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旋律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丽华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作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建设的好与坏,对于社会转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主旋律必须接受外在的挑战,克服内在的矛盾,积极谋求出路。这条路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关键词]主旋律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以来,对于主旋律建设而言,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在的困境也越来越凸显。要想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定位,谋求出路。
  
   主旋律建设的外部环境多元复杂
  
  30余年来,主旋律建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社会意识领域的思想多元化。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主旋律建设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整个中国只有一种思想或一种声音。然而,改革以来,国门渐开,思想界的禁区逐步被打破,为文化领域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创造了政治、思想上的条件。此外,在大开放的背景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但西方社会的很多思想传人中土,本土的传统思想也有复苏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主旋律一尊独大的局面自然不可能再持续,主旋律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以及手机、电话、电视,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交换,甚至直接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人们的影响显而易见。“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进一步影响到网民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增加网民对权力、遵从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互联网传播的现实对主旋律建设提出了蜓高的要求,主旋律建设任务之紧迫是显而易见的。
  受众素质提高并日益呈现复杂化的特点。自拔乱反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我国公民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已为不争的事实。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是,公民自我意识的萌发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渐渐解体,代之而起的是多元化、多层次利益格局的多个社会阶层的并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主旋律建设的内在矛盾日益凸显
  
  主旋律建设面临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外部形势的复杂和多元,还表现在自身存在的三对内在矛盾。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这三对矛盾也越来越凸显。
  思维方式的矛盾:求善与求真。就主旋律建设的思维方式而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停留在“求善”的基本框架里。“求善”是一种功利性的思维方式,自身缺乏存在的合理性。“求真”则是一种追问“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基本标志是“自身的觉醒”。在思想持续解放、改革进入深水期、政治建设成为改革攻坚目标的当下,主旋律建设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要引领政治建设,为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具有“求真”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受制于政治因素,在传统“求善”的思维方式下踯躅前行。
  服务定位的矛盾:对上与对下。在服从政治的大前提下,主旋律的服务定位,即在政府官员和社会百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党国英研究员就认为,政府与社会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所面临的三对基本矛盾之一。在政府的角色从“包办”向“服务”转化的过程中,主旋律建设的滞后是显而易见的。在主旋律建设领域,尽管也强调“三贴近”,但由于涉及意识形态,“唯上是从”的现象还很常见,很多工作都是任务型的,只对上负责,而不顾对下的效果。当前,如何在对上与对下之间找到恰当的关节点,实现对上与对下的有机对接,是主旋律建设必须面对的难题。
  自身队伍的矛盾:知与行。在主旋律建设的人才队伍中,知行不一现象是最严重的问题。主旋律建设的工作人员应该带头落实主旋律、实践主旋律,自觉做人民群众的榜样。然而,在部分主旋律工作者那里,主旋律建设却沦落为“谋生的工具”,成了劳动和报酬的交换。这种现象是主旋律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在自身人才队伍方面的一个反映,根源于主旋律自身的困境。对此,主旋律必须“自省”:是脱离了群众,还是宣传内容和理念方面的原因,抑或宣传的手段和方式不够好,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行合一”既是主旋律建设人才队伍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检验主旋律建设是否富有成效的重要标准。
  
  现实“主旋律”建设亟需高端定位
  
  作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建设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运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主旋律”建设亟需高端定位。
  要从“政治”中解放出来。“过去,我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也往往局限于把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支撑来强调。”其实,把文化手段化也是主旋律自身的困境之一,长期以来,主旋律建设都要服从政治,带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为了让人们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利,真正实现人民民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弘扬主旋律就必须把主旋律从“政治”中解放出来,回归主旋律自身,也就是人自身。主旋律要围绕“人”这个核心因素,自觉上升到和政治建设并驾齐驱的地位,把“以文化人”作为自己的使命,致力于人的现代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旋律建设应放在什么位置,不言而喻。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中定位。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尤其明确地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这一布局以及对文化建设的重新定位,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结果,也是执政党在文化认识上的新飞跃,体现了执政党的文化自觉。立足于这一布局,我们就会发现,主旋律不仅要服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服从“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大局,还要主动推动经济建设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为社会建设提供必需的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
  要明确主旋律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文化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但是文化繁荣离不开主旋律建设,主旋律搞不好,文化繁荣是不可能的。我国用3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迅速地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的当前,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反而越来越严重。人类自身所存在的肉体与灵魂的矛盾从来没有比今天更突出,精神危机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普遍社会问题之一。面对这些,必须加大主旋律建设。主旋律作为征服人内心的力量,与人征服外在世界的力量是相辅相成的。
  
   主旋律建设的现实出路
  
  转变思维方式,求善与求真并重。主旋律建设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突破传统的“求善”思维方式,致力于“求善”与“求真”并重。“真”是“善”的基础,任何美好的理想都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我们经历过为理想而疯狂的时代,为了实现理想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然而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脱离实际的理想只能是幻想。即便是再伟大的理想,也必须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因此,主旋律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谋求最大的“善果”。在宣传主旋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一方面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而也要有意识地营造理性反思的氛围,尊重规律,自觉抵制急躁冒进的情绪。
  依托社会建设,推动主旋律建设大众化。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群众接受,就能够产生出改造社会的巨大能量”。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旋律建设只有扎根群众、掌握群众,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当前,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类“自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显著标志。因此,社会建设是推动主旋律建设大众化的重要载体。社会建设需要主旋律的支撑,也需要主旋律的指导,同时也必然把主旋律建设推进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主旋律只要顺应社会建设的规律,立足我国社会建设的实际,就一定可以“大有作为”,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促进社会建设的时代新人。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知行合一样板。宣传队伍的知行不一是主旋律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建设一支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宣传队伍对于主旋律建设意义重大。当前的主旋律建设,有延续传统、尊重传统的一面。这就要求主旋律建设的从业者首先要用主旋律武装自己,致力于知行合一,自觉做主旋律建设的实践者。同时,主旋律建设也有面向世界、创新未来的一面。这就需要主旋律建设的从业者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开放的心胸,自觉做主旋律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三个角色,实际上是要实现本土传统和他国文明的有机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上创造一种新文明,没有高素质是不可能的。(作者为中共辽源市委党校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