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流域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布和地域分异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采用地理信息系統为信息处理技术方法,以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的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的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棉纤维4个主要纤维品质性状(长度、马克隆值、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进行地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达到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中熟品种近几年纤维长度下降,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纤维长度表现较好;中熟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有明显差异。此外,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平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普通高产型的短弱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地区是适合推广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或长绒棉品种的区域,可以作为我国棉纺工业纺髙支纱的重要优质棉生产基地。总之,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仍然是我国棉花品质性状表现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熟性类型;纤维品质;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S5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2-0040-0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2.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tribution of Fiber Qual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tation of Cotton Varie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ANG Shu-rong,WEI Shou-jun,MENG Jun-ting et al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Biology,Anyang,Henan 455000)
  Abstract The 4 major fiber quality traits of fiber length,micronaire,strength and spinning consistency index of different maturity cotton types were analyzed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method.Datasets were collected from national cotton regional trials in China during 2005-2014,fiber quality of hybrid and conventional cotton varieties including early-maturing,early-medium maturing and medium maturing variety trial groups in the Northwest Inland Valley (NWIV),the Yellow River Valley (YeRV) and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YaRV).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nge of fiber length distribution of medium mature cotton varieties reache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tandard of high quality yarn.Fiber length of medium maturing varieties in north Hebei of YeRV declined in recent years.The fiber specific strength of medium maturing varieties was distributed in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west to east and north to south.Besides,the YeRV of North China plain area was suitable to plant velvet length,high specific and high values for clones long strong crude fiber of conventional cotton varieties,the YeRV of the Huangtu Plateau area was suitable planting region of ordinary high yield promotion in the short weak crude fiber of conventional cotton varieties.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otton area was suitable to plant velvet length,high specific and high values for clones long strong crude fiber hybrid cotton variety.And northwest inland region of eastern Xinjiang region was suitable to plant long fine quality of conventional cotton varieties or cotton variety,which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high-quality cotton production base for China's cotton industry spinning high yarn.In general,the northwest inland conventional cotton was the most promising variety.   