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教学建议:(1)采用专题研究法教学;(2)注重人文思考的引导;(3)组织化学史话主题辩论赛;(4)引入智慧教学工具辅助教学。研究结论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化学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7.062
1 前言
高校《化学史》课程面对的多数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化学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世界发展的历程,培养朴素科学观和辩证思维。化学知识与化学历史的关系正如化学家傅鹰所说的“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是化学知识和化学历史综合运用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科学常识与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两方面均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培养,通过《化学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提高学生朴素科学观,使得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对待学习和生活,其教学方法有待進一步探讨和实践。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分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是针对不特定专业开设的关于化学科学和化学科学发展历史的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课程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够生动展现历史上的化学科学创新发展、点明化学家在科学活动和科学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反映出《化学史》课程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演进的关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历史的方法,从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演化过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和价值观的培养的目标将应提出新要求。从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应以化学发展历程为主线,对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进行介绍,构建学生化学史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专业方法的培养,应以化学史中的科学实验为对象,分析历史上的化学家如何解决一个个化学难题,使得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方法的运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采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专业技术的培养上,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提高自身科学常识水平,不畏惧科学,而是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今天科学的快速发展。从价值观的培养上,基于自然辨证和唯物主义而成长并发展演变的化学科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教学探讨
传统的《化学史》课堂讲解法通过对化学萌芽、发展和演变的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具有全局观念,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授课方法,缺乏互动,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或者上课缺乏学习紧张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3.1 引导学生采用专题研究法研究化学史
美国化学研究协会为化学史专门设立一个分会,可见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涉及的化学知识与化学家及化学历史事迹较多,仅仅通过讲授的方法难以呈现,有必要在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对于内容独立完整的知识区块,可设计专题研究法、要求学生课下调研、课上分组汇报,互动讨论,提高学生主动性和集体学习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和钻研。通过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讲演与讨论、教师点评、教师补充讲解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教学,应更为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讨论、研究、论证的批判与创造思维。
例如,在古代化学史教学部分,以文字记录的历史进程为研究专题,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上资料搜索,制作PPT进行课堂展示,以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视角,再现历史上文字载体从陶器、甲骨文、铜器铭文、石头书、竹简、缣帛书发展到造纸术的历程,对比各种文字记录载体的优缺点,引出蔡伦造纸术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知识积累与文化传播历史意义的探讨。教师首先对学生的讲演水、资料收集、ppt制作点评;接着提出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中韩造纸术印刷术之争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探讨四大发明如何走向世界及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3.2 注重引导学生对化学史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人文思考
化学史具有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属性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的社会属性。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教学中更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其社会属性,提醒每一个人保护自然环境,理性地认识、利用与开发自然界恩赐给人类有限的自然资源,认识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界内在的发展规律。例如,在《化学史》课程古代化学时期的内容部分,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光辉成就与当代中国的科研现状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科学家较少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原因,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思维,通过深入分析,认识我国科研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精神。再如,在《化学史》近代化学时期内容的讲解部分,比如在讲解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时,引入对拉瓦锡生平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拉瓦锡之死分析,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思考科学研究与科学家个性的关系。莫塞来定律史话的学习过程中,针对莫塞来之死,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与科学哪个更值得舍生取义”等论题。在中国化学与化学家专题的教学过程中,一大批放弃国外优越条件而毅然回归建设祖国的科学家的事迹,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科学探索面前如何处理个人的利益与祖国利益之间的矛盾”问题的极好素材,在该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加着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3.3 组织化学史话主题辩论赛
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在《化学史》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到两次主题辩论赛,对提高学生化学史知识储备,锻炼思维反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具有较好作用。纵观整个化学发展历史,真理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中逐渐获得,雄辩出真知得到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见证。在近代化学时期的课程教学中,化学家凯库勒取得较多的成绩却面临高学历求职难的问题,凯库勒的学生范特霍夫提出碳的四面体假说,却在毕业后14个月内都没找到工作。这些现象与当代高学历求职难的现象相似,教师可做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 “时代进步是否导致学历贬值”这一论题,并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其他学生作为评判员,在辩论结束后给辩论队与队员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从化学近代发展历程来看,化学知识与化学家在不同国家中的传播与流动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有无国界”这一论题,通过辩论的形式,得到深入的认识。
4 运用智慧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雨课堂、微课、慕课等智慧教学工具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采用雨课堂方法进行化学史的教学,可以设置课程相关问题,例如拉瓦锡的名著是什么?哪位科学家被描述为有学问中最富有的,有钱人里最有学问的?农业化学家的奠基人是哪位?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抢答,以回答问题的速度计入平时成绩考核,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使用手机作为学习工具而不是游戏工具利用微课的形式,将化学史小知识录制成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下学习资源。录制的主题可以是某个化学家的生平故事为,也可以是某个化学史事迹的起源、经过与结果,例如凯库勒的苯环结构、浪子戴维变才子、居里一家与诺贝尔奖等,均为较好的主题材料。
化学史课程内容博大精深,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对涉及化学史相关的内容进行扩宽,鼓励学生采用MOOC学习平台,学习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等课程,拓宽视野,深入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方方面面,思考化学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起到的重大作用。
5 结语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化学朴素科学素养和化学人文思考能力的培养,故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课程教学建议,以期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史》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娟.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史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学,2018.
[2]杨惠敏.论化学史的科学素养教育功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李良钊.高校师范化学专业化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J].当代化工研究,2018,(9):30-31.
[4]代静.高校化学史课程教学现状探讨[J].广州化工,2014,(18):222-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7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