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开始意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不同的地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因地制宜。当前,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贵州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政府调控来解决。基于此,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5.081
  在资源匮乏短缺、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前,必须遵守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指出,要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发展时期,在工业文明时期,虽然我国的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很多污染造成的后续生态问题成为如今讨论的热点话题。例如意大利的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德国的莱茵河污染事故、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等以及我国国内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广西北江镉污染、云南曲靖铬渣污染等。这些事故所造成的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所以人均拥有资源量较低。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是建立在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环境容量不足等逐渐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使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2.1 贵州省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目前,贵州省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将对省内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贵州省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同时,也将面临着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等严峻问题,因此贵州省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也就是用科学发展观引领贵州省的发展。在贵州省的发展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在贵州省过去的发展中,省内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等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全省的环境和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协调发展,有力地控制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坚持走“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1]。但目前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口密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和无序开采等。贵州省目前人口密度较大,据2007年全省人口普查,总人口为3 900余万,人口密度为220人/km2,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水平多86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400 m2,比全国人均耕地面積低520 m2;且贵州省为多山地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州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形分布区,地形地貌情况十分复杂,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贵州省石质荒漠化土地的面积为21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以每年9.33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2]。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再恢复,且贵州的耕地多以坡耕地为主,由于特殊的地形,加大了坡耕地的土壤流失,贵州省土地耕地资源本来就比较稀少,这将会导致贵州省未来无地可耕。贵州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导致降水会通过地下漏失汇聚成河流,天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因此较高,但在靠近城镇和工业地区的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上一些不合理的资源开采、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仅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水质。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2.2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来,贵州省各地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本地区发展的整体战略,并形成了多个试验区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试点,将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实行城乡协调发展的先行策略,建设美丽文明乡村、城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局面。贵州省在最近5年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完成营造林面积120多万公顷,治理石漠化区域面积为4 800多平方千米。贵州省对环境的保护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实施。1)全省推行节能减排,推进降污减排,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和污染量。2)开展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从乡村开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贵州省已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6个,并对多个村庄实施了生活污水、工矿企业污染和饮用水源区污染等的重点治理;同时加强流域的治理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强全省重点饮用水源区域的污染防治。目前全省县城以上的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均已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完成了19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3)加强民众关注领域的污染防治。贵州省首先在贵阳市开展了PM 2.5的监测,随后在其余8个市(州)的政府所在中心城市开展了PM 2.5监测,积极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工作,从各个方面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加快贵州省各市区的创建工作,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4)加强污染源头控制,促进各个产业的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从根源上减少全省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3]。
  3 解决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对策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不仅要立足贵州省特殊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条件下,还要充分吸取其他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3.1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处理好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贵州省的人口大多数都是农民,素质较低,为了顺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以下3点。1)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人口素质,让人民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对自己发展和后代生存的益处。2)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应该在农村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广泛宣传生态城市和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加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了解与认同,树立全民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道德观。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前提。全面考虑当前的人口增长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才能使全省人民走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文明道路。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各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意味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应该先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对生态环境从源头上进行主动性保护和监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将能源和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最终的目的是节约资源。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是为了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一切发展规律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为核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还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要从根源上防止水土流失问题。在贵州省内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贵州省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保护生态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循环经济,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把贵州省建设成一个美丽文明的省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付延功.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西部科技,2009(18):61-62.
  [2] 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EB/OL].(2009-07-01)[2020-01-11].https://wenku.baidu.com/view/d257820a79563c1ec5da71e9.html.
  [3] 翟春宝.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贵州日报,2013-08-14.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20-01-11
  作者简介:甘艺贤(1993—),女,贵州六枝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保护。E-mail: 754565556@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8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