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浙江省青少年校园欺凌现状及其防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校园欺凌现状越来越不容乐观,欺凌问题已成为国际性难题。以浙江省H市為例,对该市中小学生及部分家长的实证调查显示:除常见的校园欺凌(如遭受暴力、恐吓威胁和言语辱骂)之外,受访者对被孤立、网络暴力等形式的欺凌认知程度较低;近四成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历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且与城区相比,乡镇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更为严重;超过八成的教师和近六成的家长经常关注校园欺凌。基于调查发现及国外经验,提出防治欺凌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校园欺凌;校园安全;中小学;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类型繁目众多且危害重重,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如2010年一名13岁女中学生遭同学人身攻击后生日当天跳楼自杀、2015年福州永泰初三男生小黄遭同学围殴最终被切脾,此前被欺凌长达四年、2019年浙江温岭中学王晶晶“神女”事件等。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校园欺凌现状依然严峻,浙江省作为国内经济发达的大省,其校园欺凌现状及其防治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现有研究主要侧重对校园欺凌的概念、表现形式、成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缺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认知的探讨,缺少定量的实证调查分析。本文试图采用实证方法,更为深入地剖析浙江省青少年校园欺凌状况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校园欺凌相关防治决策提供参考。
  2 浙江省青少年校园欺凌现状分析—一以H市为例
  2.1 调查研究背景及样本结构
  2019年9月-10月,课题组就浙江省H市中小学校园欺凌展开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线下和线上结合的问卷调查法。我们对H市采取非概率抽样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66份问卷,回收率为95.75%。此次调查以spa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与数据分析,调查结果采用spass软件进行百分比统计。有效样本中,男女生分别占48.04%和51.96%,城区学生和乡镇学生分别占22.46%和77.54%,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分别占62.67%和37.33%,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分别占9.4%和90.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别占6.7g%和93.21%,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分别占39.16%和60.84%。考虑城乡差异、性格以及是否留守都可能是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的因素,问卷设计有目的性的针对这方面进行了调查。
  2.2 数据分析
  2.2.1青少年对校园欺凌的了解程度。(1)针对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对校园欺凌的认知程度有限,很多学生不太清楚什么是校园欺凌以及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其中84.60%的学生认为遭受暴力属于校园欺凌、75.46%的学生认为受到威胁和恐吓属于校园欺凌,在校园内暴力发生和威胁恐吓是明显且常见的欺凌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两种方式属于校园欺凌不足为奇;62.53%、52.87%、34.86%和33.03%的学生认为言语辱骂、取侮辱性外号、网络暴力、被孤立属于校园欺凌,23.24%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情况属于校园欺凌,说明青少年对校园欺凌的认知还不清楚不全面。(2)从数据上看,中小学对校园欺凌的看法也大相径庭:86.55%的表示对校园欺凌深恶痛绝,有5.61%的学生则认为与自己无关,分别有2.87%、2.74%和2.22%的学生则认为这很正常、可适度参与以及看个热闹。可以看出,近九成的学生还是深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对校园欺凌持否认态度,但仍有少部分的人受各种因素影响价值观略显偏颇。
  2.2.2青少年在目睹和遭受校园欺凌后的态度。作为旁观者,从目睹校园欺凌的态度来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85.9%、50%的学生表示会告诉老师和告诉家长,28.59%、23.24%和23.76%的学生分别表示会告诉同学或朋友、报警和帮助被欺凌的同学,5.87%、1.44%和0.65%的学生分别表示离开、看热闹起哄和也跟着欺凌这个同学,说明大部分学生知道在第一时间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而不是主动参与到欺凌中去,成为“帮凶”。作为受害者,86.03%的学生表示,如果遭遇了校园欺凌,会告诉老师和家长,11.62%的学生选择报警,5.48%的学生选择报复,4.44%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见表1)。
  2.2.3 遭受校园欺凌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有61.62%、24.02%、22.85%和13.58%认为在放学路上、课间、教室里人不多时和上学路上。放学路上和课间和课间是最常见的校园欺凌发生地,但是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从数据分析,应该重视学生在上下学路上以及课间的动态。通常在什么地方容易遭受校园欺凌的研究数据如下:56.53%的学生认为校内比较隐蔽的地方(如小树林等)经常是校园欺凌的发生地,33.03%的学生则倾向于回家的路上,还有16.71%、13.45%、4.96%的学生分别认为洗手间、学校的走廊和校门口容易遭受校园欺凌,还有11.62%的学生则认为还有其他地方也同样容易发生校园欺凌。结果表明,防治校园欺凌应多关注青少年动态,对上下学路上,教室和洗手间等易发生校园欺凌的地方多加巡查,以保障学生的校园安全。
  2.2.4 易成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人群。48.83%的人认为身体瘦弱的的学生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分别有38.64%、27.55%、25.2%的人则认为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和外表不讨人喜欢的学生容易受到校园欺凌,还有12.4%的人认为老师特别关照的学生也易成为受害者。从成绩这一影响因素来看,三成左右的学生认为成为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和受害者与成绩无关。
  2.3 H市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成因评价
  2.3.1 H市校园欺凌现状。近四成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历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从统计数据来看,3 8.g%的学生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61.6%的学生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针对遭受过校园欺凌的这部分学生,调查显示,24.02%的学生经历过言语辱骂,18.93%的学生经历过取侮辱性外号,12.27%、10.31%、7.96%和2.87%的学生经历过遭受暴力、受到威胁和恐吓、被孤立和网络暴力,还有7.7%的学生经历过其他形式的校园暴力(见图1)。   2.3.2与城区相比,乡镇的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更为严重。通过对经历过校园欺凌人数的统计与对比,发现城区学校共有57人,占城区受访学生的33.13%,乡镇农村学校共有242人,占乡镇农村受访学生的40.87 %,高出城区近八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乡镇农村学生受到校园欺凌情况更严重(见图2)。
  之所以乡镇校园欺凌情况更普遍,其原因可能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很多家长外出务工,青少年成为留守儿童,城市地区经济条件总体来说优于农村地区,且城市家庭家长的素质总体较高。家长的缺位,让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孩子很可能形成扭曲心理,从而异化为校园欺凌的施害者;另一方面,青少年因为缺少家长关爱,身体瘦弱,性格内向,因为欺凌加害者往往欺软怕硬,所以这类人最容易成为被欺凌者。调查数据显示,54.05%的家长表示经常关注其孩子在学校是否遭受校园欺凌的情况、25.59%的家长表示会偶尔询问和关心此情况、13.45%的家长表示很少关注以及5.09%的家长表示从不关注其孩子是否经历过校园欺凌的情况。
