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域文化因素是文学鉴赏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作者可以通过文学内容表现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地域文化信息存在强弱的不同,读者鉴赏中所感受到的地域文化色彩也有所差異。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环境、风俗等的描写与刻画来实现的,因此文学鉴赏中作者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和地域文化知识累积会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影响。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尊重作者的文学刻画,从作者描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品味作家蕴含的情感,重视地域文化因素的分析,享受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盛宴。
   关键词:文学鉴赏;地域文化;作者本位;文本本位
  地域文化因素是文学鉴赏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作者可以通过文学内容表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提升读者对于作者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情怀的理解。作者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理解,通过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心态,使读者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地域知识,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一、地域文化因素对文学鉴赏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携带的地域文化信息
  地域文化因素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品中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来实现信息传输的。作者自身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直接反映在作品中,读者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但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地域文化信息存在强弱的不同,读者鉴赏中所感受到的地域文化色彩也有所差异。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因素需要被读者识别与把握,但是多数读者在鉴赏中对于地域文化因素不能及时把握,只有少数的文学研究学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并且他们的观点易于被广大学者所接受与理解。比如《典论·论文》有关“徐干时有齐气”的内容,“齐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虽然有些学者在该解释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可该解释的。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是通过作者对对象的描写与刻画来实现的,对象主要包含了地域的人物、环境、风俗等。作者则通过自身的情感寄托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将该理解传递给读者。
  (二)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所有被读者鉴赏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经由作家创造而成,所以,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如环境、人物等因素,都是由作家精心选择、加工、提取、淬炼的结果。若是未以作家的前期创作经验为基础,以及在心中对创作经验进行融合和升华,那么作品便不会携带任何同地域文化相关的要素以供读者品味欣赏。因此,作家自身所具备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对地域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对各类地域文化特征的敏锐程度等,都会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带来影响。
  对于作家而言,其自身所具备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最初便是源自其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地域,源自作者的家乡、故土。其故乡的风土人情、自然地貌、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都会从作者初步了解世界开始便无形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感染和熏陶,从而形成作者最初以及最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此种心理素质通常表现为故乡依恋,向外界抒发着浓浓的乡情,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便是李白表达其个人的思乡情怀。而在现代文学作品之中,鲁迅的《故乡》则在这方面格外感人至深。人们可以将其称作故乡情结或是乡土情怀,而其也是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基础构成和核心要素。也正是如此,在地域文化特征上描写得特别触动人心的作家,极少不是从描写故乡起步的。
  (三)读者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作品之中蕴含着形式不同、深浅不一的地域文化因素,这都是作家将个人自身的体验和经验刻意或是无意间融入作品之中的结果。读者们在进行文学鉴赏时,在阅读之中触碰到这些因素,对其加以欣赏和品味,从而实现了其与作家之间的精神交流。但是,但凡进行鉴赏活动的读者内心都并非空无一物,只是单纯地容纳作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所谓鉴赏绝非只是单方面被动地承受,而是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加以选择,彼此对对方造成影响。从某一角度来看,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被读者们评价和品评,而换个角度,读者也在文学鉴赏活动之中使得自身的地域文化知识掌握范畴得到了拓展,同时,还会体会到鉴赏的乐趣。
  进行文学鉴赏的读者,往往也具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和地域文化知识累积。读者也正是基于这种素质和累积,对文学作品之中的地域文化因素进行理解和体会。在读者方面,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构成同作家相差无异,首先也是受其自小生活的故乡熏陶形成,具有自己独有的乡土情怀。而读者所具有的这种素质和情怀,决定着其在鉴赏作品时对其中包含的地域文化因素采取怎样的态度,同时也是读者进行选择和比较的基础依据。此外,对作品的鉴赏也取决于读者在进行鉴赏活动之前,对于相关地域文化知识的积累水平等。
