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南北朝是文学家族数量比较多的一个时期,文章先统计分析了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情况,接着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特点:文学家族的繁荣发展、文学家族的大量迁移、文学重心的明显转移、两边辐射的地域走向。
  [关键词]南北朝;文学家;文学家族;地域分布;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曾大兴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修订版前言中提到:“在我国,自从有文学家辞典这一类的工具书问世以来,直到今天,只有两部辞典是最有影响的,一部就是谭正璧编、光明书局193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另一部则是由曹道衡、周祖譔、曾枣庄、邓绍基、梁叔安等人分头主编、中华书局自1996年起陆续出版的多卷本《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后者的篇幅比前者要大,所收入的文学家比前者要多。”谭正璧先生所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是出自他一人之手,收录文学家的标准是统一的,在他那部辞典中收录的文学家都是在文学史上有所影响的。文章就是以谭正璧先生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曾大兴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为依据进行数据统计和核对。
  陈寅恪先生认为:“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窒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由此可知,对于南北朝文学作品的研究也与家族、地域分不开。一个家族一代数人或者两代、三代以上均有能文学之名或以文学著称于世的成员,这个家族就可以称之为文学家族。当文学家处于动荡不断的时期时,文学家本人或者其所属的文学家族的定居地会产生变动,即发生迁移。值得注意的是,西晋“永嘉之乱”后,很多北方的文学家族背井离乡向南迁移,“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西晋、东晋时期发生迁移的文学家族来到新的土地上后,经过适应调整,在新的居住地生根发芽。这导致南北朝时新生的文学家(家族成员)的原籍及其出生地地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文章在分析时主要将着眼点放在对文学家出生地的研究。
  2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概况
  西晋永嘉初年到宋武帝以后,北方地区人口向南迁移共有4次,到宋时,南迁人口已达到90万人。在這些人口中,有不少都是北方知名的文学大家。有些北方文学家是独自一人向南迁移的,但也有大量的文学世家为了躲避战乱,远离故土,侨居南方地区,文学世家的迁移带动大量的文学家移动。
  周秦时期,文学家数量相对较少,并未形成文学家族。到了两汉时期,文学家在数量上呈直线上升趋势,文学家族也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家族文化也出现在世人面前。根据曾大兴的统计结果可知,在两汉至清期间,共出现441个(不包含各有关朝代传下来的50个)文学家族。南北朝时期57个文学家族,占总数的13%,这一比例是整个历史过程中极其可观的,对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研究也是极具意义的。
  本文笔者在曾大兴先生整理出来的“中国历代文学家族之地理分布表”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核对,并适当增加所需的资料,最终筛选出57个在中国历代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家族。以此为依据,笔者对57个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情况做了统计,江苏有27个文学家族,浙江有11个文学家族,湖北有6个文学家族,河北有4个文学家族,山东有3个文学家族,安徽有2个文学家族,江西、河南、天津和陕西都仅有1个文学家族。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在10个省份中都有文学家族的存在,其中分布重心主要在现今的江苏、浙江、湖北省。不过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南方地区的文学家族所占比例达到82.46%,远远超过总数的一半;北方地仅占17.54%,由此可见南北方文学家族南北方分布差别巨大,这与文学家南北方分布情况是相对应的。
  3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特点
  通过上文对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地域概况的解读,读者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关于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情况,在下文中,笔者根据已整理的数据对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3.1 文学家族的繁荣发展
  文学家族肇始于西汉,到东汉末期时已经由周秦时期的0个文学家族发展为22个文学家族。如当时的沛县刘氏、成都司马氏、夏阳司马氏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文学家族。
