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台灣客家濃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移居閩粵沿海地區後,因土客械鬥等亂事頻生,於是部分人遠走台灣。令人遺憾的是,客家人沒有從此就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在寶島,他們面對糧食不足及與閩南人和原住民的競爭。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建築及飲食等各方面,窺見客家先民的辛酸。今趟我們走訪苗竹桃及六堆兩個重要的客家區,細看台灣客家族群如何克服困難,化淚水為笑聲。
  客家人的渡台悲歌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漢族民系,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地。客家是相對於「主」而言的一種稱謂,即外來人的意思。「客而家焉」,即作客他方並以此為家,所以名為客家。客家人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在台灣,客家人約佔全台人口約19.3%,是寶島第二大族群,他們的渡台時間非常早,大家都看過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吧!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及另一個「台灣三傑」劉國軒都是客家人,永曆十五年(1661年),他們率子弟兵隨鄭成功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一般相信,這是客家人首次大規模移居台灣的活動,而部分學者如尹章義更認為,客家人可能比閩南人更早抵達台灣。
  離開家鄉,在一個新的地方建立家園並不容易,〈渡台悲歌〉是清治時期的客家民歌,生動地描寫了台灣客家先民遇上的慘況,歌的開首部分唱道: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
  知生知死都是難,就是窖場也敢去,台灣所在滅人山;
  台灣本係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一半廣東人居住;
  一半生番併熟番,生番住在山林內,專殺人頭帶入山。
  因為閩粵沿海地區頻遭海寇蹂躪,兼有土客械鬥等亂事,當地的客家人於是寄望,可以在大海的另一邊找到樂土,怎料台灣原來也是「鬼門關」,台海常常有黑潮流經,導致海難不斷,當時有「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說法,意指10個渡海者當中,有6個會死在「黑水溝」,1個不敢前進,折返大陸,只有3個可以抵達寶島。
  更令人心酸的是,成功抵台的「幸運兒」也面對諸多困難。當時管理台灣的施琅是閩南人,自然是「重閩輕客」,他以政治手段阻攔客家人遷徙,使他們只能以非法途徑,零星地在臺灣不同的地方登陸,當中北部的客家先民因為人數上吃虧,所以在「閩粵械鬥」中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資源比較貧乏的丘陵地帶,當中又以苗栗、新竹、桃園的客家人最多,新竹的客家人甚至佔全縣七成以上的人數。台灣南部的客家人則主要聚居在屏東及高雄一帶的美濃平原,這片土地是客家人在「客番衝突」中,從原住民手中得來的,他們先後歷經多場武裝起義,日子也是過得相當不容易。而花蓮縣因為在日治時期盛產樟腦,所以有不少客家人自台灣西部遷居到該處,成為另一個客家人口比例較高的地方。
  苗竹桃丘陵上的客家人