Key words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Maturing types;Fiber quality;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宜棉区域广阔,目前按大的流域划分,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棉区间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演变出不同的种植制度,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品种熟性类型。明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及纤维品质地域分异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处理技术,自1997年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研究[1-2]。朱大威等[3]、周留根等[4]基于GIS建立了棉田精准施肥和土壤养分管理和棉花生产潜力和空间分布,并对棉花施肥及肥力综合评价。王飞飞等[5]建立棉铃品质预测与地域分异评价系统,对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对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棉区的棉铃品质预测和地域分异进行评价。潘学标等[6-8]通过GIS建立了区域棉花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棉花生产空间区域分布与变异状况等。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棉花施肥、种植区划、生产空间布局、生产潜力分析、棉铃品质预测及地域分异评价等领域。
  黄河流域棉区有中熟、早中熟和早熟3种类型,西北内陆棉区南疆地区以早中熟类型为主,北疆地区以早熟类型为主,而长江流域棉区中熟类型占绝对优势[9]。研究不同熟性棉花的纤维品质表现及其地域分布,对于国家建立棉花优势生产区和发展优势熟性类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棉纤维品质除主要受遗传特性影响外,生态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纤维品质的形成[10-15],熊宗伟等[16]研究进一步指出,棉花品质指标与各生态区气候因子( 温度、光照、降水、湿度) 有较好的相关性,如日照充足、降水量小、平均相对湿度较低的西北内陆棉区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区域,其棉纤维长度、麦克隆值、品级等品质指标均居国内各棉区首位。此外,棉花生长过程中环境条件如土壤类型、海拔高度、气候条件、栽培措施等多因素的影响,在年际间和不同生态点间的表现差异很大[17-18]。该研究从宏观角度对我国三大主产棉区早熟、早中熟、中熟不同熟性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和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2005—2014年我国国家级棉花区域试验531个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主要性状指标(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为分析对象,结合近10年全国48个试验站点的气象数据资料,系统研究我国近10年间棉花不同品种类型(杂交棉、常规棉)、不同熟性类型(早熟、中熟、早中熟)、不同生态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的规律。根据GIS系统制作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在区域尺度上的品质差异,揭示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合理安排国家棉花品种区试不同熟性类型参试品种的地域分组试验以及棉花一熟制、两熟制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明确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发育最有利的熟性类型,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区划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地点的设置。2005—2014年黄河流域中熟棉区域试验在安徽淮北、河北沧州、邯郸、临西、石家庄、河南安阳、商丘、西华、新乡、郑州、杞县、山东昌邑、惠民、临清、宁津、夏津、梁山、德州、山西运城、陕西杨凌、江苏徐州和天津试验点进行。
  2005—2014年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在安徽安庆、合肥、湖南常德、岳阳、益阳、浙江慈溪、湖北武汉、黄冈、江陵、荆州、江西九江、江苏南京、南通、盐城、四川成都、射洪和河南南阳8个省市17个试验点进行。
  2005—2014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区域试验在新疆自治区和兵团麦盖提、疏附、莎车、库车、农一师、巴州6个试验点进行。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区域试验在新疆乌苏、石河子、精河、农八师、农七师、和田和甘肃敦煌7个试验点进行。
  1.1.2 试验品种类型。资料来自2005—2014年国家棉花区域试验中黄河流域棉区中熟组、早中熟组和早熟组、长江流域棉区中熟组以及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和早中熟组的汇总结果。国家区域试验的安排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参试品种共1 060个(次)。其中,黄河流域棉区中熟组参试品种406个。早中熟组参试品种77个,早熟组参试品种50个,长江流域棉区中熟组品种共338个;西北内陆棉区参试品种共189个,其中早熟组参试品种91个;早中熟组参试品种98个(表1)。考察品质性状包括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
