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琪

  【摘要】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理性,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和幻想。《随想回旋曲》是一首大型回旋曲式结构的乐曲,乐曲的演奏技法丰富多变;大量运用的八度技巧、分解琶音、半音阶、双音、复调、三声部、断奏、连奏、跳奏、落连提重复音等钢琴演奏技术以及无词歌性质的段落贯穿其中。主要用实验研究法、找寻相关资料及文献,进一步研究门德尔松在当时用娴熟的演奏技法写下的这首至今广为流传的钢琴名曲。
  【关键词】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39-02
  【本文著录格式】张琪.浅谈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乐,2020,02(03):39-40.
  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音乐家,被认为继承了莫扎特一派的钢琴演奏技术,浪漫派中的古典主义者门德尔松被誉为“莫扎特再世”“继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钢琴家”。[1]门德尔松的钢琴曲结构既有古典主义时期的严整,又有浪漫主义时期凸显个人的钢琴技巧、旋律抒情优美具有歌唱性、搭配着复调的对位法,用回旋曲式的结构,将本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所谱写的音乐中,在琴键上无歌词的歌唱成为他特有的标志。乐曲跳奏处的轻快,和声连接的朦胧都形象的塑造出他的精神世界。
  一、《随想回旋曲》的结构分析
  费利克斯·门德爾松·巴托尔迪,180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随想回旋曲》OP.14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5岁时创作的钢琴作品,他将脑中所勾勒出的美丽画面用音符表达了出来。这一首乐曲的结构是大型回旋曲式,包括了随想部分和回旋部分。随想部分是行板,E大调,4/4拍子的序奏,结构是ABC单三部曲式。
  A部分由引子(1-3小节)+a(4-8小节)+a1(8-12小节)所构成的两个平行乐句,在属级上做开放终止。B(12-19小节)乐句用的新材料进行不断的向前发展,C(20-26小节)乐句采用B中的一些材料,速度上逐渐趋于平稳。回旋部分是急板,e小调,6/8拍的回旋曲,结构是A-B-A1–B1-C-A2。A部分是单三部结构(27-67小节)A乐段是由a(27-30小节)+a1(30-34小节)构成的平行乐句,属级上做开放终止,B乐段(34-51小节)用A中的材料进行发展,A1乐段在A乐段的基础上做了扩充。B部分(66-109小节)第一插部,用歌唱性材料进行发展。A1部分(109-139小节)是单二部曲式,A乐段是由a(109-113小节)+a1(113-118小节)构成的平行乐句,做开放终止。
  B乐段(118-139小节)用A乐段中的材料进行发展。B1部分(139-153小节)第二插部,歌唱性材料发展。C部分是一个展开部(154-206小节)。A3部分(206小节-226小节)用A的变形材料发展。最后一个辉煌的CODA在一级主和弦上收拢性的结束全曲。
  对于全曲的曲式结构做了一个全面分析后,要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去剖析这首曲子中一些技术难题。
  二、《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巧
  首先是引子部分,虽然只有短短的4小节,但是当中除了一眼可以看出织体是柱式和弦外,还蕴藏着高声部的主旋律。因为和声十分具有色彩性,所以在弹奏时,手的动作不要太大,手腕放松,手指贴键,营造出一种缓缓拉开序幕的神秘色彩。通过一个左右手交替的换和弦,将A部分主题给顺利成章地引了出来;右手的主旋律是具有歌唱性的,左手是主和弦到属和弦的柱式伴奏织体;这句要注意弱而连,连奏是演奏歌唱性旋律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最难的方法之一,弹好歌唱性的连奏要特别注意手指力量的转移,前后两音的连接要做到音色圆润饱满。连奏之后的非连音弹奏技术是个难点,颗粒性十分的重要,弹奏手法是断音,将音断开弹,并且听上去仍然是连着的,给人一种藕断丝连的感觉(如谱例1)。
  B部分一上来就是同音反复的三个音,要用轮指的弹奏方法去演奏,虽然同音,但是需要更换3个不同的指法,因为每个手指着力点的位置不同,细微的变化往往更为动人,之后连续3个落连提的奏法,手指需要稍微放直一些去弹奏。C部分左手复附点节奏和要与右手的十六平节奏要对精确,22小节3个声部,主旋律在高声部,缠绵的的连奏,高抬指,触键要轻而指尖力量在落下去的那刻要深。左手琶音弹奏时要注意连贯,靠手指力量的转移,幅度不能大,要连贯地弹奏。最后在属七分解和弦琶音中,稳中渐慢。