  攤開地圖,發現最多台灣客家人聚居的地區,是苗栗、新竹與桃園,近台三線(即內山公路)的丘陵地帶,比起沿海地區,這裡自然顯得比較貧瘠,為甚麼客家人會聚居在這裡?這樣的地理環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催生怎樣的旅遊體驗呢?答案都在今趟苗竹桃之旅之中。
  苗寨由舊山線說起
  2018年,苗栗政府推出了舊山線鐵道自行車項目,新潮的玩意吸引眾多旅客的注視,然而就在他們騎着電動單車,欣賞鯉魚潭及龍騰斷橋等美景之際,卻沒有多少人發現,沿線其實都是客家莊,那些勤勞的客家人就在這片丘陵上,述說他們的故事。
  山海之間
  舊山線指由三義到豐原之間,一段已經停駛的鐵道,政府在這條線路上架設電動單車,供旅客遊玩。踏着鐵道自行車,我們經過兩旁起伏不斷的山丘,返回起點勝興車站,對面就是客家人聚居的勝興老街。勝興車站屹立在400米以上的山丘,在這個位置興建和營運一條鐵路並不容易,這也是舊山線後來遭到廢棄的原因。
  何以苗栗的客家人會聚居在如此不方便的地方?話說康熙年間,清廷頒行〈渡台禁令〉,其中「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台」一條,阻截廣東省客家人移居寶島,台灣客家族群的人口因而逐漸不如閩南人,繼而在「閩粵械鬥」中失利,無法待在沿海的平原,唯有遷往丘陵。
  勝興老街位於斜坡之上,建滿「古早味」十足的客家商店,當中又以主打擂茶的「采園居」最吸引我。「擂」即「研磨」,將生茶、生薑和生米磨成糊漿再煮熟飲用,可以消除熱氣及滋養脾胃。客家人好擂茶,是因為其原材料易於保存,方便逃難時攜帶,由此可以推斷,客家先民在一段長時裡,都是過着近乎流亡的生活。在采園居,我們除了品嚐擂茶,也可以參加「擂茶DIY體驗」。
  五月雪與樟腦樹
  勝興車站還有個「季節限定」的勝景,名為「五月雪」,所謂「五月雪」不是真雪,而是指盛開的桐花。其實每年四、五月都是桐花季,其時除了勝興車站,苗竹桃群山都會開滿潔白如雪的桐花,絢麗浪漫。
  樟木則是山林帶給客家人的另一種恩惠。根據《族群文化與文化產業》記載,樟腦製造過程中的特殊技術只在客家人中流傳,因此可以說是客家人特有的經濟活動。事實上,除了上文提到的「閩粵械鬥」失利外,樟腦業的巨大經濟收益,亦是促使客家人遷到丘陵的另一原因。客家人亦利用豐富的樟木資源發展雕刻藝術,現時苗栗三義的木雕,可謂聞名中外。
  新竹客家人的艱辛史
  如果說「浪漫五月雪」是最能象徵苗栗客家人的風景,那麼代表新竹客家族群的景色應該是「新埔紅柿子」。每年9月到隔年1月,新埔山區的客家村民都會以風乾日曬的方式製作柿餅,其時三合院的庭埕內排滿一盤又一盤黃澄的柿餅,好看至極。其實曬柿除了畫面吸引外,亦隱藏着台灣客家人的辛酸歷史。
  恨不得把食物都壓成乾
  話說客家人搬到新埔之初,資源並不豐裕,因為以務農為主,收穫受天氣影響,往往一個颱風過來,便足以使整條村莊血本無歸。在這樣的環境下,客家族群孕育出勤儉的個性,他們喜歡製作鹹菜、菜乾和蘿蔔乾等耐吃耐存的食物,方便工作或遷徙時攜帶,借客家老人的說法:「那時恨不得把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壓成乾來儲存!」。   柿餅也是這種「持家」思維下的產物,在台灣客家地區中,又以新竹的柿餅最有名,原因與其地理環境離不開關係。《淡水廳誌》記載:「重陽前後三四日忌九廟風,又名九降風。凡颶風多挾雨,九降恆不雨。」每年約農曆九月,新竹都會迎來「九降風」,這陣東北季風猛烈而乾旱,越過群山後更形冷冽,有利於曬柿,台灣其他地方雖然也出產柿餅,但少了「九降風」相助,口感便有所不如了。
  古法曬柿
  想拍攝或者品嚐柿子,建議前往新埔山區的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該農場經四代傳承,堅持以炭燒風乾與日曬的古法去處理柿子,雖然製作過程費時費力,但出來的成品不會像外面的柿餅一樣水分過多,而且帶有淡淡柴香,美味至極。
