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陪儿子做“脑部体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肖晓旭

  家长与孩子一道观影,不应做一个游离于孩子之外的旁观者,而应是积极分享自己所知所感的参与者,要经常陪孩子做“脑部体操”。
  儿子在观看电影《中国机长》时,看见失联后的飞机一直在黑云中穿行,画面颜色单一,声响全无,死寂的压抑感让人挥之不去。这样“单调”的画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儿子会嫌剧情推动太过缓慢,他会因为无事可做而感到无聊,没想到他说:“飞机现在穿越的那片黑云其实就是在穿越人们心中的恐慌。”随后他还告诉我,他看到了剧情忽而给人希望,忽而事故再出,其实就是在利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吸引观众。听儿子缓缓道来,我由最初的诧异慢慢转为了惊叹和欣慰,想不到他小小年纪,竟能说出那样的一番见解。我认为这跟我平日里陪他观影脱不了干系。
  我喜欢陪着儿子看电视、看电影,儿子读四年级,并不曾接触任何“正规”的观影知识培训。观看中或观看后,我爱与他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心得,也许正因为在“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儿子就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赏析影片的技巧。他曾在观看《狮子王》时,看见被驱逐出境的辛巴即将迎来人生的又一拐点前,对着荧幕中出现的那片羽毛,发出感叹。那片羽毛翻越万水千山才到达猴子拉菲奇那儿,这一过程漫长而又神奇,儿子联想到辛巴经历的坎坷和各种人生的境遇,发出“对干伟大的人来说,总有一种力量会指引我们前进!”的感叹。
  家长陪伴孩子观影,不应与孩子一样,仅仅是一名观众,也不能只是孩子的一个朋友,见识与孩子无出左右,我们还应是孩子人生的引领者,艺术赏析的指导者。
  在选择影片时,家长会有诸多注意,比如避免暴力、恶搞、庸俗无聊对孩子的侵蚀,而更倾向干涉及温情、自强不息等主题的积极向上、向善的影片,所以才会出现泰国影片《摔跤吧,爸爸》一上映就拥有超高票房的现象。但我觉得这还不够,我们应该在主题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应该让孩子通过看纪录片了解大自然;爱国题材的经典影片虽然画质清晰度不尽如人意,但更富年代感,且偏向于纪实和历史类的题材,一是便于孩子了解各类知识,二是风格朴实自然,不浮夸,不过度煽情,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理智来观看影片,分析内容。
  家长在陪伴孩子观看电影时,影片中的画面与音乐能否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体验也是家长该考虑的因素,如果影片台词考究,自成风格,那就再好不过了。关于影片其实还有很多的话题可以探讨,比如:什么地方用了广角镜,反映出壮阔的场面;什么地方用了特写镜头,刻画了主人公或悲或喜的情感;什么地方又用上了慢镜头,渲染了什么气氛;什么地方使用了环境衬托,折射出人物的某种心理或者营造某种氛围;什么颜色的使用暗含了剧情的发展;等等。在与孩子的讨论与交流中,我们“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的发现分享出去,孩子自会得到思维、审美能力的提升。
  家长陪伴孩子观影,可以通过及时交流的方式补充影片背景知识,解决孩子与电影背后的文化知识产生的断层问题;也可以在交流中,打通孩子素日积累的知识与现有情境比较陌生的通道。陪儿子看宫崎骏的动漫电影《萤火虫之墓》时,我会介绍“二战”的惨烈,顺带推荐奥莱尔的《在柏林》和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给他看。在看到宫廷劇里的皇宫大殿时,我会指出中国建筑讲究对称美的审美心理,当有一天发现儿子的作文里涌现出“何出此言”“感激涕零”等词语,基本可以断定是拜宫廷剧所赐了。所以,儿子绝不只是把知识胡乱地“塞”进脑子里,他会在适合的时候,拿出来“抖一抖”。他在很小的时候,观看《奥特曼》的过程中,就因为两个反派人物争权夺利而互相打斗时感叹:“果然是‘一山不容二虎’‘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啊!”;在看到失散多年的兄妹因为立场不同,一方加害另一方时,他随口吟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很高兴,我的陪伴让儿子不仅仅是“消费”一部影片,而是把影片作为他成长的精神食粮,与他一同随行。家长与孩子一道观影,不应做一个游离于孩子之外的旁观者,而应是积极分享自己所知所感的参与者。我们让影片“教育”孩子,我们自己也要用智慧、用真情走进电影,走进孩子的生命,经常陪孩子做“脑部体操”,否则,看过则忘的电影只是徒增时间的流逝罢了!
  (编辑 赵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