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机插秧早稻品种筛选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10个早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基本苗、早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筛选适宜早稻机插秧的水稻品种,为早稻全程机械化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杂交稻的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品种,“株两优2008”产量最高,为549.1kg·667m-2,较杂交稻平均产量534.73kg·667m-2,高出14.37kg·667m-2,增幅为2.69%;“株两优2008”的缺兜率最低,为2.77%,均苗数较高,为7.54万苗·667m-2;杂交稻秧苗素质以“株两优2008”为最优。“株两优2008”机插栽培表现最佳,可作为早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备用品种。
  關键词:早稻;机插秧;品种筛选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30009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国家首位。在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有0.3亿h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7%,水稻每年总产量超过1800亿kg,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8%。同时,稻米也是我国的主要口粮,在全国居民口粮消费结构中约占65%[1-3]。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以手工插秧为主的传统稻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稻作的需求,水稻生产迫切需要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机械化种植技术[4,5]。水稻机械化种植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提高我国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及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进一步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水稻机械化种植过程中,机插秧育秧密度大,难以满足双季晚稻安全齐穗所需的秧龄要求[6],机械化移栽的特殊操作对秧苗的秧龄、形态、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稻油两熟区和双季稻区,受生长季节和特殊的秧苗生长环境限制[7]。因此,为筛选适合机插秧的早稻品种,充分发挥插秧机的优越性,使其推广和应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本研究以6个杂交稻品种、4个常规稻品种为对象,研究机插早稻的秧苗素质、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等生理特性,为得到高产、高效相协调的机插秧秧龄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2018年早稻季,试验在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湖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基地原种场进行,面积连片集中20hm2,供试土壤为沙性壤土,耕地排灌条件良好。试验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降水量1680mm;无霜期266d。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10个,6个杂交稻品种分别为“陵两优268”、“株两优211”、“株两优819”、“陵两优104”、“陆两优996”、“株两优2008”;4个常规稻品种分别为“中嘉早17”、“中早39”、“湘早籼45号”、“湘早籼24号”。
  1.3 试验设计