  近年新埔曬柿的名頭響了,慕名參觀的人愈來愈多,店家也順勢舉辦導賞及體驗服務。遊客不但可以親眼見識女工如何為柿子去皮修飾、「曬日光浴」,假日時更可以參加柿染DIY活動。所謂柿染,其實是透過熬煮柿皮萃取汁液,然後放入布料煮染使其上色,最後再在布匹上進行藝術創作。實際操作起來,跟現時大熱的「藍染」差不多,但出來的成品是橘色的,非常特別。
  屍骸堆成的義民廟
  糧食短缺以外,入侵者也是很令台灣客家先民頭痛的問題,為紀念過去因為保衛家園不幸犧牲的同胞,他們興建了很多義民廟,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枋寮褒忠亭義民廟。這座客家廟宇位於新埔鎮下寮里,由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驅車過去,也不過15分鐘。
  翻查資料,廟宇最初因「林爽文事件」而建。林爽文是天地會領導,這個「反清復明」的組織多次在台灣率領民眾起事,我們稱那些參與起事的民眾為「變民」,這些變民可不是甚麼紀律嚴明的軍隊,打仗的同時也經常掠奪路過村莊的資源,客家人深受其害,只有自組鄉勇或團練來對抗動亂,因為死傷太多,事件過後客家領袖就收集義民遺骸,請求朝廷批准建廟。
  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建成之初,是不起眼的一座小廟,只是台灣客家族群後來又經歷了戴潮春事件及抗日戰爭等動亂,陣亡的客家子弟愈來愈多,廟宇的香火就愈來愈鼎盛,現今褒忠亭義民廟與六堆忠義亭並稱為台灣客家人的義民信仰之地,我想到眼前的宏大都是屍骸堆砌而成的,深深地體會了客家人當初的淒苦。
  真神豬假神豬
  假如想更深入地瞭解臺灣義民信仰,讀者可以選擇在中元節來新竹,屆時枋寮褒忠亭義民廟會舉辦一年一度的義民祭,尊祭保衛鄉土,犧牲生命的英靈。義民祭的傳統儀式包括起燈篙、放水燈及供奉神豬等等。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徐儀錦老師曾經向我講述過一段關於神豬的故事,她說客家人覺得獻祭的神豬愈肥,愈能顯示對義民的尊敬,所以有段時間家家戶戶都致力養肥豬隻,後來甚至演變為競賽,得勝的神豬往往重達上千斤。
  大家應該很難想像上千斤的肥豬是甚麼樣子,其實我也一樣,只聽老師說她的家當年也養有這樣一頭神豬,牠重得無法自行站立,老師的母親想替牠洗澡,只有人手為牠翻身,「比照顧自己的長輩還要辛勤」。到了祭典當日,幾個大漢把神豬抬到祭壇,老師的母親因為一手一腳打理神豬的生活,與其感情很深,不忍親眼看見屠宰場面,所以沒有到場,怎料神豬在台上流淚及慘叫不停,最後還是請了老人家到現場,同一時間神豬也安靜了,「之後我家也再不養神豬了。」
  近年社會愈來愈關注動物權益,養神豬的客家人已經所剩無幾,取而代之,他們改用麻糬、王子麵及鋁罐捏塑成「假神豬」,雖然不如「真貨」震撼,卻是人道多了。
  桃園知足的客家人
  平心而論,這趟台灣客家之旅鮮有極其驚艷,俗稱「出大相」的風景,也沒有噱頭十足的新玩意,但我們到客家莊,追求的也不是這種東西吧!古舊的小屋、純樸的民情、清新的空氣,這才是客家之旅真正動人的地方,周董的《稻香》唱道:「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這首歌的MV正正在桃園的客家莊拍攝,而我也在桃園的三坑老街中,找到這最初的美好。
  由三山國王到三官大帝
  兩岸三地的老街不計其數,但比三坑老街更短的,一時之間實在想不到,由街頭走到盡頭的永福宮,大約也只是1分鐘的事。這麼細小的地方,加上偏離市區的位置,商人自然是看不上眼的,但亦因為這樣,客家人才能平靜地在這裡生活,保留舊有的文化。
