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贡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系统工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注重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运用,促使人民大众肯定、效仿、内化、实践;坚持奋斗目标与群众利益相结合,促使人民大众认识、理解、认同、践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促使人民大众关切、认可、务实、共襄;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促使人民大众爱听、爱学、爱讲、爱用。
   〔关键词〕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贡献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118-04
  不同时代的不同历史任务和领袖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造就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各具特色的贡献。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肩负着引领改革开放的历史重任,再加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到理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强国富民的坚定意志,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运用,促使人民大众肯定、效仿、内化、实践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邓小平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对照抄照搬式的“本本依赖”,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 〕他还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2 〕382靠实践,就是通过实践寻求真理、检验真理、积累经验;靠实事求是,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去具体分析、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从马克思主义本本中直接寻找现成的答案。比如,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问题上,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们明确的关于未来社会消灭私有制建立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得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以至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供给与需求都将变得简单明了,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成为必然。从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讲,这种思想具有客观真理性,但是,具体实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的。马克思恩格斯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不可能明确具体的实施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步骤、进程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的历史任务。我国作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跳过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没有经历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阶段,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还不具备立刻消灭私有制、建立单一公有制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超越客观条件硬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思想直接搬用到我国现阶段来,注定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期的效果,“本本依赖”的结果可想而知。
  邓小平抛弃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本本依赖”,不是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现成结论,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分析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问题,从而认识到,由于当时我国生产力落后,远没有建立起可以消灭一切私有制、实行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物质基础。因此,当时的任务不是急于消灭一切私有制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而是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唯有如此,才能为未来彻底消灭私有制创立条件。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引入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关系建立在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由此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经济摆脱了低速低效局面,进而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邓小平抛弃对马克思主义照抄照搬式的“本本依赖”,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我国高速发展,使物质基础不断获得充实,贫穷、落后的中国一去不复返,这些做法和成就对国人所起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影响作用是深远的。首先,影响了我们党的中高级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思路,使他们在处理辖区内各种事务时,也学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处理问题,寻找适合本地特点的方针、政策,以有效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其次,中高级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思路的转变,又依次影响着下级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再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使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是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搬用上,而是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的运用上,并自觉地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一次次获得经验感受和成功喜悦后逐渐将其固化为自身的一种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实际能力,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实在在地、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坚持奋斗目标与群众利益相结合,促使人民大众认识、理解、认同、践行
  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和作用,归根结底是看它究竟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以及为什么人服务。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未来的奋斗目标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极富智慧地把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心中愿景、切身利益紧密地结合了起来。1979年3月,邓小平智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3 〕的概念,同年7月初步给出了其标准:“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 〔4 〕 这就把20世纪末我国要实现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的吃、穿、用直接联系了起來。同年12月,邓小平又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与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画上了等号。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2 〕226。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正式确定下来。这样,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自然而又贴切地把党和国家要实现的宏伟蓝图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温饱”“小康”“富裕”迅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成为群众语言广泛流传。“三步走”战略目标激发了群众性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并引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推进,“三步走”战略所蕴含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思想因此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迅速理解、广泛认同、自觉接受和努力践行。   很少有人民群众花费时间去完整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理解,通常是通过我们党的现行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和媒体等对该方针政策的诠释来实现的。如果党的方针政策漠视人民群众利益,背离马克思主义,那么人民群众是不会买账的。如果党的方针政策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则该方针政策及其内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就容易为人民所接受。如邓小平提出温饱、小康、富裕“三步走”战略,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是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为指导的,是以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为客观依据的,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所以人民群众就容易接受,也容易拉近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人民愿意相信和接受与我国实际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而人民群众只有在相信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促使人民大众关切、认可、务实、共襄
  认清国情,是我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础,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据。在制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邓小平既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求真务实地将着眼点放在基本国情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使党的方针政策折射出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同时体现了务实倾向。邓小平一生信仰并追求共产主义,从改革开放初期就突出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他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 〔2 〕110既坚持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一直贯穿于邓小平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2 〕252正是因为对我国所处阶段有正确判断,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如肯定物质利益原则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允许农民搞土地承包责任制等,为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并践行这些方针政策进而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我们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使党的决策立场与人民群众的感受达到高度一致,从而使人民对党的方针政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这种亲切感、认同感不仅能够为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为人民群众进而了解方针政策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创设心理基础。这时候,宣讲上述党的方针政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人们就会以积极的而不是排斥的心态去认真体会、思索,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一个心理上愿意接受的平台,而这是任何脱离实际的方针政策所无法做到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所提出的诸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等政策和理念,就是借助这些环节渐渐深入人心,变成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的,从而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促使人民大众爱听、爱学、爱讲、爱用
  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理论需要有效的话语表达。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 〔5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曾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2 〕38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就必须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风格、话语来进行阐释和宣传。为此,邓小平常常借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喻来讲清楚深奥的道理。如针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生产出现的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援引四川俗语作了精辟论述:“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6 〕在他看来,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要根据实际情况,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这样,邓小平只用一句俗语就清晰明了地阐述了自己对特殊时期生产关系的看法,由此“猫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除了灵活运用俗语之外,邓小平在阐述问题时,语言简洁精炼,尤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从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提倡什么、批判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他都态度明朗、毫不含糊。如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谈判时,他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2 〕12在谈到沿海、内地改革开放问题时,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予以支持,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他认为:“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到。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谁能統一?中央!中央就是党中央、国务院。” 〔2 〕278邓小平讲话谈问题总是立场明确,常常在关键时刻对重大问题抓住要害、直截了当、一针见血,这种简洁而又不失准确的语言风格正是他思想深刻与清晰的反映,也是他坦率性格的直接表现。
  此外,邓小平还常常用数字反映他对情况的掌握与判断。在一般人看来数字枯燥无味,邓小平却赋予其丰富的内容。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了精辟论述。为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凝聚人心,邓小平将长期发展战略阶段化,明确提出“三步走”“翻两番”的目标任务。在概括工作方式时,他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四有干部”等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在谈到“基本路线不动摇”时,他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的语言,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掌握和运用的道理,促使人民群众爱听、爱学、爱讲、爱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96.
  〔4〕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6.
  〔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责任编辑 梁华林
  〔收稿日期〕 2020-04-03
   〔基金项目〕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校共建”课题(BXGJ18109)。
   〔作者简介〕 吕义凯(1987-),男,山东泰安人,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许新三(1952-),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邓小平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3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