  1.1.3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种植均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4~6行区种植,行距0.80~1.12 m,株距依密度而定。密度按照不同生态区和类型设置。所有类别区域试验棉花参试品种均采取密码编号。黄河流域棉区采用直播与营养钵育苗移栽2种种植方式,长江流域棉区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西北内陆棉区均采用直播方式,其他管理参照当地大田高产管理。
  1.1.4 不同熟性品种棉花纤维品质性状。
  同一棉区内,不同熟性类型品种纤维品质有差异(表2)。黄河流域棉区,不同熟性品种纤维长度、比強度、麦克隆值及纺纱均匀性指数均值随品种熟性的提早各项指标均呈降低的趋势,如中熟、早中熟和早熟类型品种棉纤维比强度均值分别为30.24、29.53和28.66 cN/tex。西北内陆棉区,不同熟性品种随熟性的提早纤维马克隆值均值变化与黄河流域棉区相似,而纤维长度、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差异则相反。不同棉区间,同一熟性类型相比,中熟棉类型纤维比强度均值以黄河流域棉区略高,纤维长度均值则以长江流域棉区较高;中早熟和早熟棉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及纺纱均匀性指数均值以西北内陆棉区较高,而麦克隆值均值均以西北内陆棉区较优。与理想类型相比,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纤维品种较优。   1.2 取样方法和测定内容
  1.2.1 取样方法。
  在棉花生长期间,对每个区试点所有参试棉花品种选择小区中间行20株生长正常的棉株挂牌标记,于吐絮盛期选取中部果枝上吐絮正常的50个棉铃,晒干轧花后的皮棉作为纤维品质样品,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统一编码,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每个样品测试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整齐度指数、纺纱均匀性指数8个纤维品质指标。
  1.2.2 测试方法。
  纤维品质检测时,首先把样品放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即温度为(20±2)℃、相对湿度(65±3)%平衡48 h调试样品后,用国际先进HVI大容量纤维测试仪测试。采用HVICC校准棉样校准仪器,充分保证检测的可靠性。每份样品至少测定3次重复试样,计算出每份样品的平均值。试验方法统一采用GB/T 20392—2006《HVI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评价分析依据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 锯齿加工细绒棉》和GB 1103.2—2012《棉花 第2部分 皮辊加工细绒棉》标准。
  1.3 数理统计与制作空间分布图
  该研究汇总黄河流域棉区17个试验点,长江流域棉区19个试验点,西北内陆棉区12个试验点,总共48个站点(或接近试验点的站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数据,并将各站点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站点2005—2011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其中,气象数據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经纬度等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1∶400万中国地理数据。这些站点代表了各棉区棉花的主要生产情况,通过建立棉花各生态区的纤维品质和气象因子的数据库,利用ArcGIS 10.2和1∶400万中国地理数据库,将纤维品质数据导入ArcGIS制作空间分布图,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处理[19],建立基于全国三大棉区的纤维品质指标的空间分布信息系统,制作并输出各棉区2005—2011年试点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图。用Excel 2007处理数据,用ArcGIS 10.2按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2个5年时间段绘制空间分布图。按2005—2014年的不同熟性品种纤维品质指标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不同类型品种的纤维品质地域分异
  2.1.1 2005—2011年试验点气象因子时空分布。
  2.1.1.1 2005—2011年48个试验点年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统计。
  收集黄河流域16个试验点,长江流域20个试验点,西北内陆棉区12个试验点的48个试验点的地理信息数据(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和气象数据(表3),根据48个试验站点2005—2011年的日平均温度、日平均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地理信息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各站点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建立棉花各生态区的纤维品质和气象因子的数据库,利用Arcgis 10.2和1:400万中国地理数据库,将纤维品质数据导入GIS制作空间分布图,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处理,建立了全国三大棉区不同熟性下的杂交棉与常规棉纤维品质指标的空间分布信息系统,制作并输出我国各棉区2005—2014年试点间的平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图。
  2.1.1.2 2005—2011各试验点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图。由图1可知,平均日照时数分布没有规律性,但年均日照时数呈增加变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2 043、1 822和2 785 h,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分别为1 609~2 599、1 059~2 149、2 497~3 308 h。2005—2011年全国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142 h,其中全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高的甘肃敦煌点年平均日照时数高达3 308 h,而四川的遂宁年平均日照时数最低为1 060 h。