  提到舊有文化,當然要提到三坑老街的象徵「永福宮」,這座建於1791年的老廟原先祭祀三山國王,後來卻改為主祀三官大帝,這個變動背後原來存着很大的因由。先說三山國王,當我們談論「三山」的時候,指是哪三座山呢?答案或許讓人有點意外,「三山」不是台灣的高峰,而是指廣東潮汕的巾山、明山和獨山,那些潮汕人遠渡台灣後,不改本來的信仰,所以在原籍潮汕的客家區常常見到三山國王廟。至於後來為甚麼改為祭祀三官大帝,乃因為三山國王的族群性太強,當客家人希望與其他族群緩和關係時,就傾向改立位階較高,受各族信奉的三官大帝。
  跳出煩惱圈
  遊覽三坑老街的最好方法,是在「黑白洗」對面的三坑鐵馬站租一輛自行車,邊騎邊遊,旅客更可以一路驅車至三坑自然生態公園,該公園位於石門水庫旁邊,湖光山色相當迷人,水壩上五彩繽紛的壁畫,更加是「打卡」必選之地。
  旅途的最後,我們由公園駛回老街還車,此時老闆取出兩支俗稱「跳跳杆」的彈跳器,問我們玩不玩,雖然覺得小孩子玩意沒有甚麼趣味,但盛情難卻,也就應酬一下……沒想到,竟然玩到欲罷不能,後來老闆的女兒加入了,路過的村民經過,饒有趣味地向我們展露溫馨的笑容,那刻我真的忘卻了現代社會的所有煩惱,想起客家歌謠的歌詞:「莫來不足蛇吞象,心滿意足壽年長,知足常樂心內寬,榮華富貴永吉祥。」快樂,原來真的很簡單。
  六堆記憶的傳續與改變
  結束苗竹桃之旅後,我們緊接來到台灣南部的六堆地區。六堆原是屏東及高雄十三大莊與六十四小莊組成之自衛組織,後來逐轉變為該地區客家族群之概念性統稱。與北部客家莊相比,這群南部的客家人較少與其他族群來往,所以學界普遍認為,他們的傳統文化保留得更純粹,但其實隨着時代進步,六堆的生活形態也因應自身的地理和經濟環境而有所改變,特別是在建築、工藝與節慶三方面。   建築莊仔像軍營
  建築大師梁思成說:「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台灣的客家建築,亦寄藏了客家人由大陸遷居至寶島後所經歷的改變,以及他們針對這些改變而作出的思考。遊走在六堆各地,我們在那些橫樑豎柱裡頭,發掘台灣客家人的思想痕跡。
  外星人基地
  西方媒體曾經誤把客家土樓當成「外星人基地」,雖然只是笑話一則,但也反映客家建築「造型獨特」及「防衛性強」兩個特點。我們看客家伙房,圓樓也好,圍龍屋也好,總是喜歡把自己圍得嚴嚴實實,最好還要背靠箭竹,前有半月池,利用地理環境把家園建設得更牢固。所以有這種傾向,因為客家人是遠走他鄉的民族,他們由中原一路向南遷徙,每次在新的地方落腳,都難免與當地人有所衝突,在這個脈絡下,建築的防護性能就顯得非常重要。
  兩岸客家建築大不同
  中心思想雖然一樣,但細節會因應環境而改變,所以台灣與大陸的客家建築不盡相同。圓樓是最多人認識的客家建築,但在長時間裡頭,台灣都沒有出現圓樓,台灣客家音像紀錄學會理事長彭武文推斷,這是因為遷移至台灣的客家人大多是農民,建築技術不足,寶島也缺乏圓樓的主要建材黃泥土。
  事實上,技術及材料的限制確實很影響台灣客家建築的形態,我們在兩岸圍龍屋的差別上也可以看到此點。圍龍屋在台灣比較常見,六堆內埔的「曾屋伙房」正是一例。只是如果我們由高空俯瞰,不難發現其轉彎的接合處不如內地的圍龍屋那麼「圓滑」。此外,「曾屋伙房」前方亦沒有半月池。「哪有這麼多地!」當地人跟我解釋,這也是台灣客家伙房「將貨就價」的例子。其實想看半月池還是有的,當地人推薦佳冬的楊氏宗祠,那兒的「太極兩儀池」全台獨有,附近還建有巴洛克風格的蕭家伙房,是很適合策劃一天客家建築遊的地方。
  日系客家
  除了資源與技術,政局亦影響了台灣客家建築的發展。台灣曾經被日本統治,菸樓正是這個歷史脈絡下的代表建築。菸樓,顧名思議就是製作菸草的建築。十九世紀末,日本政府在六堆地區發展煙草業,同時從日本引入烤菸室,也就是俗稱的菸樓。這種土磚疊砌的建築作用是把鮮嫩的菸葉烘乾成黃金輕薄的煙葉。菸樓最令我印象難忘的,是那種濃厚的煙香,真正是散發着香味的建築啊!
