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唐代边塞诗“征衣”意象的情感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唐代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丰富,情感多样,这与各类意象的广泛运用密切相关,其中“征衣”意象的运用,不仅强化了异域环境的荒凉苦寒,展现了戍卒久战不归、功名无望、生死未卜的自身处境的现实,而且融注了征人思妇悲欢离合的情感意蕴,尤为凄婉苍凉,感人至深。
  【关键词】边塞诗;征衣;意象;情感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5-0139-02
  【本文著录格式】马鸳.浅谈唐代边塞诗“征衣”意象的情感意蕴[J].课外语文,2020,19(15):139-140.
  战争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战争就必然有描写战争的诗,如“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战争使无数无辜百姓家破人亡,其残酷也唤醒了人们最原始最真挚朴素的情感。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边疆战士久戍难归深切思乡的情思,又有对战争破坏人民安宁生活的批判。这类诗题材开阔,内容丰富,情感多样,这与各类意象的广泛运用密切相关,如“狼烟”“烽火”“羌笛”“杨柳”“明月”“征衣”“关山”等,其中“征衣”意象意蕴深厚独特,不仅强化了异域环境的荒凉苦寒,展现了戍卒久战不归、生死未卜的现实处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且融注了女子细腻和复杂的情感,使她们的相思和牵挂显得尤为凄婉苍凉,从而增添了边塞诗中征人思妇悲欢离合的情感意蕴和感染力,使其意义深刻。
  一、“征衣”荒凉苦寒的异域环境和戍卒久战不归生死未卜处境的见证
  唐代边塞环境恶劣,统治阶级实行府兵制和募兵制,戍卒赴边需自己准备衣服、马匹、兵器等,但是“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李白《战城南》),战乱频发,黄沙百战,长年累月的征战厮杀使士卒经常“回首不见家,风吹破衣服”(王建《古从军》),多少“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戍边的遥遥无期和战争的残酷使他们把刀破胡虏时的雄浑快意化成了黯然的乡思,精神的孤独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征衣”就是荒凉苦寒的异域环境和戍卒久战不归生死未卜处境的见证。
  如诗人赵嘏的《送李裴评事》:
  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发,报秋榆叶落征衣。城临战垒黄云晚,马渡寒沙夕照微。 此别不应书断绝,满天霜雪有鸿飞。
  北方边关战起,士卒祈求的只是平安戍守,至于归期,那是一个奢望。边地笳声阵阵,此去经年,两鬓白发在风中散乱。戍守边关的日子是多么的苦啊!这件沾满经年尘土的“征衣”见证了残阳如血,萧萧叶落,黄沙凄冷,边塞荒凉。这一别,无论如何不应断绝音信,无论日后生死如何,且让这穿越漫天霜雪的鸿雁带去平安的消息,让守望在家的亲人心暂有所安慰。
  再如: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茔冢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王建《渡辽水》)
  此诗读来令人心摧骨折。征人背井离乡,长途征战。送行时父母就已知道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相聚。“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临出门时母亲又为儿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似他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这一件件的衣裳针针线线融进了亲人多少的牵挂不舍与痛楚。承载着“隔生”之感、“送死”之别的“征衣”与“白骨”“茔冢”等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远征战士的悲哀,表现得尤为浓烈。
  二、“征衣”融注了征人思妇悲欢离合的情感意蕴,是他们传达长期分离感情的纽带
  当戍边远征和个人幸福与社稷安危出现矛盾冲突时,常常会给征人和思妇带來巨大的精神痛苦。士兵戍守之地大多在北方,一到天寒,御寒之衣便成问题,征妇牵挂远方的亲人,在天寒之前制衣、捣衣、寄衣,成了她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唐代边塞诗吟咏的重要题材,时代赋予思妇这一重担,她们在后方不停地为丈夫制衣,盼望着征人归来。征人由此对家人邮寄征衣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因素,使“征衣”成为传达征人与思妇情感的媒介。
  如: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这首诗语言明转天然,情感委婉深厚、形象鲜明集中,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相结合,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思妇形象,通过闺妇“一夜絮征袍”的情事和为丈夫制寒衣时的矛盾心情来表达思念征夫的感情。在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女子急切紧张地赶制征袍,她“絮”、她“裁”、她“缝”,然而天气严寒,她的手指也不灵巧了,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她有些焦急甚至有些埋怨“明朝驿使发”,可是她由自己的冷想到边地更冷随即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征衣什么时候才能穿到他身上呢?她又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早发、快发。一件征衣包含了多少的深情与牵挂。
  再如:
  夫戌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外征衣》)
  这首诗笔调温柔轻软,采用第一人称,从念夫、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挂念,通过寄衣前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生动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缱绻相思之情和牵挂之情。丈夫远戍边关,妻子远在吴地,两人天涯相隔。由物及我,再由我及人,以我心观你心,西风吹来,带来阵阵凉意,她心里先想到了远方的丈夫,担忧严寒时节她亲手做的冬衣是否收到,是否已经穿在了他身上呢?一件征衣承载着妻子多少的担忧与牵挂。
  如下面这首: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张仲素《秋闺二首》其二)
  这首诗反映因征夫戍无定所,家中妻子无法寄去寒衣的感伤之情,但在感伤之中依旧透露出思妇对征夫的关心和思念。一个秋天的夜里,她心潮起伏,一夜未眠,看到夜静无云,听到鸿声断断续续。她想起了远在边地的丈夫,又由鸿声而想到要为他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呢?她寝食难安却又无可奈何。一件征衣目睹了思妇的万端愁绪。
  “愿身莫著裹尸归,愿妾不死长送衣”( 王建《送衣曲》)表达了思妇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最朴素的愿望。“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陈陶《水调词十首》其七),字里行间蕴含着细致入微的担忧和体贴。裴说的《寄边衣》写思妇身在闺中,情思征夫,为夫做衣,却又感伤无人试宽窄,显得情深意长,感人至深。
  另外还有刘希夷的《捣衣曲》、李白《捣衣篇》、张仲素《秋思》、王建《捣衣曲》、吴大江《捣衣》等一系列的“捣衣诗”中,反复运用“征衣”意象。征衣是思妇和征夫长期分离的感情纽带,一针一线既缝进了思妇稠稠密密的爱恋,又缝进了她们的牵挂与相思,一件衣服不仅能让征人御寒,还勾起了他们对家人绵长的思念。“征衣”负载起思妇的情感,显示了她们对爱情的坚贞不移,也见证了征人思妇的悲欢离合,“征衣”意象因而具有了深厚独特的情感意蕴和感染力,意义深刻,在星光闪烁的诗海中历经千年而情味始终悠长。
  参考文献
  [1]屈小强.侠心剑胆:唐代诗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2]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晓生.历代兵诗窥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4]周深远.中国古代军旅诗词选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马鸳,女,1988年生,甘肃省陇西县人,本科学历,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职于岷县第三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本文的研究方向为意象分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9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