  其次是欢快的回旋曲部分,这个一个弱起小节,6/8拍舞蹈性的节奏性质。A部分是贯穿全曲的主题部分,全曲一共出现了三次。A段虽然是一个复调织体,但是要突出高声部的主旋律音(如图)。落连提的双音加上双音跳奏在演奏技巧上无疑是一个技术难点,在弹奏双音落连提时就必须保证双音要整齐的一起弹奏下去,这就要求手指在触键时的高抬指的动作必须敏捷而精确。双音跳奏的触键是轻巧的,富有弹性的,用指尖的力量弹奏。像是一群在欢快跳舞、嬉戏的小精灵。B段44小节(如谱例2)
  右手的双音反复交替,要用肩膀上的力量,把声音往里推,控制好音量不能过大,为的是突出左手的几个跳音。往后47小节开始慢慢渐弱。
  B部分(第一插部)就是全曲最能打动人心的无词歌性质的乐段。弹奏时,要三声部中的高声部主旋律的每个音都弹清楚,中声部和高声部X  XX  X  0是圆舞曲特有的节奏型,像是在为舞者的舞蹈打着节拍。歌唱性的旋律要求手指充分把琴键弹到底,小指在弹的时候可以将手指抬高往下做“点”的动作,指尖触键,这样就能使旋律声部的声音明亮而剔透。   钢琴家肖邦经常要求学生多聆听歌唱家的演唱。因为声乐演唱中有换气点,可以使音乐听上去更加舒展,连绵。演奏钢琴曲也有给手的呼吸点,为的是呈现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于这个呼吸点到底在哪?首先一定要学会唱,人声演唱乐句时,最舒服的换气点就是演奏乐句时要做的呼吸点。找到大乐句之间的“换气”点,在演奏时可以稍稍抬一点点手腕,小乐句之间小小的呼吸,用手指稍稍抬离琴键即可。虽然谱子上没有给我们太多关于演奏强弱的表情记号,但是依旧可以通过旋律线条的走向,来确定强弱。脸部表情及肢体的动作相配合来帮助演奏《随想回旋曲》中歌唱性的旋律时,会更加扣人心弦。
  82小节开始将歌唱性的旋律换至左手,由于大多数人的左手会比右手稍微弱一些,因此对于这段,要更加关注左手,突出左手的主旋律,身体要跟着左手,右手只是伴奏,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左手弹奏旋律声部,要注意用手臂去带动,和之前一样,一定要有歌唱性的语气感。右手则是打断的分解快速琶音伴奏,在学习钢琴启蒙时,对琶音的要求就是平均,稳定,快速。平均是要求琶音的每个声音都是平均的,不存在音色忽强忽弱;稳定是琶音也有节奏,跟着节奏去练习琶音,不存在忽快忽慢;最后是在以上二者都能做到得心应手时,再将速度去加快。91小节开始更像是是连接段,速度是加速紧缩,每小节突出第一拍及第四拍的重音(如谱例3)。
  97小节双手八度是辉煌的,要用腰部的力量深深的推进琴键,5指勾住,手腕放松弹奏快速八度,节奏不能赶,最后两个八度跳奏,可以加一起音后踏板,声音更加富有弹性,也更加圆润。
  由于是回旋曲,所以A部分与A1、B部分与B1部分结构上相似,奏法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小变化,整体奏法与上面的相似。C部分是一个展开部,右手用了前面B部分中的快速琶音材料展开,左右用的圆舞曲的伴奏节奏型材料。175小节的半音阶快速上行,连接要自然,节奏要平稳,音色要清晰。A3部分211开始一连串的跳奏要自然,用指尖去跳,小幅度的更容易产生轻巧感。最后辉煌的尾声部分是交替的八度,身体要往前倾,用腰部力量带动大臂,将力量集中在指尖,抓下去的八度要有点,节奏不能赶,休止符要休准确,在主到属的和声交替中,完满结束在主音上。
  这首曲子从结构上看非常类似于古典时期的典型曲式结构,但是从门德尔松大量运用的八度技巧、分解琶音、半音阶、双音、复调、三声部、断奏、连奏、跳奏、落连提重复音等这些钢琴技术以及无词歌性质的段落,又可以看出他的这首作品所具有浪漫时期的更加追求个性解放的气息。门德尔松眼中的世界都是美好的,所以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美好的幻想和对大自然生活的想象。从这首乐曲中,很难想象这是一首15岁的青少年写出的作品,他将对自然的描写淋漓尽致地用随想曲部分给勾勒了出来,将欢乐跳跃的场面及富有贵族圆舞曲的场景用回旋曲部分给描绘了出来,动静结合,旋律之美实在是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张艺.论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表演艺术[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吕力.门德尔松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研究[J].作家,2009.
  [3]曹漪,邹永红.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J].大众文艺,2012.
  [4]张欣.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随想回旋曲>[J].大舞臺,2013.
  作者简介:张琪(1993—),女,汉族,江苏溧阳人,上海市青浦区御澜湾学校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1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