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其大多数作品被译介成汉语,生于1965年的“60后”英国批评家、作家詹姆斯·伍德这几年在我国读书界引起的关注,可用“火”来形容。刚刚过去的读书节,我发现2015年翻译出版的《小说机杼》一书在当当网已经处于“到货通知”了,光评论就达3500余条,具体销量,作为外人,就只能想象了。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下,这对于一本“谈论文学”而非“文学”的严肃著作来说,已经是很难有的“殊荣”了。
  在购《小说机杼》不得的情况下,把目标转向他的其他译著,《破格:论文学与信仰》是伍德的第一本批评集,其汉译却迟于其他著作,2018年才被出版。在这本书的推荐语中,有一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署名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的推荐人说:“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这对于我们已经习惯了把“谈论”作为“学术”、作为“研究”的语境来说,的确是一种崭新的观点。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刊本期作者、知名哲学学者邓晓芒先生的旧文《文学批评家的四大素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邓先生在文中说:“文学批评家必须具备四大素质,即对于他人情感和情绪的敏感性,对语言运用的敏感性,一定的理论训练和多学科素养,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性和自觉性。”邓先生的主业是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但他没有把自己的关注和评论范围囿于哲学,而是不时站出来“指手画脚”,即以他的哲学素养和视野参与社会人文现象的公共讨论,或进行私人化评价,因此他的读者范围也较于很多哲学学者广。
  我之前有一个有些武断的观点,现在趁着有一点点“话语权”,把它记录下来:最好的文学评论本身就是一篇(部)让读者陶醉的文本,读者把它就当作美文或经典文本了,读完后,既爱上了评论家,也爱(或恨,或客观认识)上了他所评论的对象;处于第二等级的评论,其自身是一篇(部)优秀的批评文本,读者能从批评文本中看到批评家的“四大素质”(邓晓芒语),批评也能把读者吸引到所批评的对象中去;处于第三等级的评论,可以说是一篇(部)标准的批评文本(文通句顺、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读者能从他的批评中客观认识被批评对象,而他的批评文本的价值也就到此为止;而处于最后一级的评论,其批评文本就让读者“读不下去”,或者即使艰难地读下去,也让读者对其所评论对象失去了进一步认识的兴趣,而这样的批评文本在目前的批评库存中可能还不是少数。
  话说到此,作为作者和讀者的“桥梁”,我还是忍不住想推荐有兴趣的读者翻翻邓先生的那篇旧文。做评论的,也许可从中反观自身;读评论的,也许可从中看到“评论之道”,进而找到“阅读之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9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