  3月20日播种。育秧盘规格尺寸为58cm×22cm×2.5cm(长×宽×高),采用浏阳湘晖公司水稻育秧专用基质作床土育秧,半旱式大棚育秧,播种量为杂交稻3.5kg·667m-2,90g·盘-1;常规稻7kg·667m-2,180g·盘-1。4月10日插秧,每处理(每品种)小区面积150m2,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周围设保护行。行株距为25cm×14cm,用新型高速插秧机插秧。每蔸杂交稻3~4株苗,常规稻4~5株苗。早稻纯氮12kg·667m-2,N、P、K比例1∶0.5∶0.8。基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用量N、P、K分别占总量的50%、100%和40%。第1次追肥在插秧后7d结合除草剂施用,用量为尿素6kg·667m-2,氯化钾5kg·667m-2;第2次在10d施用,用量为尿素、氯化钾各5kg·667m-2。插后立即灌浅水活蔸,第1次追肥和施用除草剂时水深4~5cm,以不淹没心叶为宜。其后浅水勤灌,适度露田促根,在总苗数达预期22万苗数时适度晒田,干湿交替管理,抽穗期适度灌深水,灌浆期干湿管理,收割前7d停止灌水直至成熟。90%黄熟时收割。采用专业化统防统治方式防治害虫及杂草。
  1.4 观测项目
  1.4.1 秧苗素质考察
  在移栽前考察各处理秧苗素质,包括株高、叶龄、茎基宽、白根数、单株鲜重。在秧盘中央取样,每品种取样3盘,每盘取样面积6cm×8cm。
  1.4.2 基本苗调查
  在移栽后5d调查每处理密度、每蔸平均苗数、缺蔸率等。
  1.4.3 生育期记载
  每个处理准确记录播种期、移栽期、返青期、分蘖始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
  1.4.4 经济性状考察
  水稻成熟时,每个处理根据平均有效穗取代表性植株5丛,风干后考种,内容包括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
  1.4.5 测产
  水稻成熟后,每个小区分别从中心区选择5m2作为测产小区,采用人工脱粒,晒干风选后称取风干重,以14%的吸湿水来计算稻谷产量。
  1.5 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用DPS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稻秧苗素质分析
  由表1可知,早稻品种中,“中嘉早17”的叶龄高于其它品种,为2.8,与“株两优2008”及“陆两优104”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它7个品种;“株两优211”和“株两优819”的叶龄最小,均为2.2。水稻绿叶数以“中嘉早17”的最多,平均为3.2,显著高于“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与其它7个品种的差异不显著。“株两优211”的苗高最高,平均为14.6cm,与“陵两优268”及“株两优2008”差异不显著,与其它7个早稻品种的苗高均达显著性差异;“湘早籼24号”的苗高最低,平均值为10.9cm。早稻茎基宽以“陵两优268”的最大,平均值为0.192cm,“陆两优104”、“中早39”和“湘早籼24号”的茎基宽低,分别为0.162cm、0.162cm及0.160cm。早稻白根数以“陵两优268”及“株两优819”最多,均为2.1条;“陆两优104”的白根数最少,为0.5条。总根数中,“中嘉早17”最多,为8.6条,与“陆两优104”、“中早39”及“湘早籼24号”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白根所占比例以“陵两优268”和“株两优819”较高,分别为28.38%和30.88%;“陆两优104”及“中嘉早17”的白根所占比例最低,为5.95%和7.14%。“湘早籼24号”的鲜重、干重质量、含水量最高,“中早39”的鲜重、干重质量最低;“株两优819”的含水量最低,为49.93%。   
  由表2可知,10个早稻品种的秧苗素质中8个指标排序中1出现次数最多为3次,对应的早稻品种为“中嘉早17”。10个早稻品种的综合排序值依次为中嘉早17<株两优2008<湘早籼45号=陵两优268<湘早籼24号<株两优211<陆两优104<株两优819<中早39<陆两优996,其中“中嘉早17”和“株两优2008”的综合排序值分别为22和24,明显优于其它8个品种,故10个早稻品种中以“中嘉早17”和“株两优2008”的秧苗素质表现最佳。
  
  2.2 早稻基本苗數
  由表3可知,每蔸均苗数整体呈现为常规稻>杂交稻,早稻杂交稻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常规稻品种差异间不显著,但常规稻的每蔸均苗数显著高于杂交稻的均苗数。“中早39”的缺兜率最高,高达4.6%;“株两优2008”的缺兜率最低,为2.77%,与其它品种的缺兜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均苗数整体呈现为常规稻>杂交稻,早稻杂交稻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常规稻品种差异间不显著,但常规稻的均苗数显著高于杂交稻。杂交稻中“陆两优996”的均苗数最高,为7.56万苗·667m-2,其次是“株两优2008”,为7.54万苗·667m-2;常规稻中“湘早籼45号”的均苗数最高,为9.64万苗·667m-2。
  
  2.3 早稻生育期记录
  由表4可知,早稻的播种和移栽时间分别为3月20日和4月10日。在水稻播种后20d移栽,水稻返青需要6~7d,“株两优211”、“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中嘉早17”、“中嘉早17”这5个品种移栽到返青历时5d,用时最短。早稻的分蘖始期集中在水稻机插秧后的16~18d,“株两优819”最早始穗,“陵两优104”分蘖到始穗的时间最长。从始穗到齐穗,一般需要8~10d,始穗到齐穗历时最短是“陵两优104”和“株两优2008”,历时8d;“陵两优268”、“湘早籼45号”、“湘早籼24号”这3个品种始穗到齐穗的历时最长,为13d;其余品种为9d。“株两优819”的生育期为108d,在7月8日成熟;“株两优2008”的生育期为117d,在7月17日成熟;“陵两优104”生育期最长,为119d,在7月19日成熟。
  