  2.1.1.3 2005—2011各试验点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由图2可知,平均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增加变化,其中长江流域是全国平均降水量最大的棉区。2005—2011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45、1 052、86 mm;分布范围分别是499~909、783~1 311和44~198 mm。2005—2011年全国年平均降水为680 mm,新疆吐鲁番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 mm,而浙江的慈溪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 330 mm。
  2.1.1.4 2005—2011各试验点年平均温度空间分布图。由图3可知,平均温度分布没有规律性,但年平均温度呈逐渐升高的变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年平均温度分别为15、16、12 ℃,年平均温度范围分布分别为在12~16、7~19、7~16 ℃。2005—2011年全国年平均温度为15 ℃,以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温度最高,黄河流域的试验点年平均温度分布在14~18 ℃的较高温度范围。温度的过高会导致马克隆值加粗,这是近些年来黄河流域马克隆值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
  2.1.2 基于不同类型品种的纤维品质地域分异。
  2.1.2.1 2005—2014年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由图4和5可知,我国常规棉品种区域试验主要布置在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分析表明,多数参试品种纤维长度为28.0~30.9mm,达到中绒棉的长度标准;而纤维长度达到31.0~33.9mm的品种属于中长绒棉标准,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吐鲁番地区,为适宜生产中长绒棉的常规种主要种植区域。南疆和北疆的常规棉品种纤维长度分布主要在28.8~29.6mm,达到中绒长度标准。在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一带,河北石家庄、沧州、故城、邯郸、天津及河南安阳、新乡等地区常规棉品种纤维长度在29.6~30.4mm,达到了中长绒长度标准,为适宜种植生产中长绒的常规种种植区域;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如山西的运城、陕西的渭南及河南西部一带纤维长度偏短,落在26.4~27.2mm范围,属于短绒棉长度标准,这一区域是适宜推广种植短绒棉的常规种种植区域。西北内陆的新疆地区纤维长度总体大于黄河流域棉区。   纤维比强度分布在26.6~30.5 cN/tex,多数常规棉品种的纤维比强度达到中等水平,如西北内陆的南疆和北疆地区、山东东部一带地区,纤维比强度达到中等偏上29.0~29.8 cN/tex,高比强的地区主要是新疆的东部和甘肃的敦煌及河北北部、山东北部地区,达到29.8~30.5 cN/tex,而陕西的咸阳、渭南一带比强度偏低,为26.6~27.4 cN/tex。
  马克隆值变化在棉区间有差异,总体上以黄河流域棉区的马克隆值高于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5.0~6.0。西北内陆棉区则在2.6~5.0。且黄河流域近年来马克隆值提高幅度较大,成为马克隆值最高的棉区。
  总之,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南北部、河北境内、山东北部地区,纤维长度分布主要在28.8~29.6mm,马克隆值分布阈值在5.0~6.0,比强度分布值在29.8~30.5 cN/tex。而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南西部地区、山西和陕西境内的产棉区的常规棉品种品质表现为长度在26.4~27.2mm短棉标准范围,低档比强26.6~27.4 cN/tex,马克隆值分布阈值在4.9~5.5,达到国家审定标准的普通高产要求的纤维品质。西北内陆棉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特点和气候差异,使得西北内陆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明显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品种的品质。西北内陆棉区年均温度与黄河流域相当,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略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此外,由于地理特点不同,气候日变化差异也较大。西北内陆常规棉品種品质性状明显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品种。
  2.1.2.2 2005—2014年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
  我国杂交棉品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近几年不断向新疆引进杂交棉品种。从图6和7可以看出,杂交棉品种纤维长度分布在29.3~30.7 mm,达到中绒棉的标准。近年来黄河流域的杂交棉品种纤维长度下降,在48个试点中表现偏短;以长江流域纤维长度最长,达到30.7 mm以上;西北内陆杂交棉纤维长度2005—2009年、2010—2014年分布在29.9~30.2 mm和29.5~29.8 mm。
  杂交棉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增加的趋势,分布在28.7~31.0 cN/tex。但近几年黄河流域的纤维比强度受高温影响,强度下降。
  三大棉区麦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的麦克隆值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麦克隆值高于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5.0~6.0,且在2010—2014年马克隆值提高幅度较大。
