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通过单独或组合在玉米心叶期(V12)一次性施药,并在药后7 d接种玉米弯孢菌,随后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施药成本、施药后的增产效益和玉米价格,采用贝叶斯推断统计方法计算净利润的概率。在盈利平衡点(纯利润为0),通过施药获得净利润的概率变幅在0.328~0.998之间;如果要获得1 500 元/hm2的净利润,各施药处理概率的变幅为0.024~0.993,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处理的盈利概率最高(0.986~0.993),其次18.7%丙环唑·嘧菌酯SE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处理的盈利概率也超过0.947。本研究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防治当地玉米病虫害理想的杀虫剂杀菌剂施药组合。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杀菌剂; 杀虫剂; 防治;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 435.13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6688/j.zwbh.2019180
  Abstract Maize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maize. In this study, two insecticides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40% WG and alpha-cypermethrin 100 g/L EC) and four fungicides (propiconazole·azoxystrobin 18.7% SE, pyraclostrobin 250 g/L EC, epoxiconazole 125 g/L SE, and pyraclostrobin·epoxiconazole 17% SE) were applied alone or in insecticide-fungicide combinations to maize plants at growth stage V12, and then inoculated the pathogen Curvularia lunata seven days after spray. Their control effects and influence on yields and economic benefit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mean yield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for treated and untreated plots, the price of grain, and the costs of the pesticide applications, the probability of achieving a positive net return after pesticide application was calculated using Bayesian inference methods. Probabilities for achieving a net return of 0 (break-even point) ranged from 0.328 to 0.988 for ten pesticide applications. Under a net return of 1 500.0 yuan/hm2, probability of profit ranged from 0.024 to 0.993. The probabilities of profit by propiconazole·azoxystrobin 18.7% SE,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40% WG+propiconazole·azoxystrobin 18.7% SE, and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40% WG+pyraclostrobin·epoxiconazole 17% SE were all more than 0.947. Among them, the highest probabilities of profit occurred in application of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40% WG+propiconazole·azoxystrobin 18.7% SE, which was the effective insecticide-fungicide combination for maize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Key words maize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fungicide; insecticide; control; economic benefit
   玉米作為我国第一大种植作物,可为畜牧养殖、化工、医药等行业提供重要的原料[1]。玉米种植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杂草、病、虫等有害生物的侵害,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目前,我国玉米种植户使用化学除草剂防治杂草已经非常普遍,特别是对施药时期、药剂选择及安全性等均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2-3]。近些年,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及气候的变化,如连续多年的禁烧及秸秆还田、黄淮海夏玉米的贴茬播种、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机械跨区作业等均影响着田间病虫害的发生[4-6]。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以及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 (Duponchel)等的为害可能加重并将持续发生,玉米茎腐病、穗腐病、部分区域的叶斑病和南方锈病等玉米病害仍在流行及传播,近些年呈加重趋势[7-8]。   尽管全国每年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在7 000万 hm2以上,且有可能持续增加[7,9],但我国玉米种植户对玉米生长后期病虫害多不进行防治,主要原因可能是玉米为高大密植作物,后期防治存在诸多困难,另一方面种植户对施药时期、药剂选择、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可能存在诸多疑虑等。和美国玉米种植户相比,我国农户种植规模较小,对玉米病虫害的管理存在观念落后和成本较高等问题[10]。
