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猪肉涨价的因素分析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虽然广大群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但猪肉消费在肉类总消费中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发现,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受到非洲猪瘟、散养殖农户清理、饲养成本上涨、进口肉类价格减少等因素叠加影响,形成价格较大幅度的上涨。价格波动也会给猪肉供应链各利益相关主体造成经济损失,分析市场影响猪肉以及相关产品价格供求关系的因素,为政府提供猪肉价格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猪肉涨价;因素;分析
  一、猪肉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1.非洲猪瘟的影响
  毁灭性猪病带来的主要影响。各地这种恶性猪病到来时,得病率高,死亡率高。政府采取①无公害化处理;②抢救性地批量屠宰;③封锁等防控措施。这样一来,造成发病区域的猪舍和猪场空无一猪,处于清场停养歇养状态,使生猪存栏量由最高位,骤然倾覆为零。发病区域的生猪存栏量不复存在时,使各地的生猪存栏量逐渐下降,导致生猪上市量减少,影响猪肉供给。从长期来看,扑杀、封锁等防控措施的实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场信息和降低养殖户采取自我防控的积极性。由此产生的对猪肉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扑杀直接造成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而多次深度亏损还会导致养殖户退出生猪养殖行业,导致市场上的猪肉供给量减少,在短期内消费量浮动不大的情况下,猪肉价格便会上涨;其次,养殖户根据对市场的预期执行生产决策,疫病的发生会降低养殖户的市场预期,对生猪补充存栏的意愿下降,市场上猪肉的供给不足,造成猪肉价格上涨。
  疫病暴发通过影响供需关系影响猪肉价格波动。非洲猪瘟的暴发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养猪的风险提升了,养殖户很大程度上不太愿意承担这类的养殖风险。实证分析发现,猪肉供给量对价格影响显著,而需求量对价格影响为正却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消费者对于猪肉的需求逐渐呈刚性。我国生猪养殖户数量多、经营分散,往往是“一窝蜂上”“一窝蜂下”,这就容易造成供给的波动。
  2.环保政策关闭散养户
  政策因素造成大量散户生猪禁养,对市场猪肉供给带来影响。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发布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实际上都阻碍了生猪规模之发展。一些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没有真正的尊重市场的规律,使得养殖户在很大程度上不敢养殖,不能够对生殖进行科学的养殖也不敢扩大养殖的规模,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对于市场规律的不了解以及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市场规律,很多地方政府过于注重政绩,而不太关注养殖户的利益需求,对生猪的养殖市场不能够透彻研究和理解,造成了养猪规模的减小以及进一步压缩,这些都对当前的生猪市场造成了极不利的负面影响,使得生豬的规模供应完全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农村拆除猪圈禁止散户养猪后,影响了我国的猪肉的整体供应量。尽管农村散户养猪的数量少,但是养的户数多,但个体养猪户为市场提供的猪肉量在猪肉市场占比并不小。散户被禁止养猪后,猪肉市场上的散户供给这一块成了空白,我国猪肉市场的整体供应量出现了缺口,补充这个缺口最直接的办法只能依靠从国外进口猪肉。预计,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可能将达到200万吨左右。原本我国猪肉产量是充足的,以2018年为例,稳居世界第一,基本能够满足国内猪肉消费市场的需求。
  3.饲养成本上涨
  猪饲料成本是影响生猪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饲料价格将直接影响在猪肉价格的波动。玉米和豆粕是生猪饲料的主要原料,但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往往导致玉米、豆粕价格波动频繁,阻碍养殖企业持续稳定盈利。
  2019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受2018年玉米减产及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供应不足,作为生猪食料的主要的玉米出现了短缺。玉米的短缺和减产使得的猪的主要的作物真正的没有了来源,实际上在农村个体的养殖户里面,很多农民都是在用玉米作为猪的主要的食物来源,玉米在农村也具有广大的市场,但是从当前来看,由于玉米的广大减产使玉米的价格反而上升上去了,农民对于养猪的兴趣反而降低了,因为农民认为种植玉米能够更好地获得利润,可能要比养猪造成的利润更大也更多。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一种逆性选择,恰恰造成了一种市场上玉米供不应求,而养殖户很多时候所承担玉米的成本更大。
  与此同时随着养殖业的复苏,豆粕的需求亦有所增加,豆粕预期价格增长,同时由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廉价农作物停止从美国进口,短时间没有大量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可替代供给,导致市场上玉米、豆粕价格发生较大幅度上涨,进而影响生猪养殖成本。
