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用材林的树种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力营造用材林是切实提高森林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改善森林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用材需要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对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讨,对创优林业六大工程乃至当前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用材林;营造;树种选择;探讨
  用材林(timberproductionforest)以培育和提供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是林业中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普遍,材质好。用途广的主要林种之一。具体地讲,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经营目的的乔木林、竹林、疏林。实践中,对其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速生、优质、丰产、稳定和可持续”等目标上,现仅就“速生、优质、丰产”三大特性分别作重点分析探讨如下。
  一、用材林树种选择的速生性
  我国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人均森林资源很低。中国人均森林面积0.11hm2,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64hm2,中国仅为世界人均面积的1/6,居世界第119位;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m3,世界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71.8m3,中国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的1/8,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森林资源与飞速发展的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对于木材的需求产生了突出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营造用材林。选用速生树种营造森林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发展速生树种造林时全世界的一个共同趋势。意大利、法国、韩国等国家在杨树的造林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意大利仅用林地面积的3%,产生了全国工业用材的50%;新西兰营造了80万hm2辐射松速生丰产用材林,仅以全国林地面积的11%,每年生产木材850万m3,占全国木材产量的95%。这些可贵的经验可供我国在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中借鉴。速生树种在解决木材供需矛盾中的作用非常重大。我国的树种资源很丰富,乡土树种很多,引用的速生树种也不少,如北方地区的落叶松、杨树,中部地区的泡桐、刺槐,南方地区的杉木、马尾松、毛竹,从国外引进的松树、桉树等树种,都是很有前途的速生用材树种。这些树种少则10年左右,多则三四十年就能成材利用,可在发展用材林时首先予以考虑,作为选择对象。
  二、用材林树种选择的丰产性
  树种的丰产性就是要求树体高大,相对长寿,材积生长的速生期维持时间长,又适于密植,因而能在单位面积林地上最终获得比较高的木材产量。丰产性和速生性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有些树种既能速生,也能丰产,例如杨树和杉木等;有些树种速生期来得早,但是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或者只适于稀植,而不宜密植,这些树种只能速生但不能丰产,例如苦楝、旱柳、臭椿、刺槐;也有些树种速生期来得较晚,但进入速生期后的生长量较大,且维持时间长的树种,如红松、红皮云杉,以较长的培育周期比较的话,这样的树种在采取了适当的培育措施之后,可以取得相当高的生产率(以年平均生长量为准),有时可以超过某些速生树种(如日本落叶松)。
  三、用材林树种选择的优质性
  良好的用材树种应该具有良好的形(态)质(量)指标;所谓形,主要是指树干通直、圆满、分枝细小、整枝性能良好等特性,这样的树种出材率高,采运方便,用途广泛;所谓质,是指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大。大部分针叶树种有比较良好的性状,这是直到目前为止针叶树的造林面积仍显著超过阔叶树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阔叶树中,也有树干比较通直圆满的,如毛白杨、新疆杨、柠檬桉、檫树、楸树等,但大部分的阔叶树树干不够通直或分枝过低、主干低矮(如泡桐、槐树、苦楝等),或树干上有棱状突起,不够圆满(如黑杨等),甚至还有树干扭曲的(如蓝桉等桉树种)。
  用材树种质量的优劣还包括木材的机械性质、力学性质。一般用材都要求材质坚韧、纹理通直均匀、不易变形、干缩小、容易加工、耐磨、抗腐蚀等。同时,也必须强调不同用途对材质的不同要求,如家具用材除对上述特点要求外,还进一步要求材质致密、纹理美观、具有光泽和香气等;作柱材的要求顺纹抗压极限强度大。有人认为,在木材加工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干形和材性等质量问题似乎可以不予重视,实际上这并不符合世界上对木材需求的实际情况。大径级高质量的木材用途广、夹攻易、利用率高,仍是大量需求的商品用材,价格也高得多,尤其是一些有特殊用途的珍贵用材越来越少,供不应求。不同质量的木材价格差别也很大。例如,目前我国木材市场上的云冷杉、落叶松木材价格为每立方米600~900元,水曲柳木材每立方米1000~1700元,柞木1700元左右,而花梨木每立方米高达6000~7200元。所以,在森林培育中,除了注意培育大量需求的一般材种,力求其速生丰产外,也要把培育珍贵用材列为任务,安排一定比例,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求。
  作者简介:戚匹儒(1973-)男,黑龙江克东籍,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工程造林、林业工程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8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