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在文学中的书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赣南采茶戏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文化优美画卷中不可抹去的重要一笔。它体现着历代客家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各时各地客家人心中的精神桥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从赣南采茶戏的源流、语言特色和其表现的民风民俗三方面来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关键词:客家文化;赣南采茶戏;源流;语言特色;民风民俗
我国有三百多种剧种,在这当中,赣南采茶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客家人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生活情趣,是凝聚着客家人团结力的智慧结晶和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载体,深受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的尊崇和喜爱。
一、赣南采茶戏的源流
在地理位置上,赣南地区地处江西南部,以多山多丘陵为特点,早在上古时期还属于土著居住的落后蛮夷之地。随后经历漫长的北人南迁,远道而来的中原人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勤奋勇敢,热情向上,并巧妙地利用了赣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极大地推动了赣南茶文化的发展。到明朝时,每逢谷雨时节,客家妇女们就结伴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来消磨时间,激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和彼此的距离。这种在采茶时传唱的山歌被人叫做“采茶歌”,也是之后闻名中外的“采茶戏”的前身。
据说采茶戏的出现时间很早,据老一辈艺伶描述,在唐朝就有了采茶戏,这来源于当时的一个民间爱情故事。但一个戏剧形式的诞生明显不可能只受一个人的影响,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采茶戏受当时元宵歌舞灯会等当地习俗的影响,在明中叶时开始流行于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和传唱。这点在明代知识分子的诗文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著名戏剧创作家汤显祖的诗歌《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其一》中“长桥夜月歌携酒,僻坞春风唱采茶”就体现了在偏僻的山区,就已经有农户唱着山歌采茶的场景出现。清人陈文瑞(乾隆时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词》,着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诗歌中描写的“营前”相当于现在江西省赣州市附属的上犹县,在清代只是一个偏僻的山间小镇,放到现在也只是一个小地方,却可以“常日一直演唱三角戏到试茶天”。不管是诗人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还是事实真的如此,都证明了采茶戏的影响如此之大,如此受百姓喜爱和追捧。
二、赣南采茶戏的语言特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各种习惯和社会风俗,是研究不同地区文化的重要依据。赣南采茶戏它是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迁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起源于来自民间的山歌民谣,为勤奋勇敢、热情向上的客家人所创作的戏剧,因此它必定是蕴含着赣南客家文化的独特的地方戏。其具体在语上言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它所采用的语言是体现区域性因素的客家方言,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1.用词上
词汇是语言最直观的体现,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赣南采茶戏所使用的语言是独特的客家方言,在用词上具有浓厚的方言口色彩,大量使用极具艺术性和具有生活气息的口语词和一些由语气词、拟声词等组成的衬字,体现着客家文化独特的地方韵味。
(1)方言词
客家方言中有着独特的方言词,洋溢着民俗野趣,体现了其富有个性魅力。在《试妻》这一剧目中,老娘称呼玉兰为“鬼女子”。这里的“鬼”也不是骂人的意思,也是运用反语来表达“调皮”的意思,流露出老娘对玉兰深深的疼爱与无奈。在称谓词上,采茶戏也延续了中原正统的汉族传统,一直保留着古老的称谓特征,沿用至今,只存在少数的词义消亡和词义转移现象。
(2)衬字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其中茶腔保留的衬字是最多的,几乎所有的曲目中都有衬字,常见的衬字有“叻”、“里格”、“喂是喂”、“合四乙”等。在采茶戏中,衬字多是一些语气词、拟声词和谐音词,可以很好地在延续剧情的过程中烘托气氛,并增添一些音乐美感,体现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2.语言表達上
赣南采茶戏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各类修辞和大量的谚语歇后语,对于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心理诉求以及增添生动活泼的表达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修辞上
赣南采茶戏在修辞上就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双关、反语、排比、层递共七种手法。比如在《莲妹子》这一剧目中“山是那么清,水是那么蓝。花是那么美,鸟是那么欢。?愿化作一柴,常给人间送温暖;?愿化一江水,为人灌溉米粮川;愿化作一朵花,一年四季吐温暖;?愿化作一只鸟,海阔天空任飞翔。愿人间日子都更好,愿天下人心情都欢畅。”就用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先用排比句描述山水花鸟四类不同的美好事物,写出了妹子眼中真实的世界,从而表达妹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是通过排比和比喻的连用来把妹子比作花鸟柴水,描述了她对自由的无比向往和她无私奉献的美好精神,这对通过语言来描写刻画妹子这一形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谚语、歇后语的使用
赣南采茶戏是一种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因此在语言使用上更多会用谚语、歇后语等口语形式来进行文学创作,从而使表达幽默诙谐有趣,并传递一些富有哲理性的生活经验。在这些谚语、歇后语前还经常会用“老故人哇格”、“老古人哇得好”这种发语词,分别表示“老古人说的”和“古话说”。比如在采茶戏《上广东》这一剧目中就有“老古人哇格:正月田,二月土,三月讲生意买卖,四月耕田作土。”这些都是赣南客家人在经过长期实践下得出的深刻的社会经验。
三、赣南采茶戏中的民风民俗
众所周知,客家先民是此前受政治、经济、战乱等各因素影响迁徙到南方的中原人,而这些人当中又有一些文人骚客和世家大族,他们对于宣扬传统的中原儒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儒家文化,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客家风俗习惯的产生,比如非常看重祭祀、男女婚姻讲究父母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在一些传统节日中会有赏花灯、赛龙舟、舞龙舞狮各项活动等,这些都在采茶戏中有所体现。
灯戏中的《九龙山摘茶》是由《小摘茶》和《九龙茶灯》发展而来的,体现了茶农的辛苦劳作,也体现了客家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传承。还有现代大型采茶戏剧《客家儿郎》,通过不同的角度演绎客家人“敬祖睦宗”“兴家报国”的价值追求。
四、结语
漫长的历史长河并没有磨平赣南采茶戏独特的棱角,它依旧是傲然绽放于文化花园中美丽的牡丹,是各时各地客家人心中的骄傲。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采茶戏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文化凝聚力越来越弱,作为客家文化传承者的我们,肩上其实有着维持文化火炬永不熄灭的沉重责任。笔者由衷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赣南采茶戏能越走越远,始终是客家人心中不变的瑰宝。
参考文献:
[1]王静波.赣南采茶戏——赣南客家人生活与情感的艺术载体[J].中国艺术时空,2018(06):66-74.
[2]陈菊芬.客家山歌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2):22-29.
[3]贺明.赣南民歌与赣南客家的民俗关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1):446.
[4]吴洁,肖孟春.音韵特点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21):16.
[5]李小芳. 赣南采茶戏的语言艺术[D].暨南大学,2015.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