  基于上述问题,我国专家提出通过玉米心叶期施药来防治后期主要病虫害[1,11-13],这样既适合人工施药,也便于机械施药。但这就要求所选择的药剂具有内吸性强、防效广谱、预防保护、药效期长等特性,最好还要具有植物健康调节、持绿增产等多重作用和功能。本研究选择国外公司研发的几种杀菌剂和杀虫剂,通过单独施药或组合使用在心叶期一次性施药,7 d后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的条件下比较其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玉米种植户实施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试验
  田间试验在河南省长葛市石象镇长葛鼎研泽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试验地(34°10′22.51″N,113°52′6.73″E)开展,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小麦,施肥、灌溉、除草等田间常规管理。玉米品种为‘鼎优919’,该品种感弯孢叶斑病,中抗小斑病。2018年6月4日播种,6月12日出苗,10月2日收获。小区面积30 m2,行长10 m,行距0.6 m,每小区5行。
  1.2 药剂及处理
  本研究选用4种杀菌剂和2种杀虫剂,设置6种药剂单独使用及4个杀菌剂与2个杀虫剂组合使用的施药处理(T1~T10),加上空白对照(T0),共计11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1.3 施药及接种
  2018年7月19日,玉米心叶期(12~13片叶)进行田间喷雾施药。兑清水600 L/hm2,选用新加坡利农HD400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施药,最大工作压力5 kg/cm2,喷药口直径105 mm,喷幅80 cm。施药时喷头距离作物约25 cm。
  施药后7 d(15~16片叶),7月27日接种玉米弯孢菌。选用本实验室保存的弯孢叶斑病病原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ijn菌株,经高粱粒扩繁后进行清水洗脱,配制成浓度约为1×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采用叶片喷雾方式进行接种,接种量为10 mL/株。
  1.4 数据收集
  参考王晓鸣等[14]关于弯孢菌叶斑病病害严重度分级方法,根据穗位叶及以上叶片上病斑所占比例按照1、3、5、7、9进行分级调查。在9月20日玉米蜡熟期调查叶部病害发生情况,每小区选取中间3行,每行连续选择10株进行发病级别调查,计算每个小区的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14]。
  另外,每个小区在中间行随机选取代表性玉米3株,分别选择其穗位叶和倒三叶进行剥离,放在标注有比例尺背景的平板上,用Canon EOS60D相机进行图像采集,室内用公共软件NIH Image(https:∥imagej.nih.gov/ij/download.html)进行图像分析,每个叶片随机选定叶脉两侧各两个位置的一定面积,分别用肉眼查出所划定区域内病斑数,最后换算为病斑数/cm2,用平均数进行统计分析。
   9月15-17日进行害虫发生调查,每个小区按对角线取样,每行随机选择2株,剖秆调查植株害虫发生情况。逐株记录单株虫孔数,目测单孔隧道长度并合计为单株隧道总长度,目测鉴定害虫的种类、数量及虫龄,重点调查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和劳氏黏虫[15]。数据换算为单株平均虫口数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对照相比计算虫孔减退率、隧道长度减退率和总虫口密度减退率。虫孔相比对照的减退率=(对照小区单株虫孔数-防治小区单株虫孔数)/对照小区单株虫孔数×100%;隧道长度相比对照的减退率=(对照小区单株隧道长度-防治小区单株隧道长度)/对照小区单株隧道长度×100%;总虫口密度相比对照的减退率=(对照小区单株总虫口密度-防治小区单株总虫口密度)/对照小区单株总虫口密度×100%。根据相比对照的减退率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虫孔相比对照的减退率+隧道长度相比对照的减退率+总虫口密度相比对照的减退率)/3[16-17]。
  10月2日,每个小区选取中间3行收获(收获面积18 m2),收获后直接脱粒,测量各小区实收籽粒重量和水分,并按14%的含水量折算公頃产量。
  1.5 数据分析
  病害、虫害和产量性状数据均采用SAS 9.2统计软件(SAS Institute, Cary, NC)中的GLM程序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
  不同施药处理经济效益的估算参考Munkvold等[18]的算法。因为在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户主要依靠自然晾晒,因此在本研究中不考虑施药处理与对照收获时籽粒水分含量差所需的烘干成本,这一点与Munkvold等[18]的算法不同。本研究中每公顷的净利润(D)根据施药处理与对照小区的产量差(Δy=y -f-y -c)、玉米籽粒价格(R)和施药成本Cf(包括药剂成本和施药方式成本)计算,D=ΔyR-Cf。目标利润的产量差ΔyD可以根据D进行计算:ΔyD=(D+Cf)/R。本研究中所选药剂价格为零售商提供的参考价格;目前黄淮海玉米区施药方式主要采用人工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和租用悬挂式喷药机或无人机施药,其中,人工施药劳力成本约为225元/hm2,租用成本约为150元/hm2。近几年黄淮海区域玉米价格通常在1.6~2.0元/kg波动,本文按1.6、1.8和2.0元/kg分别估算增产所带来的净利润。