  “东晋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期,经过三国、西晋许多年的文化积累,到东晋时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学家族。”东晋时期文学家族的繁荣发展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如在东晋时期就较为出名的琅玡颜氏、琅琊王氏、颍川钟氏、陈郡谢氏在南朝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发展的文学家族中,陈郡谢氏就出了大量的文学家,是最为著名的家族之一:谢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谢超宗“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谢几卿“博学有文采”;谢举“年十四,常赠沈约诗,为约所赏”,谢氏一门出了如此多的能人,这为南北朝的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东晋时期传承下来的文学家族,传承至南朝时期仍在发展,如上谈论到的陈郡谢氏、琅玡王氏等就是在南北朝时期仍延续兴盛的家族,另一类就是南北朝时期才兴起的文学家族,如东海鲍氏(兄妹型)、吴兴丘氏(父子型)这类文学家族也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由之前朝代传承下来的文学家族数量有23个,以琅玡诸葛氏、琅玡颜氏、陈郡谢氏为代表,同时新兴家族也不甘示弱,数量多达34个,占总量的59.6%,以相县刘氏、东海徐氏、东海鲍氏为代表。两类不同来源的家族在南北朝时期共同发展,文学家族的繁荣发展共同建筑起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3.2 文学家族的大量迁移
  受西晋“永嘉之乱”的影响,从西晋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不断有北方的世家大族向南方地区迁移,这些世家大族中有很多都是文学世家。在已知的57个文学家族中,有39个文学家族在南北朝时期都从北向南发生了迁移,同时本次向南迁移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迁移目的地具有目的性。39个文学家族主要流向吴越文化区和荆楚文化区。迁入吴越文化区文学家族有33个,迁入荆楚文化区的文学家族有6个,吴越文化区明显占着大比重,占迁移文学家族总数的84.6%,远多于荆楚文化区。因为文学家族的迁移,这也导致家族后来出现的文学家原籍系在北方,但实际上其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区都在南方。这些南迁的文学家族为了显示自己门第族望的优越性,“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同时也为了区分与其他地区的同姓家族,故而总在自己的姓氏前标上郡望。故而家族前面的郡望并非百分百是文学家出生和生活所在地。   南朝时期,南朝的京都长期设在建康,建康位于吴越文化区的吴文化区(今苏沪两地),京畿效应使得众多文学家族在南迁时选择定居建康、京口、吴郡、盱眙等地,如河内司马氏、琅玡颜氏、琅玡王氏、平原明氏等13个文学家族定居在建康(南京);东海徐氏、范阳祖氏、泰山羊氏等6个文学家族定居在京口(江苏镇江);东海何氏、东海鲍氏两大家族也都移居南东海,实际所定居地也在镇江,也属于京口人;陈留江氏(江茜一支)定居在盱眙;庐江何氏定居在吴郡(苏州)。越文化区(今浙江省地)所迁入的文学家族数量(6个)仅次于吴文化区,文学家族主要定居在绍兴、上虞、杭州这几处。
  在第二大点中,我们曾谈论过荆楚一带在以江陵为京都时,荆楚文化区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选择荆楚文化区作为南迁定居地的文学家族(主要定居在江陵、襄阳)就是这黄金时期的重要推动力。舞阴范氏、涅阳刘氏、涅阳宗氏、棘阳岑氏、新野庾氏及河东柳氏这6个文学家族在南朝时期为荆楚地区的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其向前发展。
  文学家大量向南迁移,文学家族也随之向南迁移,这导致南北方文学家族之间数量相差悬殊。在未向南方迁移的18个文学家族中,只有10个文学家族属于北方地区,迁移之后南北方文学家族数量之比为8.2:1.8。这一数据与文学家南北数量之比相符合。由以上数据可知,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重心明显发生了偏移,这将在之后进行谈论。
  3.3 文学重心的明显转移
  “文化重心之所在,亦是文学家分布重心之所在。”由此可知,文学家分布重心之所在,亦是文化重心之所在。洛阳在东汉时期便已是都城,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三国曹魏和西晋时期,洛阳依旧作为京畿之地,得力于经济的发达和政治力量的推动,洛阳所在的中原文化区的文学家数量在当时所占比例最多,中原文化区亦当时的文学重心。在上述时期中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和文化重心主要都在黄河中下游。
  东西晋两代交替时,曾引发大量北方人士向南迁移,大量文学家迁出中原、三晋、齐鲁文化区。在东晋时期时,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就已经开始发生转移。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一发展趋向已经越发稳定。北方人士向南迁移,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这四大要素的影响。
  吴越文化区自然条件优渥且受战争影响相对其他地区比较小,故在其他地区文学发展呈现疲惫状态时,它反而呈积极向上的状态。东晋南朝时期,建康(今南京)长期作为京畿之地,其身处的吴越文化区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呈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