  通常而言,作者寄托于作品之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愈是鲜明、生动,便愈是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读者会被文学作品之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吸引,往往是以下几类情况:其一,读者在鉴赏作品时发现了其同自身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较为接近,又或是在部分关键点上存在互通的关联,此时便常常会勾起读者的相关记忆,有可能是山水景色,有可能是事件场景,有可能是某种情感意象;其二,作品之中同地域文化因素交织为一体的作者表达的乡情,使得读者深受感动,激起读者内心深处浓烈的乡思;其三,尽管作品内的地域文化因素在读者的过往经历中是十分陌生的,但是由于作者描写得十分成功、独具特色,此时读者便会被作者构造出的异域风情牢牢吸引,让读者的猎奇心理得以满足,帮助读者的地域文化知识得到扩充。
  二、基于地域文化因素的文学鉴赏途径
  基于地域文化因素的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是从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与作品描绘着手进行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来实现的。
  (一)从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着手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主要是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这种成长环境使得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传统以及人文情怀等。在作者逐步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其理解与感知能力的加强,能够不断将所见所思加以融会贯通,实现现实世界对作者的熏陶与渗透,这种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得作者形成了自身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在地域文化心理素质上的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乡土依恋,这种情怀使得在作者的作品中很多都表现了思乡情,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基于作者的情感,很多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都是从写故乡开始的。比如,《楚辞》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其地域文化色彩浓重,是很多学者研究楚文化的主要参考资料,还有屈赋中的执着与纠缠,正是当时作者“美政”思想的直接表达,充分反映了当时作者的追求与憧憬。
  《谈谈风俗画》中作者写的主要是苏北的地域文化与风情,在这种文化的不断描写与仔细品味中,读者才能发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虎臣真善美的品格。作者从自身独特的视角,不断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写去表现地域人群的独特品格,进而表达苏北风情的美好,使得读者可以充分享受到美的盛宴,创造一种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良好景观,为读者营造一个相对美好的地域特色意境,使读者乐在其中。
  (二)由作品描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品味作家蕴含的情感
  地域文化因素是一种外部因素,其包括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两种类型,借助于一种文学的情调与氛围,可以描述和表达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读者在进行文学鉴赏时,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读者的审美效果,刻画了作品当时所处的环境。比如,鲁迅《药》中对于秋天的后半夜的文学描写等,《故乡》中对于海滨月圆夜、沙滩等其他实物的描写等,这些作品既描写了当时的自然人文景观,也表达了当时人物心境,进行作品鉴赏时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作品在鉴赏过程中,不仅需要鉴赏其中的环境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更要注意对其中人物情怀的理解。文学作品很多都是以景抒情,借助于环境、景物描写,烘托作者当时的心境,从而向读者传递自身的情感。比如“钟灵毓秀”,“钟”一般理解为“聚集”的意思,“毓”是“产生,孕育”的意思,也就是说一方山水灵气聚集到了人身上,从而在该地域内的人具有独特的文化心理、风俗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学作品中通过地域文化因素的渉入,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情感。
  通常情况下,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赋予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浓厚,越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者更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读者能够在这种文学作品中身临其境。从作品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会作者的情感,主要包含了几种情形:读者可以从作品的鉴赏中发现与自己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相一致的东西,或者是某种共通的东西,引起读者的回忆或者遐想,这种情感触发可能是作品中的山、水等景观、或者是某个特定的场景;读者可以从作品的鉴赏中感受到作品与地域文化结合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的思乡之情,引起了读者的情感触动,勾起了读者对家乡的回忆,引起了作者与读者在思乡情感上的共通,是读者情感宣泄的出口,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后一种就是作者作品中所表达的地域文化因素对于读者而言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但是却描绘得极为成功,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那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中,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三、结语
  文学作品鉴赏不仅要注重作品中景观、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描绘,更要注重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将自然人文景观与个人情感结合进行鉴赏,充分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享受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盛宴,重视地域文化因素的分析,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谭丽华.地域文学与地域社会结构的实证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
  [2]李小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概况及意义:以地域文化为视角[J].新疆社科论坛,2013(1).
  [3]曹诗图,孙天胜,田维瑞.中国文学的地理分析[J].人文地理,2003(3).
  作者单位:
   郴州广播电视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