  施药处理增产获得的净利润大于假设的目标净利润(D)的概率(PD)用贝叶斯统计方法(Bayesian statistical methods)进行分析[18],由下列公式计算T值。T(ΔyD)=ΔyD-(y -f-y -c)S1nf+1nc  公式中S是根据施药处理和对照小区的产量差(y -f-y -c)的标准差,nc和nf分别为施药处理和对照的重复次数,本研究中均为3次重复。然后在Excel中由公式PD=1-tdist(ΔyD,dfe)/2计算PD。   参考Munkvold等[18]设置2个目标净利润(D)水平,一是根据盈利平衡点(break-even point,D=0.0元/hm2),即施药的净增产收益等于施药成本(药剂成本+人工或机械施药成本),即净利润为0;二是设置每hm2的净利润为1 500元(D=1 500.0元/hm2),相当于每666.7 m2的净利润100元,即当地一个工人1 d的工资,这对玉米种植户来说可能进行施药防治。按1.6、1.8和2.0元/kg 3个玉米价格水平分别计算D=0.0元/hm2和D=1 500元/hm2水平下的概率(PD)。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药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玉米收获前田间害虫调查的结果表明试验田块自然发生的害虫主要有亚洲玉米螟和劳氏黏虫,其次为桃蛀螟和棉铃虫。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处理间单株虫孔数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T0)小区的单株虫口数为6.0头,施药处理的单株虫口数变幅为2.5~6.5头,只有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单独处理(T10)及与18.7%丙环唑·嘧菌酯SE混用处理(T4)的单株虫口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虫孔相比对照的减退率分别为58.50%和55.11%(表2)。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对照(T0)的单株隧道总长度最长(18.47 cm),单独喷施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T1)、250 g/L吡唑醚菌酯EC(T2)、125 g/L氟环唑SE(T5)、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T6),杀虫剂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T9),及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与250 g/L吡唑醚菌酯EC混用(T3)、与125 g/L氟环唑SE混用(T7)的单株隧道总长度尽管低于对照,但相比对照的减退率均低于50%。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单独处理(T10),或与18.7%丙环唑·嘧菌酯SE混用(T4)、与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混用(T8)的单株隧道总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T0),且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2),相比对照的减退率均大于40%,初步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具有较好的防虫效果。
  田间亚洲玉米螟多数为3龄和5龄,其次为2龄和4龄,1龄的极少;对照(T0)的单株虫口数为7.48头,施药处理中除了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单独施用(T9),或与250 g/L吡唑醚菌酯EC混用(T3)、与125 g/L氟环唑SE混用(T7)的单株虫口数和对照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单独处理(T10),或与18.7%丙环唑·嘧菌酯SE混用(T4)、与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混用 (T8)的单株虫口数相比对照的减退率相对较高,在43.9%~64.4%之间,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防虫效果。
  田间劳氏黏虫多为5龄,其次为2~4龄;对照(T0)的单株虫口数最高(4.05头),施药处理中除了18.7%丙环唑·嘧菌酯SE (T1)、125 g/L氟环唑SE (T5)、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 (T6)、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125 g/L氟环唑SE (T7)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 (T9)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处理单株虫口数均显著低于对照(表2),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 (T10)及其与18.7%丙环唑·嘧菌酯SE混用(T4)处理相比对照的减退率最高,分别为78.6%和77.0%。
  田间桃蛀螟多为3龄,棉铃虫多为5龄,对照(T0)的单株虫口数分别为1.14头和0.27头,两种害虫的数量远少于亚洲玉米螟和劳氏黏虫,10个施药处理的单株桃蛀螟和棉铃虫虫口数均显著低于对照(T0),但施药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表2)。
  如果不考虑害虫的种类,将调查发现的所有害虫合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施药处理的单株总虫口密度和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总虫口密度相比对照的减退率在27.48%~69.39%之间。其中以单独施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处理(T10)相比对照的总虫口密度减退率最高(69.39%),防治效果为67.89%;其与18.7%丙环唑·嘧菌酯SE混用 (T4)相比对照的总虫口密度减退率为60.18%,防治效果为58.17%;与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混用(T8)相比对照的总虫口密度减退率为52.10%,防治效果为42.39%,其他施药处理的防治效果均低于40.0%。