  隨着台灣煙草葉沒落,現存的菸樓所剩無幾,旅客想看菸樓,最方便是到內埔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那裡的菸樓始建於1961年,服務20多年後,改建為菸草博物館,介紹煙草葉的歷史,在菸樓四周還種有菸葉,1、2月時,園區會舉辦採菸葉活動,讓大人小朋友感受當年農民的辛勞。
  提起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那可是新式客家建築的代表。時代不斷進步,客家人不可能一直興建老舊的三合院,但傳統文化依然影響當代建築,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為例,它以幾把巨大的傘狀建築為主體,傘下再散佈各個小房屋,這樣不但可以避免空間過度曝曬及保持空氣流通,同時亦與客家有名的工藝品「油紙傘」有所呼應,不論是從實用或文化的角度考量,都非常值得我們讚賞。
  手艺藍衫與油紙傘
  台灣客家人稱中國大陸為「原鄉」,大陸的文化結晶隨移民來到臺灣,部分甚至保存得比「原鄉」那邊更完整,成為台灣客家旅遊的一大賣點。我們訪問了一些六堆的藍衫與油紙傘師傅,一則想聽他們如何在變化急速的新世代中,傳承祖宗留下來的技藝,二則也想知道他們堅持的原因。
  衣服如伙屋
  台灣現存的客家傳統服飾店屈指可數,比較有名的是美濃的錦興行及內埔的唐禹夏藍布衫工作室,很高興有機會向後者的負責人呂嬌蓮請教。呂小姐原是台灣北部的客家人,嫁到六堆後從事客家傳統服飾製作,數來已經有近20個年頭,她認為藍衫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保守」及「樸實」兩面。先說「保守」,藍衫又名長衫,指其衣長及腿,據呂小姐所言,北部的客家人略為開放,但再短也會遮蓋臀部。此外,藍衫都是由領口向右斜開,謝絕正面開縫,與客家人的伙屋一樣,都是保護嚴密,滴水不漏。
  沒有人做就傳不下去
  至於「樸實」,未知大家有否想過客家衣服為甚麼是藍色呢?其實早年的客家人常穿白色衣服,但白色易髒,不便於下田,所以他們便想到把麻、葛、藍靛等經濟作物弄成藍色染料,從此「白衫」就變成「藍衫」。設計方面,藍衫亦有很多「機關」方便勞動,比如說反摺的袖口內有暗扣,可以擺放生活用品。以上種種,都是以實用為第一考慮。
  保守及樸實未必是壞事,只是放在當今世代,未免太過土氣,我問呂小姐銷情如何,她老實地回答現在幾乎沒有人穿傳統藍衫,購買的人主要都是把它當為活動服裝或者紀念品,雖然也有想過改良或者創作新式的客家藍衫,但只是專注做傳統藍衫已經非常吃力。「那為甚麼繼續做下去?」話題至此,她頓了頓,摸了摸眼前的藍衫,說:「很少人在做,沒有人做就傳不下去了。」我沒有再問下去,只是應了一聲:「謝謝。」
  油紙傘的勝地
  油紙傘是客家人的另一樣絕活,而論及台灣的油紙傘勝地,莫過於美濃。這個小區屬於六堆中的右堆,在1960年代,這裡約有12間傘廠,每年製作兩萬把傘,然而隨着社會轉型,傘業日漸式微,為保存珍貴的製傘技術,「廣華興紙傘」設立了「美濃民俗村」,民俗村的重頭戲正是彩繪紙傘DIY項目,我亦正正是在那裡認識蔣老師,她是美濃人,年輕時曾經外出工作,後來回到家鄉學習製傘,數數指頭已經有八年的時光。
  生產一把油紙傘,須經過「削製傘骨、糊紙、上油及裝髹」四大工序,就算是蔣老師這樣有經驗的技工,8個小時也只能夠弄好兩把紙油傘,「如果是我弄呢?」我問,她笑笑,沒有答話。幸好DIY只是在弄好的小紙傘上塗顏色,就算是我這種「手殘」也可以順利完成。