  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日照时数(2 043 h)比长江流域高221 h;黄河流域的年平均降水为645 mm,比长江流域少407 mm。鉴于杂交棉品种前期生长势较强,器官发育建成速度较快,霜后花率低,纤维发育好,成熟较早。而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密度低,造成棉珠上部棉铃发育受温度的限制,影响纤维品质。黄河流域的杂交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的杂交棉品种。
  2.2 基于不同熟性类型品种的纤维品质空间分布
  2.2.1 熟棉类型纤维各性状指标的空间分布。
  早熟棉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棉区的北疆地区和黄河流域棉区,2005—2009年间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类型的纤维长度好于黄河流域,大多分布在31.0~31.9 mm,而黄河流域纤维长度平均分布在中等范围26.0~29.9 mm,即纤维长度以西北内陆棉区较高;比强度和整齐度指数分布自西向东呈逐步减弱的变化趋势;马克隆值分布趋势自西向东逐渐有走高的趋势, 2010—2014年西北内陆棉区与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差异与2005—2009年相似,但区域间的差异变小。北疆区域早熟棉的纤维长度、比强度近几年略有下降,2010—2014年西北内陆的马克隆值也比2005—2009年稍有增高。
  2.2.2 早中熟类型纤维各性状指标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早中熟棉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棉区的南疆地区和黄河流域整个棉区。2005—2009年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类型纤维长度大多分布在高长度级范围,为30.0~31.9mm,黄河流域纤维长度则分布在中等偏下范围26.0~29.9 mm,分析表明西北内陆早中熟棉纤维长度高于黄河流域棉区;比强度分布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马克隆值的空间分布与早熟棉相似,马克隆值分布趋势自西向东逐渐有走高的趋势。
  黄河流域棉区早中熟棉类型纤维品质分布特征与早熟棉相似。马克隆值变化在棉区间有差异,总体上以黄河流域棉区的马克隆值高于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5.0~6.0。西北内陆棉区则在2.6~5.0。且黄河流域近年来马克隆值提高幅度较大,成为马克隆值最高的棉区。
  2005—2009年早中熟的纤维长度分布自东向西逐步增大,而在2010—2014年早中熟的纤维长度分布变成自西向东逐步增大,出现品质倒转的现象,说明新疆棉区的纤维长度近年来纤维长度变短的分布现状,应引起育种专家们得高度重视。
  2.2.3 中熟品种纤维各性状指标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中熟棉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近5年西北内陆棉区的中熟品种有所增加。总体上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分布在28.7~30.3 mm,达到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中熟品种近几年纤维长度有所下降,但平均分布在28.7~29.0 mm,山东东部和长江流域的浙江省区、江苏东部沿海一带纤维长度最长分布在30 mm以上。可见,纤维长度以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表现较好。
  中熟品种的比强都在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的石家庄、沧州、故城,近几年纤维比强度有所下降,但长江流域棉区的比强度有所提高,中熟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分布在29.6~31.0 cN/tex,属中等偏上的水平。   三大棉区麦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的麦克隆值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麦克隆值高于西北内陆棉区。呈现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分布情况,但黄河流域棉区麦克隆值在5.0~5.5,且在黄河流域的麦克隆值在2010—2014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麦克隆值超过6.0的现象。
  中熟品种的综合品质表现如下:2005—2009年纤维长度和比强度黄河流域棉区高于长江流域棉区,整齐度指数以长江流域棉区较高,麦克隆值以长江流域最高。2010—2014年纖维长度仍以黄河流域棉区高于长江流域棉区,整齐度指数以长江流域棉区较高,但黄河流域麦克隆值越来越高。
  3 讨论
  GIS地理信息系统用在不同熟性类型品种棉花纤维品质空间分布图的制作上,可以更好地从宏观角度研究棉花纤维品质的地域分异规律。该研究是在谢莉婷等[19]、朱大威等[3]、潘学标等[8]研究棉花施肥、种植区划、生产空间布局、生产潜力分析、棉铃品质预测及地域分异评价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根据GIS系统制作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在区域尺度上的品质差异对我国三大主产棉区早熟、早中熟、中熟不同熟性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和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揭示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合理安排国家棉花品种区试不同熟性类型参试品种的地域分组试验以及棉花一熟制、两熟制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棉花不同熟性类型品种是我国棉花科技人员和广大棉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种植制度等要素将棉花生长发育特点与其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在我国棉花生产中占居重要地位。从2005—2014年间的纤维品质空间分布来分析,纤维品质指标逐年变化趋势明显,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和早中熟品种2005—2009年间纤维长度最好、比强度高、整齐度较好,且马克隆值分布在最佳范围。