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纤维艺术表现形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世纪中期以来,纤维艺术在层叠交融的文化交流与多地区传统文化之间的不断融合下始终保持着神秘的文化底蕴。崭新的纤维艺术在当代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通过简述传统与当代的纤维艺术表现形态特点,以当代纤维艺术形态的拓展种类以及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对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纤维艺术的发展前景进行设想。
关键词:纤维艺术;表现形态;公共艺术
一、传统与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态
纤维艺术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体现着它极具装饰特性的表现形态和极具拓展性的材料应用,展现着自身独特的理论模式。历经时代变迁,从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到中世纪的壁挂、地毯等手工艺,纤维艺术一直在发展。人类不断创新和挖掘的热情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在今日已蔚然成风,并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时代特点。顺应了不同的时代观念,纤维材料的特殊性、延展性及多样性等别样的自身特质是手工劳作者展现自我、体现社会现实、发扬个体精神及传播艺术价值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思想观念与内涵的关键所在。
(一)传统纤维艺术
众所周知,纤维材料的存在源于大自然的馈赠。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冷暖需求与羞耻意识的产生使得人们对各类植物根茎和对皮毛类的认知和利用得到提升,首先是衣物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和发展。渔网以及其他纤维制生活用品的诞生更能体现人类对纤维材料的初步认识与应用。随后纤维材料又结合了织、绣等技法,这也使得我国古代的丝绸、刺绣工艺得以兴起。伟大的古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独具特色且华丽的丝绸工艺展现给各个国家,而同一时代的西方国家则是以毛皮为主要材料进行相似的应用。根据史料历史记载,同时期的西欧国家很早就出现了用毛皮制作各类毯子的事例,人们经过研究实践发现壁毯、壁挂形式的毛织物可以大大缓解石材带来的冰冷感和不舒适感,所以纤维制品在西欧国家也备受喜爱和关注。
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历经时代的变更与发展,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也就产生了文化大时代的生生不息。纤维材料包括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以及人造纤维等,通过改造技法的加工,构成形式上的表达。17世纪巴洛克艺术鼎盛时期,社会对于纤维艺术的需求提高了手工业的价值,造成绘画家和手工艺人之间地位的考量。手工艺人通过五彩斑斓的色彩搭配和编织工艺表现着当时的纤维艺术水平。19世纪,在威廉·莫里斯的“美术与技术结合”理念的推动下,多元化的材料与艺术结合完美产出,美术与编织互帮互助,为纤维艺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石。所以在早期的纤维艺术作品中,大部分艺术家追求和注重的都是纤维艺术与美术的结合,以及图案和技法的融合,装饰性和实用性占据第一位。
(二)当代纤维艺术
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推出,艺术家们开始思考突破固化思维,摆脱图案束缚,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利用开放性思维模式来思考对于传统的纤维材料的认知,通过平面、立体以及三维空间等的开放的表现形式,给纤维艺术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生命力和动力。当代纤维艺术逐步以材料为主宰物来诉说感官上带来的情感和思想感受。随着西方各国艺术家的倡导与推崇,纤维艺术更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得到更深层次的认知,并且迅速成就新的表现形式。
各类承载当代艺术特色的纤维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作品都在由技法结合图案的平面纤维艺术品向更加故事化的表现形态转变,思想文化和情感表达结合描述着当代纤维艺术作品。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举办的“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中不难发现,艺术家们都积极投身到了纤维艺术的领域中来。社会工艺水平和新潮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出现了很多创造性十足的抽象和立体感表现形式,给当代纤维艺术的开拓性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二、多元化的纤维艺术表现形态
(一)壁面形态
壁面形态也称壁挂形式,这种形态属于传统纤维艺术的类别之一,是古老的壁挂毯艺术的一种延伸。随着后现代纤维艺术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现代艺术壁挂在艺术表达上与传统的艺术壁挂有着很大的区别。现代的纤维壁挂不再是单纯依附于建筑墙壁之上的壁毯,它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也体现在观念上超越了传统,形成崭新模式。无论是材料的处理、形态的呈现还是文化现象上都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时代特点。以材料的个性为出发点,身体上与心灵上的感受触动着思考能力,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影响着壁面被艺术化后的特殊性。
基于传统的手工艺平面编织使编染工艺发挥作用,此外还有拼布、刺绣、扎、染、堆叠等形态,主要还是基于材料特性对图案和肌理进行整改,从而极大地发挥艺术性。当这一艺术作品立足于公共空间,与外界产生互动便具有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二)软雕塑形态
雕塑艺术在发展初期主要以石雕、泥塑、木雕等具备坚硬质感的材料为主要选择对象。随着后现代艺术的不断探索和推陈出新,具有软性特点的材料同样可以以雕塑的形态进行艺术展示,从而诞生出软雕塑艺术形态。纤维艺术材料则是不二之选。无论是树枝棉麻等天然植物类还是动物皮毛类或是天然树脂胶类等软性纤维材料都可供软雕塑作品使用。1916年最早的软雕塑艺术作品出自于法国一位热衷于将现成品转化为艺术的艺术家杜尚,他将生活中尤其不起眼的打字机外套作为软雕塑作品的形式置于艺术展馆中供观者思品。软雕塑由于材料的原因在软性、可变性上都与传统的石、铜等“硬”雕塑不同,带给观赏者迥然不同的艺术视角。
20世纪60年代末,又衍生出纤维材料的编织物等具有技法特点的软雕塑作品,以三维造型和空间相結合进行创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创作主题,可陈设于室内或室外,成为服务于环境的公共艺术类作品。软雕塑形态既可以是直立于平面之上的,也可是悬挂的呈现状态,不同形态的软雕塑造型传递出艺术家们所要表达的艺术情绪,具备现代感。
(三)装置形态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现成品材料或综合材料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安装,以形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它是一种布置展品的方法,是一种可以在室内外短暂或长期陈列的经过完美创意和艺术处理的立体展品。创作的材料源于生活,是装置艺术可实行循环使用与环保目的的一大重要特性。而装置形态的纤维艺术是借鉴装置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纤维艺术很多特点都直接来自于装置艺术。近年来,在许多纤维艺术展览中我们看到各类纤维艺术作品都采用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将二者进行了很好的融合,通过装置艺术手段将作品的表现力传达得淋漓尽致,使得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新颖。作品呈现在公共环境中的大量应用对于公共艺术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力,并且很明显地体现出现代装置艺术的大众化特点。欣赏艺术品的同时,理解是对作品意义的认知,可以赋予作品灵魂,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展开无限遐想的目的。
三、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纤维艺术发展前景设想
纵观纤维艺术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发展现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其都承载着丰富且富有内涵的艺术特色。虽然纤维艺术是具有历史积淀的,其发展历史是远超于公共艺术的,新兴的公共艺术还没有达到众人皆知的艺术发展地位,但公共艺术中存在且饱含着公共性和艺术包容性。无论是装饰类的工艺品还是富有灵魂与思想的艺术品抑或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设计等,笔者认为只要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共享环境的艺术创作,都是公共艺术所追求和需要达到的对于艺术品类的整合与展示,这其中无疑也包括纤维艺术。在人们渐渐遗忘传统纤维手工艺技法的情况下,公共艺术的萌发是带领传统与当代纤维艺术重新燃起生命力的动力,也是将更加多元化的纤维艺术形态展示于公共环境下的有力“平台”。
参考文献:
[1]崔唯.纺织品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秦瑾.纤维艺术的空间形态:软雕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62.
[3]徐淦.装置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孙妍.论公共艺术的当代特征[J].文艺争鸣,2020(5):177-181.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7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