  以上結果表明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对本研究调查的4种害虫的防治效果较差,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2 施药对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
  田间病害调查结果表明接种弯孢菌的对照(T0)的发病级别多为7级和9级,而邻近田块未接种的‘鼎优919’发病严重度多为3级,少数为5级,说明接种弯孢菌后叶斑病发病充分。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穗位叶和倒三叶病斑数及病情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T0)倒三叶和穗位叶病斑数分别为2.84、3.37个/cm2,病情指数为91.8;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 (T9)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处理(T10)倒三叶病斑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穗位叶病斑数和病情指数与对照差异显著。8个含杀菌剂处理的倒三叶和穗位叶病斑数及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表3)。其中18.7%丙环唑·嘧菌酯SE (T1)、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 (T4)、125 g/L氟环唑SE (T5)、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125 g/L氟环唑SE (T7)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T8)的穗位叶和倒三叶病斑数和对照相比均减少50%以上。18.7%丙环唑·嘧菌酯SE (T1),及其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混用(T4)的病情指数低于50.0,而其他含有杀菌剂的药剂及组合处理后病情指数在59.0~71.9之间,其中18.7%丙环唑·嘧菌酯SE (T1)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处理(T4)的防效较高(分别为46.4%和48.5%),表明18.7%丙环唑·嘧菌酯SE对弯孢菌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效。2.3 施药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1个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施药处理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幅度在4.8%~49.0%之间,说明本研究所选的药剂均有增产作用。其中除了125 g/L氟环唑SE(T5)、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T6)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处理(T9)与对照(T0)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施药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表3),其中18.7%丙环唑·嘧菌酯SE(T1)、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 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T4)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 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处理(T8)比对照(T0)的增产均在40.0%以上。以上结果表明若单独使用本研究所选用的两种杀虫剂,推荐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若单独使用杀菌剂防治玉米叶斑病,推荐使用18.7%丙环唑·嘧菌酯SE,杀虫剂和杀菌剂组合使用推荐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
  2.4 施药的经济效益
  由于机械施药成本(150元/hm2)低于人工施药成本(225元/hm2),因此各处理按机械施药成本计算得到的净利润的概率几乎均高于对应的人工施药(表4)。通过施药获得净利润的概率变幅(盈利平衡点)在0.328~0.998之间(D=0元/hm2)。如果要获得1 500元/hm2的净利润,各施药处理概率的变幅为0.024~0.993,其中18.7%丙环唑·嘧菌酯SE(T1)、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T4)、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125 g/L氟环唑SE(T7)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T8)施药处理的概率均超过0.900,相比较而言,T4处理的概率最高(0.986~0.993),进一步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理想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施药组合。
  3 讨论
