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层层深入,当前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各教育阶段的从教者不仅要完成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要教学目的。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成为当前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活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从教者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0-0014-02
引 言
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更是我们的母语,因此,小学教育要求从教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读”是学习这门学科最基础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成为当前广大语文从教者的教学任务之一。本文将分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理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语文这门学科中,已有大部分从教者通过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来响应新课程改革中的内容和要求。然而,在实际课堂上,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将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概述,从中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具体教学策略分析提供参考。
1.阅读文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阅读文章的积极性不高是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这一问题不论在哪一教育阶段都十分普遍。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读课文时经常会遇到生字、生词,但是他们并不愿意通过查询字典来了解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因此,生字、生词成为阻碍他们读课文、提高课文阅读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课文篇幅增加,读一篇课文往往需要5~10分钟,这就导致学生不愿意读课文,或者是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1]。
2.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读文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又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然而,当前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文章时经常出现略读现象,往往只读有关文章情节的部分,而对作者用大量筆墨描写和渲染的人物、场景等没有充分阅读。这种情况导致他们往往忽略文章的细节内容,在理解文中内容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3.所读文章存在局限性
当前,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学生所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语文教材中的篇章,虽然读教材中的文章也能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还能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预习,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短篇幅的文章或者是片段节选为主,无法锻炼学生读长篇幅小说的能力,因此,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文章的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读文章的习惯,使他们通过正确读文章达到教学目的。尽管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育阶段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也大不相同,但开展阅读活动时,可以应用同样的阅读方法。比如,将一篇文章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阅读。以部编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所写的抒情散文,文章以时间顺序写了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因此,教师在请学生读这篇文章前,要给他们布置第一个任务:首先,请大家初读文章,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以什么为线索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色。其次,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找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了解其读音和释义。学生初读文章后,要解决以上两个任务,接着再读一遍文章,并根据文章行文线索划分文章的写作部分,并且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赏析、积累。当学生完成第二遍读文章的任务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读第三遍,并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且得出自己的感悟。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三遍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效地阅读文章,从而理解文中所写的内容,阅读水平得到进步的同时,也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2]。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后,教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读文章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教师可以采用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部编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父亲,此时学生会从父亲的外貌、工作或者是所做的事情等角度描述自己的父亲。其次,再询问学生对自己的父亲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如何理解父爱。此时学生会陷入沉思,回想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在请一些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说《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下面让我们通过读这篇课文来了解作者是如何理解父爱的。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氛围,阅读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有了兴趣,积极性自然就能提高。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视频以及图片,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比如,教学部编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及图片,通过直观视觉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从而使其产生阅读兴趣。观看完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及图片后,教师要请学生初读课文,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的。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有关钱塘江大潮来袭时的声音,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阅读教学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划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再预留一定时间,选择一些对学生有益的书籍让学生阅读,接着在组内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并且倾听其他同学对书中内容的分享,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读内容。除此之外,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了解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进度;另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从而引导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所读内容。
结 语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重在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进行的教学任务。同时,通过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章可欣.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李作芳.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4):60-61.
作者简介:黄爱珍(1970.12—),女,广西靖西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1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