机构,广泛吸纳专家学者的分析研究,为挠羊摔跤运动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成立挠羊摔跤俱乐部,吸收行业内的精英,并且重视人才的培养,从青少年就开始培养,力保不出现人才断层。另外当地政府要鼓励民间企业组织业余的“挠羊赛”,培养特定的“挠羊”协会并形成市场化系统的运作机构。当地政府着力打造这一文化品牌,企业大力发展,互利互惠,才是长久之策。 忻州市旅游产业发达,挠羊摔跤运动可以借助这种优势,当地政府可以在景点举办“挠羊赛”,除了展示传统的比赛,也可以现场举办“游客挠羊赛”,使游客可以参与进来,感受这种传统的民族体育带来的魅力。借助旅游景点的人流量,让挠羊摔跤运动为更多人所知,久而久之,使得挠羊摔跤运动可以成为忻州市的一个文化标志,政府也可以借“挠羊赛”这一标签,和其他市,省份举行交流赛,输出本市文化。例如:在2012忻州市体育局与雁门关风景区联手举办了第六届忻州摔跤节,里面就开设有全国传统挠羊赛与全省传统挠羊赛。全省传统挠羊赛,可以让旅游的人观赏到原汁原味,全国传统挠羊赛的开办则是让全国的摔跤运动员来体验感受这项运动魅力。挠羊摔跤运动与当地旅游资源的这种有机的结合,形成独具与特色的忻州体育旅游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
政府要有专业的培养团队,要运用报纸和电视做大力的宣传。随着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因为体育比赛一直也是传播媒体中很大一个板块,传媒需要体育比赛来吸引更多老百姓关注,体育赛事更需要大众傳媒的转播来提高在群众中间的知名度。比如:在2010年,山西卫视制作了一场以挠羊摔跤运动为背景的体育赛事《一代天骄》,从全省各阶层选拔草根英雄,比赛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的趣味性表演,也保留了挠羊摔跤运动中的精髓,使得大众更加了解与接受这项体育项目。当地政府要着力把挠羊摔跤运动打造成为忻州市的一张体育文化名片,可以借着这张名片组织与其他省市的文化交流,创造文化品牌。
4 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的结晶,它有着深厚的底蕴,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忻州“挠羊”摔跤文化也不例外,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在忻州人民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忻州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谈到“挠羊”摔跤,每个人都是喜笑颜开,滔滔不绝。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的发展,爱好摔跤者为了生计也只能放弃了对挠羊赛的追求,虽然当地也在通过各种方法来保护发扬挠羊摔跤运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挠羊摔跤运动的基础地位受到了经济体制的打击,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侵蚀,传承受到了限制,这样需要当地政府更加积极地去支持和帮助这项流传千年的文化。其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更多人来研究破解它所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世界的舞台做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翠霞,赵岷.对忻州“挠羊”摔跤的文化学考察[J].体育学刊,2010(2):104-107.
[2] 赵树恒.忻定原摔跤活动溯源[J].文史月刊,2005(7):53-56.
[3] 曲葆青,孟明亮,何玲.山西传统“挠羊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体育,2011(5):41-42.
[4] 李俊温.山西“挠羊摔跤”[J].体育文化导刊,2003(7):79-80.
[5] 曲葆青,孟明亮,何玲.论山西传统“挠羊赛”规则的文化内涵[J].宜春学院学报,2009(6):180-181.
[6] 郝牡清,郝志伟.山西忻州传统“挠羊赛”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1):77-78.
[7] 闫增荣.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5-7.
[8] 焦磊.山西挠羊摔跤传播现状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5-7.
[9] 卫锦华.山西忻州传统“挠羊”摔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9):24-26.
[10]潘慧生.民间传统体育与乡村社会生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10):76-79.
[11]曲葆青,李海英.跤乡溯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6(1):89-90.
[12]刘新贵.摔跤“挠羊赛”价值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04(12):86-90.
[13]董建琦.忻州“挠羊”运动的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12):104-405.
[14]周文彪.忻州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学术探讨,2009(1):161-162.
[15]支强,刘坚.忻州市体育资源及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8):28-30.
[16]马素萍.雁门关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研究[D].山西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3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