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与物质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率比较低。在北方区域,辽宁省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满族就是其中一个,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够有效对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还可以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 引言
近些年,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在逐渐增多,旅游开发也正在“萌发”,对旅游开发的宣传与保护工作探究得也比较深,受到了很多人关注。辽宁省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众多,且有着自己的发展特色,也到了适合开发的时间,如果进行旅游开发一定会表现出较强的潛力。
截止到2008年,辽宁省已经申报了五十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表演队对在上海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锋芒,体现了辽宁省文化的魅力。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2011年颁布,这给辽宁省的旅游开发带来了制度保障。
2 辽宁省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辽宁省是我国东三省其中之一,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满族就是其中一个民族,而且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非常多,包含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领域。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反映了特定时期的风土人情及家乡习俗。主要有以下特点:
鲜明的地域特征。辽宁省是我国东三省之一,地形种类繁多,平原、山地、丘陵纵横交错。鲜明的地域特征使得这里的人们的性格非常豪迈奔放,当然文化娱乐也是有着自己的地域特色的。二人转是辽宁省的代表文化之一,它是在秧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吸收了“莲花落”的精华部分。当然,二人转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辽宁省全年无霜期比较短,基本上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所以这里的人们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娱乐,但是由于辽宁省冬季时间比较长,气温非常低,人们的活动基本上都在室内开展,家庭化表演也就很常见了,人们在肢体和语言方面都较为开放,性格火爆泼辣。
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秧歌为例,它是一种舞蹈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满族的秧歌与生产生活中的骑马、射箭、战斗是紧密相关的,反映了满足人民在山区打猎、战斗的生活状态,是满足先民生产生活的一种体现。
突出的时代痕迹。在辽宁省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的文化遗产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一千年;当然近代20世纪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历史更替、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时代痕迹。东北大鼓就是在方言和说唱表演的结合中发展起来的,在清代中期出现。东北大鼓的内容时吸收了戏剧、小说、民间传奇中的精华部分,深受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的喜欢,并一直发展到了今天。
广泛的群众基础。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广泛的群众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拿辽北小品来说,它是在以往的说口节奏和韵律发展起来的,运用了比较有特色的口语,将现代语言名词和东北方言相融合。辽北小品的杰出代表者就是赵本山,是赵本山把辽北小品推到了中央电视台,成为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在辽北小品推到中央电视台的同时,东北方言也竞相被中国各地人们模仿学习,具有广泛的群众支持,生命力非常顽强。
3 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3.1 辽宁省与外来地文化的冲突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辽宁省文化与外来文化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文化冲突可能对辽宁省满族人们也可能对外来人们带来变化。由于辽宁省地理位置比较偏,在历史上交通并不是很发达,与外来人口交往的频率并不是很高,显得辽宁省就像“世外桃源”,所以辽宁省与外来地文化肯定会有所冲突。比如,乞力舞原本是祈求丰收的活动,为了迎合外来人口的文化,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这一舞蹈已经不像原来那样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外来游客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看到舞蹈。但是这样做会削弱乞力舞的象征意义,影响乞力舞的文化功能。
3.2 旅游内容同质化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辽宁省旅游开发地区会按照外来游客的文化需求调整旅游开发的内容,改变自己以往的文化意义与内涵,这可以与外来游客的审美需求达成一致,但是会导致旅游内容的同质化。虽然国家大力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机构保护当地遗产的含义。但是每年都会在辽宁省看到很多穿少数民族服装的游客拍照,这些都会导致伪民俗的过度蔓延。伪民俗会误导游客,影响旅游开发,也会让文化资源遭到破坏。
3.3 旅游开发体验差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旅游开发中。但是根据调查显示,旅游开发的体验非常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开发的产品静态化明显,不能让游客有良好的体验;游客看到的产品缺乏深度。比如,辽宁抚顺地区的煤精雕刻是以煤精为创作原料,随着资源开发,煤精已经非常少见,所以已经创作出来的煤精作品是很珍贵的,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但是,目前博物馆中的煤精作品没有通过实物展示给游客,只是一些图片资源,游客不能深入了解煤精作品的来源、发展及意义。
4 辽宁省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
4.1 让旅游开发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游客的旅游动力主要是想探究旅游地的文化,也就是说越有自己地域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越受到外来游客的喜欢。因此,旅游开发机构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让这些旅游产品更具地域特色。这样才能让旅游产品更加具有影响力,也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从而为发展辽宁省的经济做出贡献。
4.2 对文化资源深度开发
现有的宣传和开发方式不能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取得良好的文化和经济效益,还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开发。首先,对那些价值比较高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根据不同的游客采用不同的开发形式,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上旅游产品;其次,充分与旅游企业合作。从全方位、多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开发,激发游客的娱乐兴趣,扩大旅游资源的影响,为辽宁省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5 结束语
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种可贵的旅游开发产品,可以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发展,还可以让辽宁省满族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开发机构应该保持文化资源的地域特征,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促进当地文化与经济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韩福文,卜长青.基于资源整合的满族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建设[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5).
[2] 李娜.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浅析——以永陵满族民俗文化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
作者简介:
沈诗林(1974—)男,汉族,祖籍辽宁盖州,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
王艺潼(1996—)女,汉族,祖籍天津蓟县,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
项目基金:
本文系2018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满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18BJ007)与“少数民族本土非遗文化在辽宁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18DMZ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