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丰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评价新育成审定小麦新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及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试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稳定系数的分析方法,研究了10个小麦品种在不同地点的产量差异及稳产性。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品种×试点互作也达显著差异。其中,商麦167产量最高为8541.0kg/hm2,新科麦169、郑麦618产量也较高,分别是8439.0kg/hm2、8437.0kg/hm2,这3个品种的适应性较好,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适应性;稳产性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1-0042-03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素有“河南熟,天下足”之称,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30万hm2,总产量突破200亿kg[1]。当前,小麦育种的目标不应只是高产,而是在适应性广和具有一定稳产性的基础上高产。为此,笔者对新育成的9个小麦品种及周麦18(CK)在河南省6个试验点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有利于了解新品种的丰产性及对各试验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为河南省小麦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品种的丰产性来自2016年黄淮南片区试试验中的9个品种(2018年已通过国审),分别为新麦32、商麦167、鑫农518、郑育麦16、周麦32、许科168、新科麦169、豫丰11、郑麦618,以及周麦18(CK)[3]。
  1.2 试验设计和地点 2016年黄淮南片小麦品种区试验,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m2。在河南省选取6个试验点汇总,分别是商丘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商丘)、河南科技学院(新乡)、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濮阳市种子管理站(濮阳)、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周口)、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驻马店)。各试验点地处河南东、南、中、北4点,可代表河南适宜小麦生产的平原地区生态条件。试点前作多数为玉米、大豆,少数为水稻、掩青,底肥以尿素、磷酸二铵、钾肥为主。
  1.3 测定指标 本研究采用作物品种区试多点试验统计分析,分析参试品种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适应度与产量的关系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差异性、丰产性和稳产性。
  1.4 分析方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和DPS进行数据处理,产量联合方差分析采用固定模型,品种间差异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2]。
  2 结果与分析
  2.1 适应度、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 适应度越高,表明品种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从表1可知,适应性最好的是商麦167,适应度为78.3%,产量也最高,平均产量为8541.0kg/hm2;新麦32、郑育麦16适应度也较高,平均产量分别为8353.5kg/hm2、8379.0kg/hm2;鑫农518、周麦32、许科168及周麦18(CK)适应度较低,且产量也较低。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等产量因素来看,商麦167分别为37.5万株/hm2、38.3粒、43.1g,新科麦169分别为37.6万株/hm2、36.8粒、44.4g,郑麦618分别为36.4万株/hm2、37粒、46.7g,这3个品种的综合产量因素表现较好,而许科168与周麦18(CK)产量因素相比差异较小,产量表现最低。各品种之间的基本苗和成穗率差异不明显,许科168的成穗率较低为39%。综合分析,商麦167的综合表现最好,较适合当地种植。
  为分析各试验地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差异及差异来源,对各试点小麦品种1年多点试验结果进行了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不同小麦品种及不同试点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地点间的产量互作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小麦品种之间、地点的产量潜力是有差异的;同时,小麦品种间的产量水平随地点不同而有异。因此,应对各品种平均数、地点平均数和各品种在各个地点平均数的差异作多重比较[4]。
  对10个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商麦167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到8541.0kg/hm2,但与新科麦169、郑麦618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鑫农518、周麦32、许科168产量较低,分别为8262.0kg/hm2、8167.5kg/hm2、8020.5kg/hm2,周麦18(CK)产量最低为7764.0kg/hm2,与其他品种差异极显著。
  对6个试验地点的平均产量进行多重比较见表4。由表4可知,参试的6个试验生态区,新乡、周口产量水平差异显著,新乡生产条件最好,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到8883.0kg/hm2;其次,是周口,生产水平也较高;商丘、漯河、濮阳3个生态区之间差异不显著,而驻马店生产水平最低,平均产量只有7782.0kg/hm。由此说明,河南的中北部、东部是小麦生产的高产区,土、肥、水以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小麦生长。
  2.2 产量稳定性分析 品种的稳定性是指品种能自我调节其遗传型表现的状态,以适应于变动的环境,使生长发育和主要性状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用品种与地区的互作方差和变异度2个参数来反映品种的稳定性[5]。互作方差小说明品种具有广泛适应性,属稳定类型;产量较高品种的变异度较小,稳定性较强。由表5可知,商麦167效应值18.3为最高,丰产性最好,同时方差最小为66.3,具有广适性,变异度小为1.4,稳定性好,综合评价最好;新科麦169、郑麦618的效应值也较高,丰产性较好,但方差较大,广适性一般,说明地区性差异较大,这2个品种综合评价也很好;许科168和周麦18(CK)产量最低,适应地区及综合评价较差。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各小麦品种之间农艺性状存在差异极显著,说明各参试品种基因型不同;试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各试点生产水平和其他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品种×试点互作差异极显著,说明各品种随参试点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10个参试品种适应产量性及综合评价最好的有商麦167、新科麦169、郑麦618,在各生态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郑育麦16、新麦32、豫丰11、鑫农518丰产性和稳产性也较好,但产量因生产水平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有所波动,建议在各生态区边示范、边推广;周麦32和许科168综合表现一般,除受品种基因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气候条件和地区间的生产水平变化波动较大,应因地制宜推广;对照品种周麦18不仅平均产量低于其他参试品种,还受生产水平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变化剧烈,属于低而不稳的品种,建议及早淘汰。另外,由于仅对1年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今后对于品种×年份、年份×地点、品种×地点×年份等互作效应还需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朱统泉,吴大付.河南小麦生产现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78-81.
  [2]赫丹,王薇,高利,等.丹东地区水稻品种产量稳定性研究[J].北方水稻,2009,39(1):30-32.
  [3]赵红,王西成.2015—2016年度國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总结[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76.
  [4]荣延昭.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323-333.
  [5]王绍中,田云峰,郭天财.河南小麦栽培学(新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9-228.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