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游宝兵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数学化后的结果,总是把它作为现成的知识来教,教给学生以定义、规则、算法,让他们据此死搬硬套,而忽视了数学化过程本身,造成了实际内容与抽象理论的脱节。学生只记住了抽象的定义、法则、规律,而不知道它们背后的丰富事实,因而常常不会使用它们。另一方面,形式的数学结论。要想应用于现实还需使这些形式与现实相符。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关键还在于怎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多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有应用的机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是应用之地。时时是应用之机”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应用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足够的应用机会。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前,可以布置学生计算植树活动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之几等类似的问题,为新课的教学积累充分的感性材料。紧接着再对它们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掌握了各种百分率的具体意义和计算方法。最后,再结合本节课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得出全班同学计算的正确率等。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数学问题的解决更贴近生活,减少了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记忆和应用,并逐渐形成数的意识和态度。
  另外,应用不仅是指将建立的数学模型在数学内部应用,更主要的是指将数学模型及其建立过程中掌握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来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所以,要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强调要善于思考。教学实践的事实也证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争论,往往能使学生闪现出富有独创见解的思维火花,使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感、愉悦感,并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教材中大量的习题只能起到熟练巩固知识、技能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收集、整理一些有用的教材,使学到的思想方法得到具体的应用。如,学生了解了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后,问:为何水管、汽油桶等物体都要做成圆柱体,而不做成长方体呢?学生的回答如下,甲:物体做成圆柱形,如汽油桶等便于运输,当搬不动时就可以用滚动,而长方体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乙:同意甲的看法,还发现当圆柱体转变成长方体后,虽然体积大小不变,但表面积却增加了。他想到大部分容器都做成圆柱体。是因为容积相等的情况下,做成圆柱体比做成长方体更节省材料。
  
  二、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实践,接触实际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活动,数学上的许多概念、运算和规则等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形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感受到数学化的需要。然后再进行分析、提炼和组织成高一层次的数学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大部分是数学化后的知识,很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印象,即学习数学就是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无需思考更多的条件和实际意义。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通过动手操作,感触数学知识的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里,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轴对称的实物,学生就会说出诸如剪刀、月饼、人体和一些图形等。最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用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这些动手操作的训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践中把知识和技巧内化成了能力。
  2、通过实地调查,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
  如果给学生教学现成的知识,把数学结论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他们,就连学生的作业也只是对例题的模仿,对原理、原则的演绎,这样教学的结果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太严肃、枯燥,同时也不便于学生的记忆。如果能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这样得来的知识学生就会倍感新鲜,同时也再现了书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如学习“利息”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银行调查,通过实际例子,使学生真正建立了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从中也学到了存款的意义,懂得了现有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为何大大低于书本介绍的利率。增长了有关金融方面的知识。
  3、通过课外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
  虽然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但也不能忽视开展课外活动的作用。学生从课外活动中能够学到许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些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拟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记数学日记。记的内容有:当日教师补充的重点;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解题妙法。从书报上摘抄一些有关的生产、生活中的数据。
  
  三、养成从数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和感受生活的习惯
  
  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得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如认识了米后,让学生先目测后再用米尺去测量教室地板的长、宽和同学的身高等。其次,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例如,低年级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就引导他们数盘子中苹果的个数等。第三,我们鼓励并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数据编出情节丰富的数学问题。例如,六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校要开展一次歌咏比赛,地点安排在一间教室里,我们要如何合理地设计好舞台和观众的位置呢?在大教室里,学生们看到了教室的实际情况。又想出了许多问题:舞台的面积要多大?每班学生的人数是多少?他们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应占观众席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经常这样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带着练习,就会自觉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应用及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