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棉花信息化种植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棉花种植在现代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主要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纯棉制品的衣物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农业的产业升级还未全面推进,并未对棉花质量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科学化的农业设备逐渐推广向全国各地,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也逐渐替代原有落后的农作工具,信息化种植管理对棉花品质的改变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棉花信息化种植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讨论,并给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为棉花种植品质的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棉花种植;信息化管理;棉花品质
  中图分类号:S157.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35
  收稿日期:2019-12-11
  作者简介:葛瑞娟(1984-),女,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信息化。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棉花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棉花是喜温类的农作物,所以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温度。通常在温差环境较小,水分比较充足的地方,最适宜棉花的生长温度是20~25℃[1]。现阶段,我国各地都已经转变了棉花的种植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由此可见,加强棉花的种植管理对提高棉花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棉花品种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棉花的信息化种植管理包括的方面有很多,主要包括信息化选种、温湿度及光照等因素的信息化管理、棉花病虫害的信息化治理、棉花种植网络的信息化管理。其中第1步就是选种。在传统的棉花种植业中,农民运用的选种方法主要是人工选种,这种方法效率低、耗时长、可靠性低。由于人工选种的方法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选种人的经验水平、棉花种子的极差化严重等,所以目前被越来越多的农场主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厂家选种育种。尽管厂家育种选出的种子品质高、品相好、产量高,但只是局限于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一个品种再好也不能适应所有不同的生态和人工环境。故而采取信息化的方式,应用最先进的信息采集设备和专业人员,在选种时综合考虑地质土壤、光照、降雨的特点,对所要采集的数据传回数据终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棉花种子[2]。
  以江汉平原的棉花种植业为例,江汉平原是湖北的棉花主产区,其地质和气候特别适合棉花的种植,此外,其棉花的信息化管理也有其独到之处。对江汉平原的棉花种植的农场主来说,选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农场主可以根据当地土壤肥沃、排灌基础好的特点,在选种时可以不考虑耐旱性,但由于江南地区降水量大,棉花种植极其怕洪涝灾害,所以在选种时一定要优先考虑种子的耐涝性,以防出现水害而导致棉花减产。另外,实地考察的工作人员和设备将数据传送至数据终端之后,农场主还要在信息化平台导入自己所在地区的各项信息,由信息化平台择优选出最适合当地条件的棉花种子。这样选出的种子在起跑线上就会领先同地区的其它种子,棉花的质量自然比较高。
  [BT(1+1]2 对棉花种植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信息化管理
  棉花信息化种植管理最核心的管理为常规因素管理,体现在具体的棉花种植上,就是种植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棉花作为一种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农作物,其生长条件非常苛刻,任何一点生长条件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棉花产量和生产品质的下降。而在日常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棉花种植者对于棉花的生长条件控制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未能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下,棉花种植者多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浇灌、驱虫、打农药、修剪枝叶。即使是农业现代化很发达的国家,也只是在喷洒农药或者浇灌等方面采用机械化管理,没有更加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而本文所提的信息化管理则能更好地实现对棉花生长环境信息的统计和管理,通过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器件和各种专业的局域网与实体链接技术,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棉花种植区域进行系统管理。
  以常德安乡的棉花种植基地为例,常德安乡的棉花种植业在全国负有盛名,其棉花销量一直畅销不衰,棉花质量细腻柔软,色泽白皙,是上好的棉花产地。常德安乡位于湖南省内,是长江流域的棉区,长江流域的棉区一般水源充足、土壤质量肥沃、日照充足,但也存在一些种植上的难题,如湿度问题,棉花的生长环境需要具有一定的湿度,但长江流域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容易造成棉花的湿度环境不适应,从而影响棉花的质量。而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棉花地的每一块小区域布置足够数量的传感器,建立无线近距离通讯网络,同时与数据终端(即农场主的手机或电脑)相连,每当空气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发生改变时,农场主可以根据条件适当进行宏观调控,如无人机洒水增加湿度、安置人工光照增加光照强度、洒干冰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这些机械化的设备市场上已经有完善的版本,不需要单独研发。为提高棉花的质量,信息化管理已经势在必行,传统农业对于棉花种植的管理方式太过粗糙,棉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短,其短暂的生命历程要产出更优质的棉花,就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3 对棉花病虫害的信息化管理
  病虫害对棉花种植影响巨大,曾经有一段时间,棉虫病肆虐大江南北的棉花种植区域,引起大量棉花减产,而减产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棉花供应量的不足,还涉及到棉花质量的整体下降。前文提到,棉花种植的过程需要精细化管理,棉花自身对病虫害缺乏抵抗能力,如果不进行病虫害处理,再好的棉花种植方法也种植不出高产的棉花。棉花虫害包括棉铃虫以及棉葉螨,这2种害虫经历了与人类的长期斗争却依然能存活下来,可见其对某些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性。棉花病虫害的信息化管理不能只是采用机械进行观察,主要需要人力去定期检查,棉铃虫和棉叶螨的生存能力很强,只是靠农药的消灭容易导致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超级病菌、超级棉铃虫等变异个体,不利于农场的长期管理[3]。
  以1989年河北省的棉铃虫猖獗事件为例,对棉铃虫的治理要提前防范,不能待其发展很多代以后再去治理,为时已晚。1989年河北省地区大面积棉花种植区域被棉铃虫疯狂肆虐,虫害导致的皮棉损失达5000万kg,危害面积在66万hm2以上。当时棉铃虫肆虐的原因主要有2个,当时气候条件的影响,棉花生长的中后期由于降雨量较大、高温不降,导致霜期来迟,由此造成棉铃虫卵的孵化率和幼虫成活率均明显提高;当地农民对于棉铃虫的预防工作没有做好,河北省在1989年时棉花种植的管理方式非常落后,多是采用借鉴前辈经验的种植方式,造成巨额损失。而如今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要求定期由专业人士进行病虫害检查,上传至网络终端,由农场主安排人工驱虫或喷洒农药。
  目前棉花种植业渐渐倾向于大规模种植,小范围的种植已经越来越少,一片棉花种植区内有多个农场主的模式越来越流行,而农场主要管理大范围的棉花地必然需要招募工作人员,对棉花种植区域内每个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对棉花种植起到的作用愈发被人们所重视。
  4 总结
  对于棉花信息化种植管理的研究本文分3部分进行论述,分别是因地制宜选择棉花品种对棉花品质的影响;对棉花种植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信息化管理;对棉花病虫害的信息化管理。3个方面的重要程度没有高下之分,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是全面、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巨大,在信息化管理方式下,生产的棉花质量必然会远远高于传统管理模式栽培生产的棉花。希望本文能对棉花种植业的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锦颖,王方永,韩焕勇.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棉花, 2019(6):28-30.
  [2] 孙明星.棉花种植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泰安市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8.
  [3] 宫慧慧,张玉娟,赵军胜,等. 棉花/芝麻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棉花学报, 2019(2):147-155.
  (责任编辑 贾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