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闻采写心理调适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勇

  在新闻心理学领域,大多侧重探索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对自身心理的研究往往被忽视。笔者有意抛砖引玉,概述几点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心理因素影响着事件的进程,关键时候往往是心理素养起到决定成败的作用。记者要达到采访的预期效果。准备工作要做得周密、充分,包括必要的知识资料的积累、搜集,以往经验的挖掘,技术与设备的筹备等,还包括采访目的的确立。具体工作计划实施方法的拟定。准备得越充分,心理处于自信、平静的状态,整个思维活动进展就越顺利,采访效率就越高。
  笔者认为几种影响采访效果的心理值得注意:
  一是紧张心理。记者遇上名人、高级官员、外宾等一类采访对象,出现胆怯、气短等紧张心理现象,也是常有的事。记者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群体采访对象面前,或遇到突发事件时造成的心理上的紧张,倘若不能迅速调节紧张情绪,会给采访带来损失。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看,愉快、安静、松驰的情绪,有利于记者准确回忆新闻事件的过程及细节。著名记者肖乾的经验之谈:“文艺作家要求清静,新闻记者则能‘相遇而安’。”记者遇到紧张情形,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心境处于平静。美国空调制造业工程师威利,詹姆斯教授曾说过:“能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利的第一步。”新手大多有这种心理紧张的体验。后来采访多了,见的人多了,也自然就习惯了,少了些紧张,多了些冷静。
  二是轻慢心理。现实中,人们常称记者为“无冕之王”、“钦差大臣”。这些尊宠使记者不知不觉形成一种高傲的心理,乃至于以傲慢的态度对待被采访者。此外,记者对常规性、上级指派的采访任务产生抵触情绪,以冷漠、轻视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这些都会影响采访活动中双方的情感交流,拉开彼此间心理上的距离,采访活动因此受到影响。这时,记者的情感需要调节,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明确自己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一个新闻单位在活动;其次,是明白自己的态度、语调、表情、举手投足都会影响采访对象的心理。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邵飘萍曾指出,记者的态度应当是这样: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三是偏执心理。记者工作面广、接触的人多,任务各异,由于受个人兴趣的制约,会对各种采访任务产生一种偏执性。偏执性表现为对某些采访任务感兴趣,对某些采访任务不怎么感兴趣。感兴趣的利于采访工作进行,不感兴趣的不利于采访工作的展开。根据企业产业板块特点,我们报纸报道的领域主要有运输、工业、贸易、旅游业等,除了要做好这些主业板块的新闻“大菜”报道外,还有许多副业如职工群众性活动、事件报道也要关注、留心,做得好的话会成为一碟碟特色“小吃”。记者要改变自身“偏食”的习性,需要自身加强学习,培养广泛兴趣,使自己博学多识,有多项特长,学会“多面手”,当“杂家”。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在新闻实践中,掌握、应用好心理规律无疑有益于我们的新闻采写活动。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几经周折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她。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如果我们对采访工作有皮革马利翁那样的热爱之情,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就会潜意识地产生克难排障的心智和毅力,自然也会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还有,被心理学界称为“贝勃规律”――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小刺激的心理规律,也同样可以应用到新闻实践中。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心理状态不稳定时或采访对象因初次接受采访而紧张时,都可应用“贝勃规律”加以调节心理状态,平稳过渡。
  影响新闻写作的几种心理也是需要我们克服的:
  一是惰性心理。记者白天跑外勤,繁重的采访任务已经感到疲乏,为了抢新闻的时效性,当天晚上甚至采访完就要立即写稿是常有的事。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惰性,疲劳会降低人思考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斯对遗忘现象做过系统的研究,得出著名的艾宾斯浩斯遗忘曲线。它表明了这么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期内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而遗忘后如不重新学习,记忆就不再能够恢复。这从心理学原理上告诉记者:每次采访完成后,一定要及时整理笔记,趁热打铁,加深记忆与认识。如何处理好采访完后的疲劳与及时写稿的矛盾?爱迪生告诉我们一个办法,他说:“我们无穷精力和耐力,都来自于能随时入睡的习惯。”在采访中,我们可以挤出时间来打会儿盹。短暂的小憩,会使我们精力保持充沛。
  二是盲从心理。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采访的作用就是为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原则。记者依据采访中从有关单位、个人获取的新闻材料,写成新闻稿,有时这些材料本身有虚假、数据有误,或是笔录中有误笔,盲目相信这些材料,过于自信自己的采访记忆、记录,都有可能造成新闻的失真。避免这种失误的方法是:一、记者深入到采访现场,通过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尽可能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二、将了解到的事实写成新闻稿,要有选择地送给新闻事件所在单位的领导、负责人审查,然后修改定稿。如一些新闻稿件中涉及到的人、事、物的名称以及数据等,在发稿之前要与权威部门的人士核对,以确认其真实、准确。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在边干边学中借鉴、应用、掌握好新闻采访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规律,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所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须经过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其中的一些采写心理学知识、心理调适方法,需要我们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不断去总结、丰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6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