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曹操在安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曹操在邺城即今安阳建都,与安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安阳是曹魏政权中心所在地,是曹操发展势力的基地,是邺下文学的圣地,也是曹操的长眠之地,曹操墓的发现为古都安阳又添光彩。
  【关键词】曹操;邺都;政权中心;发展基地;文学圣地;长眠之地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62-2
  
  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虽是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但他建功立业的基地却在邺城,邺城即今安阳。曹操死后也埋葬在安阳,一生与安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攻克邺城,营建邺都,安阳是曹魏政权中心所在地
  曹操戎马一生,攻城略地也不少,但还没有找一处理想的、可安邦立国的基地。直到建安5年(200年),以少胜多挫败袁绍,又乘袁绍诸子内讧,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攻克邺城,才算找到可建功立业的基地,并将其政权中心移至邺城。
  为了巩固邺城这一块根据地,也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决定远征乌桓。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在无终人田畴的建议下,从一条久已断绝人迹的小路进军,攀山越岭,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乌桓首领塌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仓惶迎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塌顿,大获全胜。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铲除了袁氏势力,也为营建邺城筑起了牢固的边防。
  曹操自建安九年(204年),破袁克邺后,就着手修建邺城。曹操是继齐桓公初建邺城后第一个大规模修建邺城的人。曹操所建的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共有七个城门。南面三门,中为永阳门,东为广阳们,西为凤阳门;东面一门,为建春门;西面一门,为金明门;北面二门,东为广德门,西为厩门。邺城规模宏大,东西长而南北窄,为一长方形。各门均与城内大街相通。东西城门相通的大街将邺城分为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官署、贵族居区,南部为星坊及平民区。北部中间为文昌殿,为宫殿的主殿,西晋左思的《魏都赋》载:“造文昌之广殿,极栋宇之宏规。”东有听政殿,西有西园。西园之西,城墙之上自北向南建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三台。三台之间皆以阁道相通,气魄宏伟,其高若山。邺城成了当时全国最繁华的都市。
  二、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安阳是曹操发展势力的基地
  曹操自189年陈留起兵以来,就报有一匡天下、救民于水火的雄心。十几年来,他的军队一直在北方东拼西杀,大河南北已为曹操所有,他已成为事实上的最强者。但是南方,荆州还有刘表,孙权盘踞江东,西南巴蜀之地,还在刘璋手中,他们的存在,割裂了天下。南方,让曹操壮怀激烈。他以安阳为基地做出向南方进军的准备。
  曹操在安阳训练水军。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正月,曹操率远征大军得胜还朝,回到邺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开凿出一个人工湖,名为玄武池。做什么用的?训练水军。水军在北方无用武之地,这意味着曹操要做出战略转型。
  曹操在安阳驻扎军队,囤积粮草。安阳一带许多村名和地名留有曹操的故事。据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负责人徐焕朝介绍:祖上传说,我们这一带曾经是曹操驻扎军队的地方。从这里向南走5公里,有个地名叫亮马岗;往正东走7公里,是河北的习文村,与该村名字相对应的,附近还有一个村庄叫讲武城。据说是曹操率军驻扎此地后,和部下军士习文讲武的地方。另据安阳老人们传说,今日殷都区的大碾屯村就是当年曹操囤积粮草之地,现在村口还留有一个大碾盘。这些民间传说和遗留下来的村名、地名,忠实地记录了曹操当年在这一带活动的轨迹。
  曹操在安阳下令减轻农民负担。据《三国志・魏志》卷一记载,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刚占据邺城不久就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又明确规定:“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若民兼赋也。”曹操的轻徭薄赋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百姓皆奔邺,以小安户口。”这样曹操就为把邺城建成可靠的根据地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曹操在安阳实行藉田。为了鼓励百姓耕作,曹操还实行藉田(用农具作耕作状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始耕藉田”;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春,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藉田”。今河北省临漳县的吉田村,在明朝学者崔铣所撰的《彰德府志》中被称为“藉田村”,即为曹操进行藉田的地方。
  曹操在安阳招贤纳士。从建安十五年(210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短短七年中,曹操三次颁布招贤令。如,建安十五年(210年)下令说:“今天下尚未定,特此求贤之急时也。”“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于是“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于牧守者,不可胜数”。曹操对投奔他的文臣武将,只要有功就予以表彰,有的还给以高官厚禄。曹操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独树一帜,成就伟业,是与他在邺城招贤纳士的宏图大略分不开的。
  曹操以邺城为基地向南进军。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七月,曹操从安阳出发,率大军南下远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这时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遂亲率五千精骑,一日一夜三百余里,至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江东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赤壁火烧战船,曹军大败,撤军北还。
