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利东 陈岚

  【摘 要】素质教育对现阶段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现代化与更高效的教学辅助工具。现代化的教育辅助工具和教学理念,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着眼于全新教育形式的探索,并且将教育目标延伸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最关键的学科之一,不仅发挥着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以及数学应用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同样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数学教学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有效地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文章以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为核心,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几点见解,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217-03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这一目的大多是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上,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传输,教材中理论与文字性的内容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难以给予学生更具趣味性和直观性的学习体验,导致课堂效率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告知,更应该引导学生探知,甚至让学生自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一切认知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结合数学生活性的内容让学生认识数学规律,并且通过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形象化,既有助于学生感性认知的形成,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生活情境教学的探索,强调积极情感的推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1]。
  1 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1 数字工具展示生活情境,实现课堂导入
  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去探究数学知识。但是,小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引导中,仅靠学生的想象是难以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数字工具来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展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
  如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笔者就利用数字工具为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知所学内容,并引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此来做好课堂导入。针对教学主题,笔者利用数字资源为学生展示小明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卖菜人员称重的情境,通过这一情境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同时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的学生讲到在买菜时最常听到的是斤、两,不是克和千克。此时,笔者结合数字资源为学生展示了斤、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联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克和千克,笔者再次利用数字资源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常见的物品,如一袋大米、一瓶水、一包口香糖、一包瓜子,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且带有质量标识,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克和千克。在此过程中,笔者还结合教材给出了表示千克和克的符号,即g、kg。通过数字资源来导入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2 启发提问引入生活情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与引导者,这也为小学数学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思路。生活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教学环境与氛围,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分析和思考数学内容,以此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并且思维的发散性极强,在思考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将学生引入一个更具体、更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同时也对学生思维发散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合理的思考中认识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和应用
  数学[2]。
  在“位置与方向”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笔者就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些生活问题,如“你们能说一说你们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同时,因为问题与学生的认知以及生活经验相符,所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一问题。在问题的回答过程中,学生会初步认识东、西、南、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并且对自己家所处的位置以及学校所在位置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之后,笔者结合数字资源为学生展示了学校的平面图,并提出问题:“当我站在操场时,我们的教学楼在我的哪个方向呢?”通过提问,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同时学生也能结合自己对校园的认知来进行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笔者又提出问题:“你想要和小伙伴一起上学,你们该如何设计上学路线呢?”通过提出生活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培养学生的方位意识,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其思维得到发散。
  1.3 自由展示生活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在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创造更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这一主体,让学生自由地展示生活情境,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来构建一个更多元化和更具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能够让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数W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生活情境中复习和巩固数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3]。
  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主创设情境。在此过程中,笔者让学生5人为一个小组,然后让小组内的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来创设生活情境。有的小组创设了一个生活中买菜的场景,在买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各种组合人民币的面值,同时也能够正确地进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有的小组则创设了一个银行存钱的情境,针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进行了探索。通过学生自主创设情境的方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对营造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课堂氛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nlc202209231055



  2 生活情境在课后延时服务中的运用
  2.1 任务驱动探究数学问题
  生活情境不仅仅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还需要将生活情境延伸到学生的课后学习当中,让生活情境变得更真实,更利于学生去探索和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来驱动学生去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与数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能够在生活情境的探究与实践中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简易方程”的数学概念讲解中,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探究相遇问题的课后任务: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平均每分钟骑200米,而小芳每分钟骑150米,早上7:30两人分别从家出发,在相距2.5千米的路上相向而行,他们两个人什么时候能够相遇呢?让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两人一组探究相遇问题。学生在小组探讨中首先会对问题中的单位进行统一,将200米和150米换算成0.2千米和0.15千米。在统一单位之后,学生能够对题干进行分析,得出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即小明骑行的路程加小芳骑行的路程等于总路程。此时学生将骑行时间设为x,然后在合作交流中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了方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针对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进行了探究,深刻意识到了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同时实现了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2.2 小组活动探索数学问题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在于直观内容的体现和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的实践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生活情境问题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既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实现了课后延伸的生生监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4]。
  如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收集和整理班级内学生身高与体重数据的课后实践任务。因为数据量较大,而且数据内容较为烦琐,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能够合理分工,有的做资料收集,有的做资料整理,有的做资料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收集并整理好数据之后,小组内的学生分别针对这些数据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针对身高与体重算出平均值,并收集全国小学生平均身高与体重的数据,将其与之对比。通过小组合作,创设更具实践性和更具生活性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生活中学习并应用数学知识,同时在小组的探讨与交流中发散思维,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2.3 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除了针对某一课程内容来进行生活情境的课后延伸指导,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中实现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并提问,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水平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并没有为学生指明学习和复习的方向,而是让学生观察生活当中所出现的数学问题,并进行总结,在课堂上笔者将学生总结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并提问。有的学生观察家庭当中的瓷砖数量,设计了由瓷砖数量计算家庭面积的问题,有的学生则根据自己上学的路程和时间设计了方程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设计出了一套试卷,并将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通过此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思考生活现象中的数学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创设,在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3 生活情境在家庭引导中的运用
  3.1 家校互动,完成生活教育任务
  生活情境的创设,还应该渗透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而通过家校互动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生活情境与学校教学进行衔接,为学生创设一个家校一致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家校互动来完成生活教育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悟生活。
  如在“百分数”的教学中,笔者就通过微信或QQ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取得了联系,让学生家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的百分数。在此过程中,笔者也为学生家长提供了教育指导的方向,如让家长与学生共同探讨银行利息的百分率、观察超市中折扣的情况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家长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数学,同时在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3.2 多维度引导,养成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生活情境的创设除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情境在家庭引导当中的应用则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5]。笔者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为学生家长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目标,如让学生家长结合生活内容,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让学生养成估算、验算、心算的良好习惯,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此外,笔者还让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与学生一同整理错题,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与反思,最后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错题本上。通过此方式,让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监督与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不断地反思总结,在促进其数学水平提升的同时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并积极地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在数学教育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学习与体验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信息的重新构建,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数学教师要将生活情境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并且要强化家校之间的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家校一致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新颖.小学数学应用生活情境方法教学的尝试[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1(28).
  [2]何瑞娟.小W数学中生活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11).
  [3]周学安.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教育研究,2021(1).
  [4]张岸林.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1(23).
  [5]王钦东.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研究[J].学苑教育,2021(8).
  【作者简介】
  王利东(1985~),男,汉族,甘肃武山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学。
  陈岚(1986~),女,汉族,陕西乾县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学。

nlc2022092310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