  我好奇地問她為甚麼會做這一行,「因為我是這裡人,這是一種客家文化的傳承,而且窮啊,其他事兒賺不了錢。」蔣老師這番話同樣透露了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但同時亦多了一點無奈——如果外出闖蕩成功了的話,真的會踏上油紙傘這條路嗎?畢竟是如果的事,不會有很實在的答案,然而那份疑惑,將一直縈繞在我心間。   節慶六堆祈福尖炮城
  展開一趟客家之旅,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深入認識客家人的精神面貌,而最能濃縮一個族群之文化精華的,莫過於節慶,所以非常推薦讀者在客家節慶舉行期間造訪客家莊。今次我便有幸參加客家人的「六堆祈福尖炮城」,雖然它不是非常知名的節慶,但亦正因如此,才得以免受商業化的浪潮影響,不會太擠迫的同時,亦保留最純樸和真摰的民情。
  像一場戰爭
  點燃握在手心的炮仗,火花沿引線向上移動,「記得等一回再扔哦!」旁邊的工作人員善意提醒,但膽小如鼠的我哪敢待上整整「一回」,僅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回便忙不迭把手中的「燙手山芋」拋出去(這個場面,倒有點像周星馳電影《回魂夜》的俄羅斯練膽大法一場),結果鞭炮撞上掛在紙板城牆上的炮籠,未有立即爆炸,了無生氣地落在草地之上,才忽然「辟里啪啦」地炸了起來。
  眼見未能成功,我像鬥敗的公雞一樣退開,站在後方的其他參加者緊接而上,炮仗接二連三地擲出,鞭炮聲與黑煙籠罩整個會場,路人或會以為這是個「戰場」吧!尋根究底,「尖炮城」的確是因戰亂而誕生的節慶。
  六堆的建立始於朱一貴事件,當時屏東及高雄一帶的客家人為了在動亂中保護自己的財產,在固定的堆區(「堆」的意思即「隊」)裡設置瞭望臺,當其中一個堆區受到攻擊時,便在瞭望台上點燃煙火,請求其他堆區的堆民相助,後來這種習俗演變成「實戰訓練」,義民透過投擲鞭炮點燃炮籠,用以磨練意志及戰鬥技巧,此即為「尖炮城」的起源。
  又像一場運動會
  當然,歷史的意義會隨着時光流轉而變得淡泊。枝枝是六堆本土的中學生,趁假期帶外地的朋友來參加慶典,當我問她可知「尖炮城」的來源時,她尷尬地笑了一笑,然後答道:「不知道哦,類似運動會之類?」
  在年輕的世代眼裡,「尖炮城」的確挺像運動會的——首先,節慶的舉辦地點在屏東縣立運動公園,其次,大會亦以運動競技的形式,重新演繹了「尖炮城」這項活動:節慶當日,參賽者組成5人一組的隊伍,盡快將爆竹拋進離地約兩層樓高的炮籠裡頭,透過爆炸觸發籠內機關,引爆預先安置好的煙花,最先完成的隊伍即為冠軍,可以得到豐富的獎金,現場所見,健兒落力揮灑汗水,身旁的親朋好友吶喊助威,如果再加上《SLAM DUNK》的主題曲,不就活脫脫成了一齣熱血運動漫畫嗎?
  由戰爭訓練變成運動娛樂,聽起來像是有點胡鬧,不過一個節慶想要傳承下去,無可避免得混合一些新的意義和文化,如香港大坑舞火龍所以這麼興旺,與攝影的介入絕對離不開關係,「尖炮城」也一樣,年輕人先受競技的元素吸引,再慢慢認識背後的歷史和文化,這是個理想的狀況,大會也確實有借慶典推廣客家文化的意圖,所以除了「尖炮城」這項「主菜」外,也設有其他客家傳統活動,例如盤花競賽及「跌三烏」。
  回到過去的咒語
  客家婦女常將鮮艷的花朵堆放在圓盤上,這種獨特的花藝稱作「盤花」,盤花的主要材料是新丁花,這是六堆地區常見的品種,節儉的客家人就地取材,名副其實的既方便又省錢。
