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晶晶
人们一般认为,新闻是“易碎品”、“速朽品”,失去时效性的新闻如同隔夜饭菜无人问津。而历史一旦盖棺定论就成了“永久牌”般认知千古兴替的镜鉴。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 历史是当时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研究昨天的历史,可以了解今天新闻发生的由来和走势,研究今天的新闻,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延续;写历史要有新闻感,写新闻要有历史感;不了解历史,就不善于发现新闻,也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曲直。这些话,概括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对于历史与新闻天然的亲缘关系,蔡元培先生在1918年为徐宝璜先生《新闻学大意》一书所做的序中写道:“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李大钊先生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论述:“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种意味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报纸上所纪的事,虽然是片片断断,一鳞一爪的东西,而究其性质,实与纪录的历史原无二致。故新闻记者的职分,亦与历史研究者极其相近似。今日新闻记者所整理所记述的材料,即为他日历史研究者所当搜集的一种重要史料。”
新闻与历史的这种关系给我们新闻从业者以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既要快采快发“抢新闻”,又要采深采好“出精品”,力争使自己的作品即使因过时而“易碎”,但因其事实本身的重要或是传播的独到,能够成为时代的“碎片”而具有保存价值,并且历时愈久愈显珍贵。新闻贵在一个“新”字,这是其特质所在,旨在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信息。正是基于这一要旨,作为新闻,它要求所反映的事实是新鲜的,越是首创、第一的东西越好。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刚刚发生的“首创”和“第一”恰恰是值得记录的东西,“新”正是其价值所在。除新旧之别,新闻素材和历史资料同源同质,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记者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既要有新闻的敏感,又要有历史的眼光。
时间会使过去的新闻成为历史,而历史往往深藏着新闻,而这些新闻价值常常以休眠状态潜在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历史也是新闻的富矿,聪明的记者善于利用历史中潜在的新闻。重大历史事件本身及其发生地、当事人(见证人、亲历者、目击者),历史名人本身及其相关人物在特定时段里可能再度成为新闻追逐的对象。著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姑娘”照片已成老照片,但照片中的姑娘却不断成为热点的新闻人物。历史典型中发生的新鲜事,就可以揪出一条新闻来。
历史的新闻价值还体现在历史著作给现代新闻写作的启迪作用。被称为“诗史”的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可以算得上唐朝天宝至乾元年间的新闻作品。《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描绘出一幅震人心魄的相别图,是精彩的现场特写。达到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的《三吏》、《三别》则接近当代新闻中的“系列报道”,夹杂的评论,也接近现代的新闻评论或新闻分析。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