但在2010—2014年间西北内陆棉区的纤维长度降低,参试品种的纤维长度渐渐变短,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间逐年增大,几个纤维主要指标的品质越来越差。黄河流域的马克隆值受气候影响,在2010—2014年间参试品种的马克隆值越来越高,品种表现偏粗,极大地影响了纺纱品质。近年来我国棉花参试品种的纤维长度出现品质倒转的现象,2005—2009年早中熟的纤维长度分布自东向西逐步增大,而在2010—2014年早中熟的纤维长度分布变成自西向东逐步增大,说明新疆棉区近年来纤维长度变短,应引起育种专家们的高度重视。棉花纤维品质的整体提高对提升纺织品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育种家应注重纤维品质方面选育,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机构在审定品种时,更应从严把握品种、提高优质棉品种的比例,从而有利于提高棉产品国际竞争力。
  (2)与长江流域相比较,黄河流域光热资源有限,杂交棉品种一般为中熟品种,由于前期生长势较强,器官发育建成速度较快,棉花生育后期霜后花率较低,纤维发育较好,成熟较早,纤维品质较优。而长江流域采用“小、壮、高”栽培技术途径,发挥棉花个体优势和延长有效花铃期以获得高产[20-21]。但这种技术途径势必增加棉株上部铃和晚秋桃比例,而这部分棉铃发育受温度限制,进而影响纤维品质形成,这可能是长江流域棉纤维品质略差于黄河流域的原因。因此,长江流域棉区除了加强纤维品质的改良,还应在栽培上调整技术,如增加种植密度而适当提前打顶,减少植株上部果枝和成铃数,从而提高纤维品质。
  (3)不同棉区常规棉与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比较表明,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品质性状优于黄河流域杂交棉;而黄河流域杂交棉又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和长江流域杂交棉,且黄河流域常规棉与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总之,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是我国棉花品质性状选育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研究结果对优化我国优质棉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2]。西北内陆棉区以种植常规棉为主,该区实行独具特色的“矮、密、早”栽培技术。近年来大面积采用机械化采收技术,造成原棉杂质含量高、纤维长度下降。为了适应机械化采收,品种的纤维长度需要提高1~2 mm,比强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建议该棉区审定棉花品种时,严格控制长度达不到30 mm、比强度达不到30 cN/tex的品种审定通过率,并加强采收机械研究和工艺流程改进,以保持优良纤维品质。
  (4)通过GIS进行地域分异研究表明,我国常规棉参试品种主要布置在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多数常规棉品种纤维长度达到中绒棉的长度标准,其阈值分布在28.0~30.9 mm。而纤维长度达到31.0~33.9 mm的常规棉品种属于中长绒棉标准,主要在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吐鲁番地区,为适宜生产中长绒棉的常规种主要种植区域,此地区也属于高比强度区域,其比强度阈值在29.8~30.5 cN/tex,而且马克隆值处于最佳的A和B级范围,适合推广种植优质的常规棉品种,可以农场化“订单农业”模式作为纺织企业优质棉生产基地。西北内陆棉区以种植早中熟常规棉为主,该区实行独具特色的“矮、密、早”栽培技术,随着近年来棉花大面积采用机械化采收技术,造成原棉杂质含量高,纤维长度下降。为了适应机械化采收,品种的纤维长度需要提高1~2mm,比强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建议西北内陆棉区参加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常规棉品种最好先参加新疆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长度达不到30mm、比强度达不到30 cN/tex(即“双30”品质要求)的品种不得参加西北内陆国家棉花品种区试,以应对棉花机械化采收对纤维品质的不利影响。而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平原一带,包括河南北部、河北境内、山东北部地区,常规棉的纤维长度分布阈值在28.8~29.6mm,达到中长绒长度标准,马克隆值分布阈值在5.0~6.0,比强度分布阈值在29.8~30.5 cN/tex,这一带可以作为适宜推广生产上的中长绒棉、高比强、高马克隆值的常规棉品种;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包括河南西部地区、山西和陕西的产棉区。常规棉品种长度分布阈值在26.4~27.2mm,才达到短绒棉长度标准范围,比强度分布阈值在26.6~27.4 cN/tex,才达到“低档”比强度范围,马克隆值分布阈值在4.9~5.5,达到B2级及以上标准范围,适合推广普通高产型的常规棉品种。   4 结论
  (1)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平原一带,适宜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的常规棉品种,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适合推广普通高产型的短弱粗的常规棉品种,而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地区适合推广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可以作为优质棉生产基地。黄河流域的杂交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的杂交棉品种。西北内陆棉区引进棉花品种,先参加新疆自治区区域试验,严格控制品质指标及品种审定通过率,以应对机械花采收对纤维品质的要求。总之,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是我国棉花品质性状选育最具發展潜力的品种类型,研究结果对优化我国优质棉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我国棉花品种中熟棉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近5年西北内陆棉区的中熟品种有所增加。