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立德树人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无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推进学校课程综合改革、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都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立德是生命成长需要扣好的第一粒扣子,树人是终身发展最该明确的终极指向,对施教者和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深远意义。今天,我有两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 教育 任务
  一、从起源思根源,立德树人是不是“老大难”问题?
  文以载道,树魂立根。从《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到《管子 权修》言:“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到十八大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到今天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都在强调“德育为首”、 “做事先做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古至今,众口铄金。就怕群言混乱,异说争鸣,因为舆论的力量大,连金属都能融化。立德树人追根溯源,总有根据也有路径,但为何越讲越模糊,越说越难走,这个“老大难”一直身陷“山重水复疑无路”,一直纠缠在老传统、新说法、做教育相互交织的过程中,确实需要理性思考和实践解析。
  二、从说教到实践,立德树人是不是终身教育课程?
  学校教育和个体成长,都不仅追求学生“满分”,更要让学生“满足”和家长“满意”。从小学生的“共产主义教育”说教,到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从活动式的“学雷锋一阵风”,到全体国民的“摔倒老人不敢扶”;从觉得德育就是热闹的活动、就是班主任的事,到学科渗透不足到家庭教育力量缺失,甚至片面追求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等现象,立德树人的推进和落实还大量存在薄弱环节和突出問题:
  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育人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是课程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教育是做的事业,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身心两健、全面发展,不是口头说教、片面追求、机械训练或简单的“大一统”、“一刀切”。立德与树人,要有阶段划分,要有课程体系,要有实践体验,他该是人人的、全程的、终身的。
  教育部最近“德育新政”:要求牢记四个学段目标、五项主要内容、六大实施途径,推进立德树人落地“细、小、实”,形成5+2≥ 7的新格局。我想,如果我作为基层中小学的一个管理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做积极研究和行动落实。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查摆学生品德、教师师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层面的问题、现象及困惑,在学校不同层面,开展“三位一体”模式研究,学会用SWOT分析法,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科学研判、动态引导和行动研究。
  二是聚焦核心素养。聚焦学生六个维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结合校风、家风、师风、学风要求,明确各学段育人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方面的要求,让学校德育工作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递进、螺旋上升。
  三是落实课程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德育渗透,注重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为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爱阅读"、"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及实践活动。
  四是推动集成创新。树立“大教育观”、“大德育观”,以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壁垒,要集聚德育团队、家长讲师团、师生志愿者协会、公益社会组织的组合拳力量,推进资源“互联网+”,方法“新思维+”,加强战略式合作,推动协作式创新。
  五是完善大德育体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推进文明校园创建、课后蓓蕾计划落地、体育科技艺术进校园、学生研学与实践、家长学校建设等工作的新常态,构建起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立德树人是永不竣工的工程,教育研究的话题总是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在推进学校转型、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我愿意始终用“做好老师”的心态去创新,用“做好学生”的谦卑去合作,用脑袋思考、用脚板研究、用心胸容人,做一名 “思想的实践者” 和“实践的思想者”。
  作者简介
  王丹(1978.3-),女, 汉族, 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博士课程班优秀毕业生;从事生物教学及少年儿童活动策划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6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