  2.4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分析
  由表5可知,早稻各品种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每667m2有效穗数整体呈现为杂交稻优于常规稻。“陆两优996”的株高最高,为100.28cm,“株两优2008”次之,为94.66cm,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的株高;“湘早籼24号”株高最低,为79.3cm。“湘早籼24号”的单株有效穗最低,为10.4穗,显著低于其它早稻品种的单株有效穗。“陆两优996”单株有效穗最高,为14.2穗,有效穗数最多,为25.92万穗·667m-2,较10个品种的平均有效穗22.75万穗·667m-2高出13.93%。“株两优2008”及常规稻品种的有效穗均低于10个品种的平均值,“湘早籼45号”的有效穗数最少,为18.97万穗·667m-2。每穗粒数整体呈现为杂交稻<常规稻,6个杂交稻平均每穗总粒数为103.30粒,“株两优211”、“陵两优104”及“株两优2008”的每穗总粒数高于平均水平;4个常规稻平均每穗总粒数109.67粒,“湘早籼24号”和“中早39”的每穗总粒数高于平均水平。早稻常规稻品种中“早39”每穗实粒数最多,为96.73粒;早稻杂交稻品种中“陵两优104”的每穗实粒数最多,为92.31粒,“株两优2008”其次,为90.25粒,“陵两优268”的每穗实粒数最少,为84.22粒。早稻结实率整体呈现为杂交稻(85%)>常规稻(82%),“陵两优104”的结实率最高,为87%,显著高于“陵两优268”、“湘早籼45号”及“湘早籼24号”。早稻各品种千粒重差异较大,“陆两优996”的千粒重最高,为28.5g,“陵两优268”的千粒重最低,为25.58g。早稻的理论产量整体呈现为杂交稻优于常规稻,“陵两优104”的理论产量最高,为630.16kg·667m-2,“陆两优996”次之,为624.14kg·667m-2,显著高于早稻其它各品种;“湘早籼24号”的理论产量最低,为438.10kg·667m-2。
  2.5 早稻实际产量
  由图1可知,1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整体呈现为杂交稻显著高于常规稻,具体表现为株两优2008>陆两优996>陵两优104>株两优819>株两优211>陵两优268>中早39>湘早籼45号>中嘉早17>湘早籼24号。其中,“株两优2008”、“陆两优996”及“陵两优104”的产量分别为549.1kg·667m-2、538.1kg·667m-2、538kg·667m-2,均高于杂交稻平均产量534.73kg·667m-2;其中“株两优2008”的增幅为2.69%,但6个杂交稻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中早39”及“湘早籼45号”的产量分别为499.6kg·667m-2和475.2kg·667m-2,均高于常规稻平均产量463.25kg·667m-2,均显著高于“湘早籼24号”的423.9kg·667m-2。
  
  3 讨论
  3.1 秧苗素质分析
  试验研究表明,机插水稻的生产力最高的适宜秧龄是15~20d[8-10]。吴一梅等[11]试验表明,产量以秧龄18d最高,机插秧苗随着秧龄的延长,发根力变差,植伤重,返青活棵慢,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张祖建等[12]研究证明,超龄秧各项生理指标下降,根系反应比地上部更为敏感,适栽秧的叶龄极限为3.8~4.1叶。在本试验中,移栽秧龄为20d,叶龄为2.0~3.0,苗高为10~15cm,茎基宽、单株鲜重和干重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符合机插秧中“高密度、短秧龄、小苗体、毯状秧”的育秧技术和目标。在本研究中,秧龄为20d,但叶龄较小,推测南方早稻播种时温度较低,前期出苗和生长均受到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株两优2008”的整体秧苗素质最优。   3.2 早稻各品种基本苗
  杂交稻机插秧栽插穴距14cm左右,插1.4~1.8万穴·667m-2,基本苗4~5万苗·667m-2时,产量最高[13]。早稻杂交稻的基本苗数为4,早稻常规稻的基本苗数为5,常规稻的基本苗数高于杂交稻,但水稻生长后期,每穴有效穗数、每667m2有效穗数均呈现杂交稻高于常规稻。由此可见,水稻杂交稻的分蘖能力优于常规稻。在本研究中,10个品种插秧的基本苗数偏高。水稻机插秧过程中,缺秧率合格标准为5%,本研究中水稻缺秧率均控制在5%以内。杂交稻机插秧均苗数以“陆两优996”和“株两优2008”为最高;常规稻则以“湘早籼45号”和“中早39”为最高。
  3.3 生长发育进度