  施药的主要目的是防治病虫害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但目前我国多数玉米种植户对玉米后期病虫害基本不防治。美国等国家主要通过种植转基因玉米防治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19];对于玉米叶部病害,美国玉米种植户在1998年之前很少使用杀菌剂来防治,但在2000年之后,由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和流行[18,20]以及较短的轮作间隔期造成病残体积累引起有关病害频发[21],在2005年-2009年有73%的作物种植顾问(certified crop advisor)开始推荐种植户使用杀菌剂防治玉米叶斑病,但只有35%的玉米种植户喷药防治,其中杂交种的抗性是影响是否使用杀菌剂的主要因素[10]。的确,对于玉米叶斑病的防控,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培育抗病品种,但目前在中国黄淮海区域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以及近几年审定的品种多数对弯孢菌叶斑病表现感或高感[22],此外,目前审定推广的玉米品种几乎都对亚洲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表现高感,这些品种在一些病虫害重发区或重发年份推广将可能导致减产。
  考虑到黄淮海区域玉米种植户较小的种植面积及部分采用人工施药的现状,本研究选择在玉米心叶期(V12生长阶段)一次性施药来比较几种杀菌剂和杀虫剂单独或组合使用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8.7%丙环唑·嘧菌酯SE对玉米叶斑病防效较好,这一点与Blandino等[23]关于防治玉米大斑病研究结果一致,推荐在玉米拔节期至开花期施用,这样不仅能有效防治大斑病且使产量最大化;国内研究也表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施用18.7%丙环唑·嘧菌酯SE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2-13,24-25]。说明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一种广谱的防控玉米叶斑病杀菌剂,且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适宜通过早期施药来防控灌浆期发生的叶斑病。
  2018年7月-9月,河南豫南地区高温、干旱,降雨量明显低于常年,这可能是导致试验田块虫害严重发生的原因。对照(T0)小区鳞翅目害虫单株虫口密度为12.94头,其中亚洲玉米螟最多(57.8%),劳氏黏虫次之(31.3%),桃蛀螟(8.8%)和棉铃虫(2.1%)较少,该结果与已有的报道基本一致,其中亚洲玉米螟仍然是优势群体[5,7];而桃蛀螟的数量较少[26]。棉铃虫较少主要与本研究调查时期较晚有关,因为在玉米收获前,4代棉铃虫多数已入土化蛹[7]。通过比较发现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对本研究调查的4种鳞翅目害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效,进一步明确了该药剂在夏玉米上使用具有较好的内吸性和较长的药效期。当然,该药剂的主要成分噻虫嗪对刺吸式害虫(蚜虫、飞虱等)也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本试验中玉米田块几乎没有蚜虫发生,因此没有调查其对玉米生长后期蚜虫的影响。
  黄淮海区域多数农户种植规模较小,习惯人工施药,少数土地流转经营者多采用机械施药,因此在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方面,设置人工和机械两种施药方式进行计算,其成本分别按225和150元/hm2计算,加上药剂成本,两项之和远高于美国施药成本39美元/hm2[18];同样,美国中西部多数玉米种植户可接受的施药成本为37.06美元/hm2[10],相比之下中国的施药成本远高于美国(按目前的汇率1美元=6.675人民币)。考虑到近几年玉米籽粒价格的变化,本研究中玉米籽粒的价格设置为1 600、1 800和2 000元/t(相当于1.6、1.8和2.0元/kg),而美國为100美元/t左右,同样高于美国[10, 20]。本研究设置D=1 500元/hm2的纯利润水平来计算每种药剂使用后相应的概率,远高于美国D=25美元/hm2净利润水平[18]。通过净利润概率分析发现杀虫剂和杀菌剂组合使用,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T4)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T8)2个施药处理的概率均超过0.947,但由于18.7%丙环唑·嘧菌酯SE的药剂成本(270元/hm2)远低于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 (525元/hm2)。结合防效、成本和施药后的增产效益,本研究推荐杀虫剂和杀菌剂组合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在玉米心叶期喷施来防治后期主要病虫害。   本研究选用的是中抗玉米小斑病的玉米品种,且仅对接种玉米弯孢菌后引起的叶斑病的防效进行了调查。近年来黄淮海部分区域玉米南方锈病和部分品种的穗腐病发生也较普遍和严重,但2018年本研究试验田块南方锈病轻微发生,试验品种‘鼎优919’几乎没有穗腐病发生,因此,未调查所选药剂对南方锈病和穗腐病的防效。
  2019年,我们在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针对农户种植的玉米品种‘鼎优919’,在V15时期(2019年7月26日),用本研究推荐的杀虫剂、杀菌剂组合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 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租用河南众人联合农化有限公司的植保无人机E-A10M进行飞防施药。主要参数为:飞行高度1.2 m,速度3 m/s,施药量30 L/hm2,雾滴直径130 μm,喷幅宽度3 m。其中施药面积约4.0 hm2,约0.67 hm2作为对照。在收获期(9月28日)随机选取5点,每点收获12 m2(5 m行长,4行区,0.6 m行距)进行测产。结果表明无人机施药区平均产量为9 780.6 kg/hm2,比对照(7 701.1 kg/hm2)增产27.0%,玉米价格按1.6元/kg计算,净利润2 727.1元/hm2;与对照相比,施药区穗部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相比对照的减退率为32.3%,虫孔相比对照的减退率为16.3%,防治效果为24.3%。由于对照区和施药区的弯孢菌叶斑病、南方锈病等叶部病害均发病较轻,没有调查病害相关数据。通过更大面积的无人机施药,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所推荐的杀虫剂杀菌剂组合在当地夏玉米生产上能够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我国玉米增长潜力、方向与保障措施[J]. 作物杂志, 2013(4): 1-3.