总体上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分布在28.7~30.3mm,达到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中熟品种近几年纤维长度有所下降,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纤维长度表现较好。近几年纤维比强度中熟品种的比强度指标在黄河流域北部的石家庄、沧州、故城地区有所下降,但长江流域棉区的比强度有所提高,中熟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分布在29.6~31.0 cN/tex,属中等偏上的水平。三大棉区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的马克隆值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高于西北内陆棉区,呈现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分布情况,且2010—2014年黄河流域的马克隆值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超过6.0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阎守邕,肖春生,田青,等.中国农业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遥感学报,1997,1(2):152-156.
  [2]危常州,侯振安,朱和明,等.基于GIS的棉田精冷施肥和土壤养分管理系统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6):678-685.
  [3]朱大威,黄耀,金之庆,等.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氮肥施用适宜性分析:以2000年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5):1373-1382.
  [4] 周留根,周治国,曹卫星,等.基于知识模型和GIS的棉花生产潜力评价系统[J].棉花学报,2005,17(2):117-121.
  [5]王飞飞,陈兵林,周治国,等.基于模型和GIS的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J].棉花学报,2010,22(6):561-567.
  [6] 潘学标.基于GIS的中国县域棉花生产空间分布与变异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4):382-386.
  [7] 潘学标,李克让.基于GIS的新疆棉花生产发展时空变异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0,23(3):199-206.
  [8] 潘学标.基于GIS的中国作物生产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2):110.
  [9]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0] PERCY R G,CANTRELL R G,ZHANG J F.Genetic variation for agronomic and fiber properties in an introgressed recombinant inbred population of cotton [J].Crop science,2006,46(3):1311-1317.
  [11] YEATES S J,CONSTABLE G A,MCCUMSTIE T.Irrigated cotton in the tropical dry season.III:Impact of temperature,cultivar and sowing date on fibre quality[J].Field crops research,2010,116(3):300-307
  [12] ZHAO D L,OOSTERHUIS D M.Cotton responses to shad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Growth,lint yield and fibre quality[J].Experimental agriculture,2000,36(1):27-39.
  [13] PETTIGREW W T.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cotton fiber 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 and quality [J].Crop science,2001,41:1108-1113.
  [14]SHU H M,ZHOU Z G,XU N Y,et al.Sucrose metabolism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L.) fibre under low temperature during fibre development [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9,31:61-68.
  [15] 袁有禄,张天真,郭旺珍,等.棉花高品质纤维性状的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J].遗传学报,2002,29(9) :827-834.
  [16] 熊宗伟,顾生浩,毛丽丽,等.中国棉花纤维品质和气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385-3392.
  [17] 欧·荣幽德·梅.棉花产量与品质改进新对策[J].棉花学报,2001,13(1):54-58.
  [18] 杨伟华,项时康,唐淑荣,等.20年来我国自育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析[J].棉花学报,2001,13(6):377-384.
  [19]胡莉婷,胡琦,潘学标,等.气候变暖和覆膜对新疆不同熟性棉花种植区划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90-99.
  [20] 纪从亮.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1] 郭香墨,刘正德,罗云佳.我国面向21世纪棉花纤维品质改良对策[J].棉花学报,1999,11(6):321-325.
  [22] 唐淑荣,魏守军,韦京艳,等.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6):890-9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