  2.3.3老师同样是校园欺凌屡禁不止不可忽视的因素,86.55%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老师比较关注班里的校园欺凌的情况,并且经常提醒学生不可以参与、组织校园欺凌,11.23%的学生表示其老师只有在发生了校园欺凌事件并且被發现后才会关注此事件,2.22%的学生表示其老师并不关注学校里校园欺凌的情况,只要不影响班集体在学校的评分就好。针对学校进行校园欺凌的安全、法制教育和心理培训的情况,54.18%的学生表示每学期两次及以上,27.68%则表示每学期开展一次,9.01%的学生表示每年一次,还有9.14%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从未开展相关的培训或讲座。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学校纪律风气严明,能够使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不仅是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向其普及法制知识,关注学生平常的学习和生活。如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把校园欺凌扼杀在摇篮里。3校园欺凌防治的若干对策建议
  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提供的数据,西方国家有85%的女孩和80%的男孩在学校受到过至少一次欺凌,10% - 15%的学生曾经欺凌过他人。可见,校园欺凌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学习和借鉴他国治理经验,有助于我国校园欺凌防治实践更为科学有效。本文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及国外经验,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反欺凌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仅是学生间的小打小闹,有一部分已经上升为刑事案件,对学生、学校、社会都产生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美国对校园欺凌坚决“零容忍”,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义务,注重以法治人。2015年4月21日,美国共有50个州通过了反欺凌法案,其中45个州既颁布了反欺凌法案又出台了相关的反欺凌政策。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需要负刑事责任,而14 - 16周岁仅对八种恶性犯罪负刑事责任。有学者认为,应当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趋势,对低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矫治不力是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一些青少年仰仗着自己未成年人的身份对他人进行校园欺凌,把未成年的身份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当下应尽快将校园欺凌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其有法可依。
  3.2 教育和监督双管齐下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教师的相关培训,让其更了解校园欺凌的专项整治工作,便于其他工作的开展。此外,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具体措施可以是在学校各处安装监控,让校园安全不存在死角;老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将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学校还应该重视传统教育,用传统的儒家文化教化现代学生,融化学生校园欺凌的恶念,从思想层面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杜绝学生欺凌他人的想法的产生,即使学生欺凌他人,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下,也会回到正途上来。
  3.3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长教育职责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中之重,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形成和家长的教育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关系,从出生到入学,学生的教育是从家长身上获得的,而这正是孩子初始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拒绝以“唯分数论”要求孩子,给予孩子健康的教育,加强亲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所思所想,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应该主动找孩子交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还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
  3.4 净化网络环境,整治社会风气
  青少年应理性上网,规范自身,遵守网络规则和道德准则,发布正能量的内容,不发布教唆犯罪、暴力低俗等的消极内容,积极维护和引导网络舆论。同样,净化网络环境光靠广大群众也不可行,还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保驾护航。政府和相关的监督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线上线下同步的监督平台,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好各部门的工作,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信息监控技术,加强对青少年的安全监控,做好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坚决惩治,从根本上彻底整治网络环境。
  3.5 加大对乡镇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力度
  由于农村学生受到校园欺凌情况更为普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更加关注乡镇中小学及学生状况。乡镇农村学校自身需要建立健全反校园欺凌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同时,政府应会同学校共同采取措施加大农村校园欺凌的防治力度,特别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及家庭困难儿童的帮扶机制,健全校园欺凌者的处理处分机制和欺凌受害者的保护机制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除遭受暴力,遭到恐吓与威胁以及言语辱骂这几种直接且常见的校园欺凌之外,被孤立,网络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校园欺凌认知占比较低;家长对孩子校园欺凌经常关注的占比仅为一半左右;近四成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历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农村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相比,校园欺凌情况更为严重。为此,学校教育和监督应该双管齐下,家长也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政府除了加强和完善相关反欺凌的法律建设外,还应加大对乡镇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力度。总之,校园欺凌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维度人手,各司其职并形成多方协同治理合力,方能显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纯槿,郅庭瑾,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效防治机制构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测量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0):3l- 41.
  [2]李婉楠.校园欺凌现象的犯罪学评价及预防路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4): 15-19.
  [3]孙耀胜,何鸣熠.美日韩校园欺凌防治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01): 84-88.
  [4]马焕灵,杨婕.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径与内容[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1): 21-27.
  [5]吴家林,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7-10.
  [作者简介]刘嘉梅(1998-),女,江西萍乡人,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王锋(1977-),男,江西玉山人,教授,博士,硕导,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治理、应急管理和教育管理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2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