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学困生策略浅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伟飞
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感觉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障碍,而且每一种障碍都是递增式发展的。
1 情感方面障碍。
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在情感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布卢姆认为:“学习成绩中的四分之一的差异是由于学习前的情感特点造成的。”我们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常常是按照“失败一再失败一还是失败”的过程进行的。当老师同学不断给他们以失败性的评价,他们会把前一次学习活动中的失败情感带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从而影响新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于是产生新的失败……其最终结果是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惧怕心理,丧失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形成学困生转化的情感障碍。
2 认识结构方面的障碍。
学困生在认知结构方面与较优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表现为: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知识点零散而缺乏联系;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困生呈现出的认知结构易产生错误或模糊,造成新旧知识的异同分辨不清,产生干扰,无法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困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上位观念等等。这些都使学困生在连续的学习任务中感到困难很多。同时影响到我们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3 接受能力方面的障碍。
接受能力对任何一种学科的学习来说,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它更需要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接受能力包括理解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我们以理解记忆力为例。数学学困生对大量数学材料。不能自觉加以概括,存在盲目性,主要靠机械记忆。如对于“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个关系式,学困生一般很难回忆起来,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每一个量的含义。而有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对记忆材料保持的百分数要比机械记忆高出三倍。
下面谈谈对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 帮助学困生树立成功信念。
低起点:确立适当的教学起点。制定适度的预期目标。把起点放到学困生们努力一下就可达到的水平上,是保证学困生走向成功的坚实阶梯。要想让学困生不断成功。就要指导学困生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奋斗目标,既要有令其振奋的远大目标,又有分阶段的隶属于大目标的分目标,还要有近期的隶属于分目标的小目标,并有完成这些小目标的周安排、日常规,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这些目标对他们来说既有完成的艰巨性、挑战性,又有完成的可能性、现实性。
小步子:对学困生来说步子要小,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让他们层层有进展,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机。
闪光点:对于学困生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们都要不失时机给予表扬。如一些学困生作业有进步了。我们就可以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下“相信你会更好”、“老师为你高兴”等鼓励性文字;学困生在课上回答了问题,我们都要给予激励评价,即使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2 引导学困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
(1)重视学困生的活动。活动是认知的基础,皮亚杰在活动教学理论中指出:“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的协调中收集的信息。”特别对于学困生来说,允许他们自由操作,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提取活动中蕴含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重要,更利于他们掌握知识,构建良好认知结构。
(2)帮助学困生形成知识系统。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困生归纳概括所学知识,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连成串、并成块,以增加学困生的“功能知识单元”。如教学平面几何图形,在教学完梯形后,我们应该帮助学困生将学过的各种四边形联系起来,而不应该是零散、孤立地存在于学困生脑子中。这样做,就注意到了学困生原认知结构的调整、优化、整合。
3 重视课堂合作教学。
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一般都将学习交往中的重点,放在学生之间的竞争上,结果学困生永远处于失败者的位置。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我们如果根据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安排教学,会造成更多学生无法掌握知识:而根据最差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教学,又会造成大量无用时间的形成。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合作教学。将接受能力差的同学编进小组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把小组讨论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这样,学困生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弥补接收能力的不足。
责任编辑:林 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