  盤花老師告訴我,傳統而言,盤花愈緊湊紮實,我們愈視之為「好」,因為客家人注重團結,把盤花堆得結結實實,代表族人之間足夠團結。不過,近年的盤花競賽亦流行加入「創意組」的環節,這個組別的用料真可謂五花八門,揮春、茶壺、空膠樽之類我也見過,感覺就是家中找到甚麼都拿出來就是,在某個意義下,這樣也是延續客家人一貫的節儉精神的。
  製作盤花的最主要目的是敬奉神靈及仙人,伯公是重要的敬拜對象,我曾經很疑惑地問客家人,土地公與伯公有何分別,他們指兩者是同一個神,只是把土地公喚作伯公,更有親人的感覺,節慶也好,工作也好,祈求伯公庇護,就像請自己的親人保佑,我覺得這個細節,很能反映客家族群「重情」的一面。
  至於「跌三烏」,說白了就是客家版的「擲銀仔」。早年資源貧乏,娛樂項目不多,每逢過年過節,客家老人都會四個人聚成一組玩「跌三烏」,規則是每人輪流將三個銅幣置於手背,向上拋投後,若果三面「陽」算全勝,三面「陰」算全輸,兩「陽」一「陰」是小勝,一「陰」兩「陽」則是小輸。我與一班客家的大小朋友圍着「圓盤」,擲銀時大叫一聲「三烏喔」,真有回到過去的錯覺。
  老戲院的客家菜
  客家菜是中華飲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系,非常能夠體現客家人的特性。客家菜的用料以山產為主,水產非常少見,用以入饌的食品大多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所以造成這個現象,是因為客家人主要居住在丘陵地區,自然傾向向山取材。
  至於味道方面,傳統客家菜偏油偏鹹,目的是補充因為農務而流失的鹽分,以此維持體力。此外,客家人亦擅長醃製食物,如酸菜、福菜、梅乾菜及之前介紹過的柿餅,也是比較有名的例子。經醃製的食物可以保存較久,方便客家人遷徙及工作時攜帶在身,這點在資源不足的年代非常重要。如果你要我推薦一間客家餐廳,我會選擇新竹的內灣戲院人文客家餐廳。內灣是內灣線上的一個客家小鎮,在日治時期因伐木及採礦業而興起,內灣戲院人文客家餐廳的前身正是為工人服務的戲院,後來改建為餐廳,我前後到過這裡兩次,第一次到訪時,覺得雖然在歷史建築內用餐很特別,但裝潢與餸菜的水準不太夠意思;第二次再訪內灣,發現餐廳易手了,新老闆謝煉興是地道的影迷,他用珍藏的電影海報鋪滿整間餐廳,復古的氛圍一下子便烘托出來。我問他共計花了多少錢買海報,他說每張海報的價錢都不一樣,平均算起來大約一張TWD5,000,全部加起來的話……「這個不可以讓老婆知道」,我們好兄弟守信用,數字就不刊登出來,留給讀者猜猜好了。
  當然,一間餐廳的好壞,終究取決於餐菜的味道,這點也請讀者萬二分放心。「再生」的內灣戲院人文客家餐廳走的是「新派客家風味」,一方面保留了客家人就地取材的特點,諸如土雞和風味客家小炒一類的菜色特別新鮮;另一方面,老闆考慮現代人比較重視健康,所以做的菜少油少鹽,更不時以時令水果入菜,吃起來比較清爽,頗獲年輕一代好評。畢竟時代改變,均衡飲食才是潮流,所以除了內灣戲院人文客家餐廳,不少客家餐廳也向這方面改良客家菜就是。   依水園民宿
  回憶起來,六堆予我的最大印象,是火車一直駛一直駛,眼前卻依然是沒有盡頭的檳榔樹,而在那無千無萬的常綠喬木中間,有一座依水園中式花園,這是家雖然偏僻,卻相當有風味的民宿。
  既然名為中式花園民宿,特點自然在於中式花園,那就先跟大家談談這個花園的故事好了。民宿的主人叫潘忠信,是出生於六堆麟洛的客家人,因為鍾情於中式園藝,所以每有空閒就帶着孩子動工,一池一石地把庭園搭建出來——他說得輕巧,但我聽着非常驚訝,要知民宿的庭園佔地約4個籃球場,其山石及月門之精緻,不遜於二線的庭林景點,再看那水池,養的不是小鴨小龜而是黑天鵝!