  4.养猪周期出现“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猪肉低价时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养殖积极性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养殖户,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无法对生猪市场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预测,生产具有很强的从众效应。这些从众效应对生猪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通常而言,在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条件下,产品价格会随着产品总量的增减而出现反向变化,生产总量提高,市场供给量就增加,价格相对下调,反之则会上涨。由于我国的生猪饲养仍然以散养为主,进入和退出养殖相对容易,农户的饲养具有较大范围的一致性,因此容易出现以下此种循环效应:肉价上涨—母猪存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周期效应。
  早在2012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发布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9号)文件,提出“国家在判断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时,将猪粮比价作为基本指标,同时参考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情况,并根据生猪生产方式、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预警指标及具体标准。”
  2019年9月全国猪粮比价为13.68[∶]1,受中秋节需求提振影响,生猪价格再次出现连续小幅上涨局面。10月全国猪粮比价为17.92[∶]1;因生猪及猪肉供应紧张局面逐渐加剧,全国各地可供出栏生猪较为有限,12月第4周,全国猪粮比价为16.86[∶]1,但在国家保供稳价政策、储备肉投放及生猪产能逐步向好因素作用下,猪价再次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二、对策及建议
  1.猪肉是日常生活主要消耗肉类,对于居民来说需求弹性系数小,涨价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短期内加大猪肉对外进口力度、冻库储存肉类开放力度,缓解国内市场需求。這是从市场外部提供商品的主要渠道,实际上,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类似措施。
  2.实行猪肉支持价格政策,彻底解决养殖周期,猪肉低价的时候“价贱伤农”。市场总有失灵的时候,这是市场的弊端,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予以改变。从当前生猪养殖量逐渐下降的态势来看,需要政府对生猪养殖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和价格上的扶持政策。对相应的养殖户进行价格支持保障,他们既能够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获得利润,也能够保障他们在猪肉价格下降,特别是按照市场规律来说,不能够得到相应利润的时候,也给予他们价格政策上的支持,使他们的养殖积极性更高。对于猪肉支持价格的政策,关键在于能够真正地解决养殖的周期使得猪肉价格始终保持在一个适度和平衡的状态,也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价格状态,这是对价格支持政策的一种理论上的阐述。
  3、完善养殖保险,使养殖业能够合理避险。生猪养殖业关系着民生稳定,但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玉米、豆粕价格波动频繁,阻碍养殖企业持续稳定盈利。随着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推进,散养户逐步退出市场,稳定盈利、持续扩大规模对于生猪养殖业市场竞争愈发重要,完善养殖保险是饲养行业的可选项,部分地区已经实施猪饲料成本价格指数“保险+期货”项目,为养殖农户规避养殖成本上涨风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将极大提高养殖企业生产积极性,稳定生猪生产与供应,并为进一步探索生猪养殖“保产、保供、保险、保价、保销”等“五保”新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4.使养殖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合作社。任何在市场经济之下进行竞争的主体都要承担市场的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上是共同分担市场风险的一个组织,让养殖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使得养猪的社会效益更高,风险极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散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来说,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得养殖户能够更加放心大胆地去进行市场的竞争与开拓,不断地创造更多的市场利润。这就需要政府对养殖户进行政策上的引导和政策上的宣传与说教,让养殖户敢于并且能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定程度的参加的积极性,这对确保养殖户的利润和未来的风险分担具有重要的好处,这样才能够使养殖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和动力更大与更足。
  参考文献:
  [1]侯淑艳,辛剑.顺势而为严防养殖风险 规范操作增强抵御能力[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9(06)
  [2]董玲.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3]肖琦,周杨.疫病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4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