  [2] 鲁传涛, 张玉聚, 王恒亮, 等. 除草剂原理与应用原色图鉴[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3] 张朝贤,胡祥恩,钱益新.国外除草剂应用趋势及我国杂草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植物保护学报,1997,24(3):278-282.
  [4] 王振营,王晓鸣.加强玉米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保障玉米安全生产[J].植物保护学报,2015,42(6):865-868.
  [5] 刘杰,姜玉英,曾娟,等.2015年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趋势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10):53-58.
  [6] 孙静,刘佳中,谢淑娜,等.小麦-玉米轮作田中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其致病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5):91-96.
  [7] 王振营,王晓鸣.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J].植物保护,2019,45(1):1-11.
  [8] 刘杰,曾娟,姜玉英,等.2018年我国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2):43-49.
  [9] 刘万才,刘振东,黄冲,等.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5):1-9.
  [10] ESKER P D, SHAH D A, BRADLEY C A, et al. Perceptions of midwestern crop advisors and growers on foliar fungicide adoption and use in maize [J]. Phytopathology, 2018, 108(9): 1078-1088.
  [11] 王晓鸣.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与防治[J].作物杂志,2005(3):38-40.
  [12] 马佳,张婷,王猛,等.玉米小斑病发生前期化学防治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31(4):45-50.
  [13] 王晓鸣,巩双印,柳家友,等.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J].作物杂志,2015(3):150-154.
  [14] 王晓鸣,石洁,晋齐鸣,等.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病虫害鉴别与抗性鉴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0.
  [15] 马丽,高丽娜,黄建荣,等.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J].植物保护,2016,42(4):142-146.
  [16] 赵秀梅,王振营,张树权,等.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价[J].应用昆虫学报,2014,51(3):680-688.
  [17] 袁曦,张宝鑫,李敦松,等.室内外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可行性[J].环境昆虫学报,2016,38(3):482-487.
  [18] MUNKVOLD G P, MARTINSON C A, SHRIVER J M, et al. Probabilities for profitable fungicide use against gray leaf spot in hybrid maize [J]. Phytopathology,2001,91(5):477-484.
  [19] 黎裕, 王天宇. 玉米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及展望[J]. 玉米科学, 2018, 26(2): 1-15.
  [20] WARD J M J, LAING M D, RIJKENBERG F H J. Frequency and timing of fungicide applic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gray leaf spot in maize [J]. Plant Disease, 1997, 81(1): 41-48.
  [21] JIRAK-PETERSON J C, ESKER P D. Tillage, crop rotation, and hybrid effects on residue and corn anthracnose occurrence in Wisconsin [J]. Plant Disease, 2011, 95(5): 601-610.
  [22] 王晓鸣,晋齐鸣,石洁,等.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6,36(1):1-11.
  [23] BLANDINO M, GALEAZZI M, SAVOIA W, et al. Timing of azoxystrobin+propiconazole application on maize to control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and maximize grain yield [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2, 139: 20-29.
  [24] 王廣祥,王义生,王喜军,等.18.7%嘧菌酯·丙环唑悬乳剂对春玉米大斑病防治[J].农药,2013,52(10):759-760.
  [25] 张崎峰,王晓鸣,蔡鑫鑫,等.玉米大斑病防控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8):55-57.
  [26] 黄建荣,李国平,黄博,等.田间玉米植株上桃蛀螟卵的空间分布[J].植物保护,2018,44(3):177-181.
  (责任编辑: 田 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0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