  随着政权的南迁、丹阳建康成为京都,大部分文学家族及其家族内的文学家纷紛移居至条件优异的吴越地区。南朝时期,大量文学家族向南迁移,在迁移家族总数中84.6%的文学家族移入吴越地区。家族的迁移带动文学家的转移,在超过8个文学家的郡国中,吴越地区的文学家数量已经占总数的72%(含迁入文学家),荆楚文化区的文学家数量占总数的4.3%(含迁入文学家)。而原本在三国曹魏和西晋时期文学家数量占据较多的中原文化区因文学家的大量南迁已不复以往的繁荣。借此,可以明显看到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和文学重心由原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吴越文化区和荆楚文化区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3.4 两边辐射的地域走向
  梅新林对汉魏六朝的文学地理区域重心变化四个阶段的概括:“一是秦西汉时期首都咸阳(秦)长安(西汉)与陪都洛阳两大核心区系的重新连动;二是东汉三国时期由集中于中原核心区系向吴越、巴蜀区系扩散;三是西晋重新集中于中原核心区系;四是南北朝时期吴越区系取代中原区系跃升为核心区系。”
  因“永嘉之乱”而出现的时期长、距离远、规模大的移民浪潮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其实在东晋时期,随着建都建康,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走向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慢慢由核心的中原文学区转向东南方向的吴越文化区。到了南北朝时期,原先在东晋时期便有着良好发展的吴越地区更是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高潮。南朝上承东晋,仍然建都在建康。
  南北朝时期的57个文学家族,共有41个文学家族(迁移后)位于吴越文化区,呈井喷之势,占全国文学家族总数的72%。吴越文化区中的丹阳尹、会稽郡、晋陵郡等地文学家分布数量较多,所以在这些地区文学家族分布数量也较多。其中作为京畿之地的建康是唯一一个拥有文学家族数量超过10的城市,高达13个。京口次之,拥有6个文学家族。三国曹魏和西晋时期都没有荆楚文化区文学家的相关记载。在东晋时期,该地区慢慢出现了文学家,到了南朝时期,已经有26位文学家(包含移居)身处荆楚文化区,而文学家族数量也增长至6个,主要分布在江陵(5个)和襄阳(1个)两地,占总数的10.5%,这对于原先文学家和文学家族数量都为0的荆楚文化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他少量的文学家族分散在燕赵文化区(5个)、齐鲁文化区(3个)、中原文化区(1个)、三晋文化区(1个),这文学家族数量相对于吴越文化区而言,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通过上述描写,可以发现,南朝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学家族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地区,这些文学家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土著家族,二是北方家族迁移而来,这占绝大多数。在吴越文化区的41个文学家族中,有33个移民而来的家族。从齐鲁文化区移居到吴越文化区的家族有14个居多,占了迁移家族总数的42.4%。从中原文化区、燕赵文化区、三晋文化区迁入吴越文化区的文学家族数量分别为12个、3个、2个。在荆楚文化区中,迁入家族主要都来自于中原文化区和燕赵文化区。
  北方家族的大量迁移导致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南北方之比发生颠倒,北方的文学家族数量在总体上变得远远不及南方,且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中下游流域。其中,燕赵地区的文学家族数量最多,占总数的8.7%,齐鲁文化区次之,占5.3%。
  在对文学家族地理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南北朝时期吴越区文化区系的确取代中原文化区跃升为核心区系,大量的文学家族聚集在此处活动。总体来说,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吴越文化区为核心,同向西方向的荆楚文化区形成线性排列,并且以齐鲁文化区、燕赵文化区为代表的西北方向少量辐射,最终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文学家族地域分布走向。
  4 结论
  综上所述,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数量较多,地域分布范围广泛,但是其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其地域分布体现出的特点则主要集中在文学家族的繁荣发展、文学家族的大量迁移、文学重心的明显转移以及两边辐射的地域走向等方面,文学家族的兴盛及各个方面的变化也进一步证明了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参考文献]
  [1]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 张剑.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化[J].文学评论,2006(04).
  [4]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田彩仙.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族[J].文史知识,2001(01).
  [6]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柳汀.我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J].宁波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
  [9] 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0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