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化学史的教学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5-0065-01
当前教学中对化学史素材最常见的利用方式是基于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化学史的教学价值不应仅限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化学史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关注科学本质教育,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1.再现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聚焦点和靶心,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再现化学史實,并将其中所涉及的研究过程设计成教学问题。例如对于“侯德榜制碱法”,除了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外,也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时在制碱市场占垄断地位的索尔维制碱法有哪些不足?侯德榜又是如何改进索尔维制碱法的?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化学史中的科学知识做出深度思考,从而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挖掘化学史,设计探究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应挖掘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争论、解决方法和相关实验经过,设计探究活动,重走科学家研究之路,追寻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知识的演变过程。例如,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于1887年首次提出电离理论,认为溶质分子在水中自动解离为离子。这一理论受到了当时大多数化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物质在水中必须经过通电才能解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测定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电导率的变化以验证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正确性,要引导学生以反应事实和实验数据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落脚点,体验科学家严谨、细致、艰辛的研究过程。
3.正视化学史,渗透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视化学史,开展判断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化学学科观: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化学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应用化学知识,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合理利用化学知识趋利避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德国化学家哈伯是工业合成氨的发明者,并因此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同时他也是制造氯气、光气、芥子气等化学毒气的元凶,首次将化学毒气应用于世界大战。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哈伯的功与过,形成对科学家的全面、公正的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