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隨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地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产业消耗与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气质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西北某城市2014~2018年五年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为列,以当地的《环境质量公报》为文章依据,分析了当前城市空气质量具体情况和五年来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特点,从四个方面探究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并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了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various places is gradually accelerating,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urban areas is increasing, industrial consumption and energy demand are increasing, and the air quality of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common Concerned topics, this article uses the ambient air quality of a city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five-year period of 2014-2018 as the basis, and uses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Bulletin" as an artic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air quality and the changes in urban air qualit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characteristics,explor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ambient air quality from four aspects,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air quality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Key words:Air quality;Influencing factors;Change analysis
1 2014-2018年西北某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以及变化分析
1.1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2014-2018年,该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依次为:57.8%,69.1%,52.5%,49.3%,51.5%,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峰值之后,2015-2017年的空气质量达标率相比2015年较低,2018年达标率相比于2017年高出2.2个百分点。
1.2 二氧化硫监测结果
2014-2018年,该市年度全市二氧化硫浓度的年平均值分别为32ug/m3、24ug/m3、20ug/m3、19ug/m3、15ug/m3,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五年来该物质浓度均值最低点是在2018年,比2014年相比降低了53.13%。
1.3 二氧化氮监测结果
2014-2018年,该市二氧化氮浓度的年平均值呈波动性变化,2014-2018年的二氧化氮浓度平均值依次为47ug/m3、44ug/m3、53ug/m3、59ug/m3、55ug/m3,二氧化氮浓度严重超标。
1.4 PM10浓度监测结果
2014-2018年,该市年度颗粒物(PM10)浓度平均值从2016年开始逐渐降低,2014-2018年年度颗粒物(PM10)浓度平均值依次为147ug/m3、125ug/m3、137ug/m3、130ug/m3、122ug/m3,2018年全市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不高,但是2018年颗粒物浓度相比2015年最低值仍有一定的差距。
1.5 PM2.5浓度监测结果
2014-2018年,该市的年度颗粒浓度(PM2.5)的平均浓度值呈现波动性变化,但颗粒物浓度(PM2.5)在浓度增长年份的增长幅度较小,在浓度降低年份的降低幅度较大。2018年较2014年颗粒浓度(PM2.5)的年均浓度降低了17个百分点。
2 以西北某市为例探究影响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
2.1 经济环境方面
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比例的产业结构,不同的生产形式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与利用率不同,且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与空气污染物始终呈现正相关。因此观察一个区域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基本分析出该地的空气质量水平。其次,该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企业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科技水平的提升带来资源利用效率与产品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在产品产出量一定的前提下,企业购买的化石能源的数量大大降低了,从而提高了这一区域的空气质量,同时,产出比升高的同时,企业可以留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再次提升资源利用率,形成良性循环。最后,从经济规模来看,城市的经济规模越大,城市服务居民所消耗的能源就越多,城市能源需求量也更大。经济规模的评估可以借鉴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预算收入这三个方面。
2.2 社会环境方面
首先,该市在近几年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企业和消费者都进行了庞大规模的生产行为与消费活动,全市的人口虽然增长缓慢,但是私人汽车使用量大幅度增加,草皮绿化的覆盖率明显降低。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和消费者对能源的消耗量也日益增加,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其次,资源环境客观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可以承受废弃物的能力。废弃物存在气、液、固三种形态,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要想改善空气质量,我们所关注的能源废弃物不仅仅是空气中的颗粒物与污染物,也需要重视固体废弃物和液体排泄物。最后,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反映了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我们可以通过居民常用的天然气和水资源的消耗量来评判。 2.3 政府政策的影響
地区的环保政策的完整度、政府对环境关心强度、政府执行能力的强弱等都与当地环保制度推行效果息息相关,一方面,环保政策方面,政府给予绿化治理的启动资金越多,环境保护项目个数越多,环保教育的推广越深远,则百姓接受程度越大,当地的空气质量也会有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废弃物分类处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执行能力,废弃处理也可以分解为废弃的吸收与循环、废水的引流与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分解与回收等。废弃物一般由政府部门统一收集,按照详细的分类要求进行回收与填埋,最终利用发达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但这需要政府科学缜密的安排与当地企业的全力配合,也就是在要求政府和企业在环保方面有强大的号召力。
3 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举措
3.1 调整产业结构
首先,政府需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部分产业产出率与经济价值低,但却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且此类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往往不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政府重视对高污染企业的监督工作,如若这些企业不符合产业排放规定与国家产品标准一律关停。同时,政府需要对第一、二、三,三种产业进行合理布局,适当引导企业进行科学技术创新,推进企业向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转型。
3.2 营造社会环保风气
从初中、高中生的教育导向来说,环保始终是学生教育中的一大课题,政府教育部门可以继续提高环保知识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占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相关活动中去。此外,政府要开放与社会企业互相沟通的双向通道,广泛收集采纳群众的合理意见,重视人民对政策执行程度的主观反馈。
3.3 明确惩治空气污染的执法主体
空气的治理需要环环相扣的步骤,政府需要及时处理被人们丢弃的废弃物以及人们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这不仅需要政府检测部门具有高水平的污染物检测技术,也需要政府宣传部门加强群众间的环保宣传工作。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分为预防与治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地问题若交给一个部门未免太过于繁琐,因此,空气质量问题的主要执法者应该是不同的政府部门。同时对于只考虑企业的产出而忽视废弃物治理的企业,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法律单位,加大对这种不良企业的惩罚力度,城市也可以与周边城市联合起来制订惩处非绿色企业的地方法律法规,利用地方完善的司法制度,规范企业的排放标准。
4 小结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绪、身体健康、社会发展进程,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公共基础设施普及率以及政府政策方面进行详细探索。该市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产能过剩企业的监督力度,加大学校环保方面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开通反馈途径,明确惩治空气污染的执法主体,制订地方性环保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改善该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桂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与污染防治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09):44-45.
[2]王晓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变化分析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18,30(06):142+144
[3]于新明.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对丹东城市空气质量评价影响的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5,27(06):26-28.
[4]张静林.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11):136-137.
收稿日期:2020-05-18
作者简介:卜利军(1979-),男,汉族,硕士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0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