  有研究表明,机插会延长水稻生育期,推迟其成熟[14]。水稻返青后,早稻开始分蘖,机插秧的高峰苗出现时间较手插秧的出现时间延后,水稻机插秧在水稻移栽时,会对水稻根系产生一定损伤,早稻生育期延迟集中在移栽至幼穗分化期,晚稻生育期延迟集中在移栽至抽穗期。本研究中,播种期为3月20日,移栽期4月10日,水稻移栽6~7d返青,杂交稻的返青期普遍为3d,常规稻返青期普遍为4d左右。杂交稻生育期以“株两优819”的108d为最短,常规稻则以“湘早籼45号”的109d为最短。
  3.4 经济性状和产量
  每667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都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有研究表明,影响机插秧高产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需在控制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单株的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在本研究中,杂交稻品种的单株有效穗显著高于常规稻品种,理论产量也是呈现杂交稻产量优于常规稻,6个杂交稻品种间实际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4个常规稻品种。其中“株两优2008”最高,为549.1kg·667m-2,其次为“陆两优996”,为549.1kg·667m-2;常规品种以“中早39”实际产量最高,为499.6kg·667m-2,其次为“湘早籼45号”。
  4 结论
  10个早稻品种的秧苗素质指标排序前3频数出现最多的为6次,水稻品种为“中嘉早17”和“株两优2008”,综合排序值分别为22和24,明显优于其它8个品种。机插秧缺秧率均低于5%,杂交稻均苗数以“陆两优996”和“株两优2008”为最高,分别为7.56万苗·667m-2和7.54万苗·667m-2;常规稻“湘早籼45号”的均苗数最高,为9.64万苗·667m-2。早稻杂交稻品种中,“陵两优104”的生育期最长,为119d,“株两优819”的生育期最短,为108d;常规稻以“湘早籼45号”的生育期最短,为109d。杂交稻品种的单株有效穗显著高于常规稻品种,6个杂交稻品种间实际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4个常规稻品种。其中“株两优2008”最高,为549.1kg·667m-2,其次是“陆两优996”,为538.1kg·667m-2;常规品种以“中早39”实际产量最高,为499.6kg·667m-2,其次为“湘早籼45号”。综上所述,杂交早稻机插秧的整体表现优于常规品种,分蘖能力、产量明显优于常规品种,其中“株两优2008”的产量最高,且机插秧秧苗素质、每667m2均苗数均较高,可作为本研究的筛选品种。
  参考文献
  [1] 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等.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04):1-4.
  [2]宗国成.淮安市水稻种植机插秧推广研究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3,33(01):133-134.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我国水稻机械种植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01):14-15.
  [5]李杰,杨洪建,邓建平,等.对加快推进江苏省水稻机插秧发展的思考[J].中国稻米,2014,20(01):32-35.
  [6]江添茂,肖錦添,林煜春.双晚机插适宜秧龄与播种量初探[J].福建稻麦科技,2012,30(02):25-27.
  [7]黄卫群,吴升华,冯志峰,等.不同秧龄机插水稻生理特性比较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1(02):11-12.
  [8]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9]镇农机.水稻机插软盘育秧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02(02):15-16.
  [10] 刘强,杨波,段瑞华,等.秧龄对淮北地区机插稻的影响初探[J].耕作与栽培,2010(02):35-36.
  [11]吴一梅,张洪程.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09(01):36-38.
  [12]张祖建,王君,郎有忠,等.机插稻超秧龄秧苗的生长特点研究[J].作物学报,2008,34(02):297-304.
  [13]张锦萍,钟平,陈川,徐善状,孙春梅,张香圃,孙业明.杂交稻机插秧现状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1(03):50-52.
  [14]张坤.双季稻机插生育期推迟原因探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
  (责任编辑  周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7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