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蚯蚓粪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洪岩 刘丽 张明爽

   摘 要:为研究施用蚯蚓粪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施入蚯蚓粪后深度为5 cm、10 cm和15 cm的土壤样品中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磷酸酶这6种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蚯蚓粪可显著提高6种土壤酶的活性(P <0.05);对深度10 cm的土壤酶活性提高程度最强;对蔗糖酶活性影响最大,提高了67.3 %。
   关键词:蚯蚓粪 土壤 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S666.1             文獻标志码:A
  Effect of Vermicompost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XU Hongyan, LIU Li, ZHANG Mingshuang
  ( Keshan Branch,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shan, Heilongjiang 161606, China )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vermicompost application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the activity changes of sucrase, cellulase, urease, catalase, protease and phosphatase in soil samples at the depth of 5 cm, 10 cm and 15 cm after vermicompost application were studied by field comparativ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vermicompost applic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six enzymes in soil (P < 0.05); the enzyme activity in soil at the depth of 10 cm was improved at the highest degree; invertase activity was affected most, being increased by 67.3%.
   Key words:Vermicompost; soil; enzyme activities
   土壤酶是土壤中各类酶的总称。土壤中现已知的酶有40~60种,不同的土壤类型含有酶的种类有所不同,这些酶以游离态和吸附态存在,主要参与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机质的形成、土壤肥力释放与发育的全过程,土壤中各类生物化学反应都离不开土壤酶的参与,因此土壤酶的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1]。在农业追求产量效益的同时,造成了化肥的过度和不合理使用,土壤板结、保水、供肥能力降低,肥料利用率逐年降低的同时又造成了肥料用量增加的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蚯蚓粪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含量以及土壤酶的活性[2],可以促进土壤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与分解[3],增加土壤团粒结构[4],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改善微生物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及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5,6]。本研究主要针对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开展研究,以及蚯蚓粪施用后对土壤呼吸强度、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等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将牛粪与秸秆按照1:1比例混合后发酵,当发酵堆内温度出现下降状态时,喂养大平二号蚯蚓产出蚯蚓粪。
  1.2 试验地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试验地。
  1.3 试验设计
   供试土地面积为800 m2,长40 m,宽20 m,试验前期处理为2018年9月份开始进行,旋耕前每667 m2施用6 m2 蚯蚓粪,采用转数为750 r/min进行旋耕,旋耕深度为20 cm。对照土地不施用蚯蚓粪只进行旋耕处理。土样采集设置3个处理T1、T2、T3,分别从深度为5 cm、10 cm、15 cm采集土壤样品,2019年种植作物为小麦,对照与实验田间管理相同。三点取样法如图1,取样后混合均匀,3次重复取样后相同位置土壤混合均匀备用。
  1.4 试验方法
   采用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土壤脲酶活性[7];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土壤磷酸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土壤蔗糖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蛋白酶活性,采用DNS法测定纤维素酶的活性[8]。
  2 结果与分析
   各土壤处理酶活性测定结果见表1所示。
  蚯蚓粪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 蔗糖酶活性
   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氯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呼吸强度有关,可以代表土壤的生物活性强度,是评价土壤成熟度和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在6 m2蚯蚓粪的前提下,10 cm土壤蔗糖酶的含量最高,为19.36 mg/(g·3 d),3个位置的蔗糖酶活性都高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2.2 纤维素酶活性
   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初始水解产物为纤维二糖,最后分解成葡萄糖。减少土壤中秸秆残留,因此纤维素酶是碳循环中的一种重要酶。5、10、15 cm土壤的纤维素酶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对照水平,达到4.0 mg/(10 g·3 d)水平,10 cm深度土壤的纤维素酶含量最高,提高了91.3 %。   2.3 脲酶活性
   脲酶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氨是脲酶活性的产物,是植物的氮源,尿素水解与脲酶密切相关。研究脲酶在土壤尿素转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技术,对提高尿素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3个深度的脲酶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中10、15 cm含量相当,比对照提高52.4 %。
  2.4 蛋白酶活性
   蛋白酶参与土壤中氨基酸、蛋白质和其他含有蛋白质和氮的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其水解产物是高等植物的氮源之一。它與土壤有机质含量、氮含量等土壤性质有关。蛋白酶的测定中同样出现10 cm土壤含量最高的情况,含量为10.43 mg/(g·d),5、15 cm深度的蛋白酶含量相当,3处位置的含量比对照提高13.6 %~25.4 %。
  2.5 过氧化氢酶活性
   过氧化氢酶是一种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氧和水的酶。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植物根系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强度,其强度可以反映土壤腐殖化的强度和有机质的积累。3个位置的过氧化氢酶含量提高了44.4 %~77.2 %,每个位置的含量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
  2.6 磷酸酶活性
   磷酸酶与土壤中有机磷的代谢与转化有着密切的作用,在很大程度反映了土壤肥力的高低,尤其是磷肥的吸收与利用。10、15 cm位置的磷酸酶含量处于同一水平,3个位置的含量比对照提高46.2 %~68.1 %,与对照相比活性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中酶类活性是土壤生物及化学反应的体现,可以反映出土壤生物活性、土壤质量、土壤肥力以及土壤生化反应能力[9]。在本研究中添加蚯蚓粪后,在3个不同深度土壤酶活性显著提高,其中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提高,可以使土壤有效的提供磷、氮、碳元素,加速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循环和利用,促进肥料利用率,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增强土壤活性,促进微生物生长,恢复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10]。
   6种酶的测定中,10 cm位置的土壤酶含量最高,根据出现的结果又测定了3个位置的含水量与有机质含量,1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为50 %左右,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根据测定结果分析,10 cm处土壤酶的活性高主要因为水分含量适中,土壤空气含量适宜微生物生长,促进酶类活性提高。通过结果显示蚯蚓粪的施用是提高土壤理化指标的有效方法,是恢复土壤生态的积极手段。
  参考文献
  [1]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9-114.
  [2]     贾德新,李士平,王风丹,等.蚯蚓粪对豇豆根际土壤生物学特征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6,28(2):318-323.
  [3]     单颖,赵凤亮,林艳,等.蚯蚓粪对土壤环境质量和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热带农业科学,2017,37(6):11-17.
  [4]     王明友,井大炜,张红,等.蚯蚓粪对豇豆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30(7):1404-1410.
  [5]     王继红,刘景双,于君宝,等.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35-38.
  [6]     宁川川,王建武,蔡昆争.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1):175-181.
  [7]     霍璐阳,李志国,刘晴,等.短密木霉、咪唑乙烟酸和种植大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8,46(3):91-93.
  [8]     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52-56.
  [9]     郭小强,毛宁,张希彪,等.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4,18(6):123-126.
  [10]    张池,陈旭飞,周波,等.蚓粪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4,46(1):70-75.
  作者简介:徐洪岩(1982-),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
  通信作者:刘丽,女,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E-mail:shipin201510@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4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