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村落逐渐衰落。而传统村落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流失。传统村落的衰落使得我国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陷入了困境,要想正视这一现象就不能仅仅以保护意识不够来认知,而需要完全理解文化遗产中心观的局限性,站在正确的角度上来理解人口流失的因素。文章通过对贵州务川县传统文化现状进行调查,从社会学的视角上进行分析,探究传统村落的现象。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便更好地维系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传统村落;贵州省务川县;文化遗产
  对于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而言,需要从最原始社会状态当中的群体、氏族、部落到现代农村当中的家庭、亲戚、邻里、宗族中,而这些都完好地体现了现代村民为了使用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的联结形式。因此在传统村落研究过程中,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并且逐渐表现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方式。近年来经过儒家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并且这种制度影响着很多传统村落的形成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含有宗族文化、风水文化、士绅文化等,基于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分析,主要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而后从空间层级上映射出宗族结构。
  一、从文化遗产视角到社会学视角的传统村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一直面临着重大的变迁,其中影响面最广的就是城市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形式都形成了质的变化,因而大量村落都逐渐消失最终走向了衰亡。根据调查得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之后的二十年我国行政村的数量从一百万多个减少到了六十四万多个,并且仍然在以每年1.8万个的趋势减少,平均每天减少大约五十个。而随着大量村落的消失,村落当中的大量文化遗产也都面临着衰败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尤为重要。之后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了相关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要想正视传统村落的消亡就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重要探索阶段,因而不能仅仅从数字表面去理解这种变化,而是需要弄清这背后蕴含的生产方式、消费行为、职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從文化遗产领域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存在着一种文化中心观,指的是将保护传统文化作为村落保护的重点所在,并且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传统村落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有人指出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观念存在着较大问题,甚至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症结,导致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最终出现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甚至加剧了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
  这种文化中心观也局限了传统村落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导致在社会变迁当中传统村落的挑战局限在了文化之中。而对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实际上是不同维度,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比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而传统村落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保护观念的落后,其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如何采用更加宏观的视野去观察问题。
  从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上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传统乡土建筑年久失修、杂草丛生,其空间功能完全丧失,并且和现代民居也有着明显的冲突,但是这还可以将其归为物质表面的破败。而另一方面则是村落的中心化,由于大量年轻劳力的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进而造成了村落文化的断流,很多传统文化遗产也随之衰亡。而大量文化遗产学者的研究表明,要想保留传统村落的价值就是要留住人,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村落的文化也是人的文化,因此必须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如果无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那么传统村落也难以保全。
  二、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工艺
  在贵州务川县的传统工艺当中,以银饰工艺为主,其对银饰的重视程度远远高过了金钱,同时银饰也是务川县女子身份的重要象征。务川县银饰,主要作为一种象征性物品而存在,而在其物品的流通、传承上有着权力平衡的意味,并且有着凝聚文化的功能。而务川县的银匠目前仅占少数,对于这项工艺的传承而言也仅仅在部分家族当中进行流通,属于一种内销体系。在本次研究当中分别对以下几位银匠进行采访。一位老银匠64岁,银饰工艺是其家传的手艺,到他这一辈一共传承了五代。据他所言,在年轻时曾经在自己村内收过很多徒弟,但是在这些徒弟当中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大部分都中途改行去了大城市寻找生计。而唯一坚持下来的一位徒弟如今也成为了一名手艺较高的工匠,其在传承银饰工艺的过程中还创新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纹饰,但是也仅仅只是应用在一些小型饰品当中,无法对这项工艺带来重大的发展。
  三、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工艺传承情况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当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明显的现象,那就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一些传统工艺职业。比如对于银匠这一职业而言就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就连最年轻的银匠大多都有三十多岁了,并且显然还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对银饰工艺的传承极为不利。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银匠这门手艺大部分都为祖传或师传,但是即便是师传大部分也会局限在亲属和婚姻的关系上,而对于那些非银匠世家的人想要进入这一行当极为不易。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银匠和银匠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对于银匠手艺者而言多一个同行就意味着少一部分客户,而银匠手艺者的主要资产不仅仅是在田地更是在作坊,因此对于客户群的保护极为重视,而如果银匠手艺者的后代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那么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而言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而之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工艺,其主要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文化保护意识较差。在很多年轻人的意识中,外出打工和求学是一种他们比较向往的生活方式。其二,生计问题是保护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而年轻人外出打工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生计。其三是由于传统村落公共服务的缺失和整体村落环境的破败让有着丰富城市经历的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回到乡村并留到乡村。而这三点构成了文化传承的问题[1]。
  四、传统村落中传统工艺的困境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人的流失是传统工艺消亡的直接原因,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明白人口流失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人口的流失,同时这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手工艺最初是一种生计手段,而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加大,很多年轻人都必然做出有利于自身家庭的生计选择。而对于传统村落的居民而言,如果仅仅依靠务农和传统手工艺来制造收入很难满足现代生活中的大量支出,如教育支出、住房支出、医疗支出以及礼仪性支出等,而在正常的情况下对于任何普通家庭而言要想完成以上支出更是难上加难。很多年轻人对这一现象存在着抱怨情绪,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正视年轻人的抱怨情绪,大力发展农村村落手工艺经济[2]。
  五、重新理解传统村落中的人
  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当中也存在着基本的秩序问题,要正确理解人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单纯地去从文化的角度上解读人流失的重要意义。在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人口的流出是谋求生计必然的需要。国家土地政策当中已经规定了增人不增地的原则,因此必须要有适当的人口流出才能满足资源的平衡。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不是终点,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传统的村落保护和城市化发展并不是矛盾体,其主要的目标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解决农村当中的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进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3]。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是城镇化进程当中的一个副产品,而村落的终结只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是并不包含文化遗产的终结,其中还有政治、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各个要素组成。在村落文化遗产消失后,即便是关注到人的问题也仅仅只停留在留住人,并且吸引人的层面[4]。
  总而言之,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只不过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以前的社会当中这种平衡主要以战争后人口减少的形式来实现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当中可以通过人口流出的方式来实现,而后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来解决人口和资源的紧张关系,因此只谈论当前出现的文化遗产困境便显得有些粗糙了。
  参考文獻:
  [1]孙应魁,翟斌庆.人类聚居演变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基于新疆的案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6):875-883.
  [2]黄俊.鄂东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社会学意义[J].现代园艺,2017(2):121.
  [3]文军,吴越菲.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基于15个典型村落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4):15.
  [4]燕海鸣,杜骞.社会学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以贵州塘都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4):1-7.
  作者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9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