  赤壁战败之后,曹操统一全国的志向不减。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今甘肃镇原南),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由于曹操以邺城为基地,南征北战,势力越来越大,这反倒使汉献帝感到不安,不得不连连加封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年),诏曹操为丞相;建安十六年(211年),诏曹操之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署为副丞相;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曹操为魏王,建魏国,定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并州等十郡为封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享有至高权利。
  三、延揽文人学士,写诗作赋,安阳是邺下文学的圣地
  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的政治优势和非凡的文学素养,对当时文坛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那些因战乱而被迫流亡各地的文人学士,先后投奔到曹操的根据地邺城,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吟诗作赋,反映现实生活,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创作高潮,形成了彬彬之盛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所创作的诗文被称为“建安文学”,也称“邺下文学”。邺下文人,数以百计,其主要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女作家蔡琰。“邺下文人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变叙事为抒情,把他们对动荡的社会、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对人生艰难的种种感受,情文并茂地表现出来。在他们的笔下,创作出一大批流传千古的现实主义名篇。如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厦门行》;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王粲的《七哀诗》;以及蔡琰的《悲愤诗》等等。这些诗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展示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形成了“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对后代文学创作影响是很大的。唐代诗人陈子昂说“魏晋风骨”,李白吟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时的邺城不仅成了全国最繁荣的都市,而且成了全国文人学士汇集的圣地。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所著《中国通史》(1978年版)中指出:“东汉末年大丧乱以后,出现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文学乐园。饱经灾难心多哀思的文士们忽得富裕的物质生活,安静的创作环境,个人的才能都无阻碍地发挥出来。这时候诗赋、骈文的水平都达到高峰,特别以曹植为首的五言诗达到高峰的绝顶”。
  建安时期不过30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建安文学”也即“邺下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却放着奇异的光彩!
  四、遗令葬邺,不封不树,安阳是曹操的长眠之地
  曹操生前把邺城作为自己的政权中心,安身立命的基地,死后也将邺城附近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曹操亲自选择自己的陵地,并主张薄葬。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他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魏书》)曹操生前就选择好埋葬的地点,“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曹操为什么要把这里作为自己的陵地呢?我们分析认为,曹操不只光是敬仰西门豹投巫、引漳溉邺,希望自己的寿陵地与西门豹毗邻,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曹操统一北方后,邺城成为他的战略大后方,成为黄河流域中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因此曹操去世时将墓地选择于此。曹操在世时他本人并没有代汉自立,而且一生中树敌太多,不可能把墓地选择在当时的首都许昌或者洛阳附近,而老家亳州远离中原,接近孙权的吴国,极易为孙吴所偷袭。从安全考虑,曹操也最可能把墓地选择在自己的封地邺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于洛阳,他的《遗令》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曹操死后,汉献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藏高陵”。(《三国志・魏书》)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2009年河南省考古队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附近考古发现了曹操墓,陵寝位置、陵寝规格及陵寝内文物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这一成果已得到了国家部门的肯定,并被列为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成果之一。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千古曹操震惊中外,古都安阳又增光彩!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2日
  【作者简介】张莲英:安阳市第三十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6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