  「黑天鵝比較優雅。」他解釋。「哪有普通民居會為了優雅而養黑天鵝!」強忍想說這句話的衝動,我續問:「所以花了多少時間才建好這個庭園呢?」「大概十年吧!」古人說十年磨一劍,潘先生十年建一園,可謂不遑多讓。
  依水園中式花園民宿的另一「撒手鐧」是主人的廚藝。兩夫婦都非常會煮,尤其是那個客家早餐,好吃得我都猶疑應該把民宿放在「住宿部分」還是「餐飲部分」了,特別推薦那個花生豆腐,地球人都知道黃豆是豆腐的原材料,偏偏客家的花生豆腐以花生、在來米與地瓜粉製成,半粒黃豆也沒有。至於味道如何呢?民宿的另一位住客,坐在餐桌對面的婆婆說是「好Q」,臺灣人愛用「好Q」來形容食物,正經八百地解釋,「好Q」即煙韌彈牙,但我還是喜歡婆婆的說法:「好Q就是……好Q啦!」
  卓也小屋
  遊南部六堆,推薦住在依水園中式花園民宿,至於在北部苗竹桃,我偏好苗栗三義的卓也小屋。卓也小屋的老闆叫卓銘榜,當初聽人說在雙潭村撿到貓頭鷹的幼雛,於是買下該處的土地經營民宿,發現這裡生態環境果然極好,除了貓頭鷹,還有大冠鷲、穿山甲、斑鬥魚等各種珍稀動物。
  卓老闆雖然不是客家人,但對藍染這項客家傳統技藝情有獨鍾,他說喜歡藍染的未知性,綁染的花樣千姿萬態,總能帶給創作者驚喜。小屋亦因此以藍染為主題,由進門開始,住客不但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藍染產品,更能夠親眼目睹藍染的原料——大菁(又稱馬籃)長在泥土的樣子,使人大開眼界。
  民宿亦有提供藍染DIY課程,藍染分冷染與熱染,一般客人會選擇熱染體驗,貪其製作時間較短,半小時左右便可以完成。課程中染坊老師會指導綁法,再用洋蔥皮的黃、茜草根的紅、樹心的紫紅製成滾熱的天然染料,經老師幫忙上色後就可以拿到漂亮的成品了!
  民宿建於山林之中,四季皆有不同的景色,春天時油桐花開,白雪紛飛,夏夜則會上演令人瘋狂的螢火蟲秀,及至秋冬容易起霧,常有山嵐飄入民宿之中。民宿的裝潢亦配合周遭環境,以木材和素雅的用色為主體,坐在房間的陽台的藤編吊椅,一邊看着山林,一邊慢慢飄盪,開始感覺到涼意了,便回頭走進房內的浴室,將民宿自製的有機檜木香油滴入澡缸之中,泡一個熱水澡,再在天然薰香的陪伴下睡個好覺,在山,本來就應該如此舒閒。
  台灣客家濃情行程
  北部苗竹桃5日遊
  Day1╱香港→桃園
  乘早機到桃園機場,乘捷運至環北站,轉乘170公交到中壢總站,再轉501台灣好行到三坑,遊玩三坑老街,騎單車至龍潭三坑生態公園再折回。宿:桃園市區
  Day2╱桃園→新竹
  乘台鐵至內灣車站,遊玩內灣老街及內灣人文戲院,有時間剩可以遊玩內灣線其他景點。宿:新竹市區
  Day3╱新竹
  乘台鐵至竹北站,轉乘5619在第二市場下車,步行25分鐘至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 ;參觀後回公交站,乘5621在義民廟站下車。宿:新竹市區
  Day4╱新竹→苗栗
  乘台鐵至三義站,轉計程車到勝興車站,逛勝興老街及體驗鐵路單車項目,乘計程車回市區後可以考慮參觀三義木雕博物館。宿:苗栗市區
  Day5╱苗栗→桃園
  乘台鐵至高鐵桃園站,乘機場捷運到機場,乘機返港。
  南部六堆5日遊
  Day1╱香港→高雄
  乘早機到高雄小港機場,轉捷運至美麗島站,乘E28到美濃站下車,轉計程車到美濃民俗村,也可以考慮參觀高雄客家文物館。宿:美濃
  Day2╱高雄→屏東
  乘8220到屏東客運站,轉乘8230號路線到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遊玩。宿:屏東市區
  Day3╱屏東
  在屏東客運站乘8231、8232等路線到內埔,遊玩內埔內街,可以考慮乘計程車至曾氏圍屋或唐禹夏藍布衫工作室。宿:屏東市區
  Day4╱屏東
  乘台鐵至佳冬火車站,遊覽楊氏宗祠和蕭家伙房。宿:高雄市區
  Day5╱高雄→香港
  坐捷運至高雄小港機場,乘飛機回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6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