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均瑶

  [摘要]在马克思哲学中,对人的终极关怀成为一种核心价值。作为马克思本人,其积极向往渴望的是理想的社会发展形式,但这种境界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诸多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人类思想理念等都是其所必须的要求,但马克思眼中人文理念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了无数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则是“人文关怀”。马克思在著作中提到的人文关怀主要针对的是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况,他肯定了人的尊严以及人们有追求自由的权利等。但早期的社会学说对于马克思哲学却给予了批判。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的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思想被隐蔽了起来,以致马克思的理论遭到了社会的误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提炼,深刻理解其哲学的本质含义,逐步探索人的自由解放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中存在的误区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中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由于受到不同角度的遮挡,人文关怀理念备受人们的质疑,其误区有以下三个方面:
  
  误区一:科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说法也可以当成是一种“科学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诸多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阐述,但是如果仅仅站在“科学论”的角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则其展现出的人文关怀理念则常常会被遮挡。这主要还是由于“科学论”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描述马克思提到的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对于人文关怀则没有进行太多的阐述,这导致人们产生了误解。另一方面,“科学论”也侧重关注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里发挥作用最大的“规律”或“必然性”,显然这一说法对人类活动给予了否定,忽略了人文关怀的作用。
  
  误区二:斗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阶级斗争的产物。这种说法也可以当成是一种“斗争论”。尽管该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目标给予了肯定,赞同其主要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但是,在这些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却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阶级斗争。因而,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时,往往会把重点放在阶级斗争方面,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并没有过多的重视。思想上过于重视阶级斗争,直接导致了其属性的扩大化,有的人直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阶级斗争的产物。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单纯的阶级斗争,将其与人文关怀对立了起来。
  
   误区三: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实践性的内容。这种说法也可以当成是一种“实践论”。与之前的两种说法对比,“实践论”对于人文关怀的遮掩是最深入的,人们在该学说里很难感觉到人文关怀是被否定的。最重要的一点则在于人们对于马克思口中的“实践”含义是如何理解的。众所周知,实践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生产劳动。但早些时候,人们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理解的情况是,将其作为在生产劳动中提取出来的论述,这种误解程度是十分惊人的。和人文关怀有着紧密联系的实践形式各种各样,其常涉及到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各个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的分析,可以深刻感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
  
  导致误区出现且延续的因素
  
  以上误区直接导致马克思哲学在很长时间内不被人们接受,这对于马克思本人以及学说内容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从现代社会理念的角度来分析,导致误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过程里,人们对于其所继承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产生了误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相互对立、相互脱离。但是,马克思提出的人文关怀与西方人文主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对近代提出的“抽象的人性”这一人文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但马克思的目的并非是对西方人文主义的否定,而是为其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创造前提。而在马克思之后的研究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与马克思的本意有着很大的误差,将其和西方人文主义相对立了起来。最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涵盖的人文关怀被遮蔽了,人们对于马克思理念中的人文关怀产生了误解。
  
  第二,后继者们在研究时没有摆脱西方哲学的束缚,未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思想理解到位。在两种哲学对立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后继者对人文关怀进行了夸大修饰,造成了理解的误区。考虑到这种差异未能按常规方法上升到意识的层面上,加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封闭。在现代哲学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被错误地认识为一般唯物主义。其主要还是从“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思想中去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而实际情况却是这种学说把丰富多彩的马克思哲学体系过于简单化了。若站在这个角度去描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显然会将其中包含的人文关怀遮掩起来。如果人们长此以往地误解下去,那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则永远达不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层次。
  
  第三,从东西方政治文明的角度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参照了俄国模式。在社会主义阵营体系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人们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社会的专制统治相提并论,从而使得人文关怀在东方社会发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滋润,人文关怀被深层地掩埋起来。因而,大部分东方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束后,过于夸大了社会阶级斗争等诸多问题,从而对人文关怀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将人文关怀融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
  
  在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要把人文关怀融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
  
  第一,马克思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其对于伊璧鸠鲁的“原子偏斜说”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在自己的学说里将“自由”当成了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崇高价值。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客观批判,准确地揭露了劳动者的现实情况以及人性复归的可行性。同时,马克思凭借自己的独特方式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为著名的黑格尔哲学,其重点关注了哲学的根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具体而言,马克思正是在运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来帮助其思考自己所创建的哲学。
  
  第二,优化马哲理论体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而实现这样的过程,则需要将人作为社会历史评价的重要评判者。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主导作用,人是社会历史的缔造者。而人文历史也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而创造的,我们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程度也必须要从这一角度进行把握。马克思在思考人类发展阶段时,则是将历史主体的发展当成了一种客观的价值尺度。在将人当成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尺度时,应该正确认识到人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指

标存在的关联。唯物史观中提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其主张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人的解放等方面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中可知,在说明生产力客观标准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人在促进生产力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必须要达到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要求,维护好人们的自身利益。在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综合使用生产力指标进行权衡,还要从人的价值大小展开衡量,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但从本质上看,生产力尺度属于人文价值里的内容,这是由于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目标。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马克思在研究思想时主要是以“现实的人”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立足点,综合分析了社会历史、哲学、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学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人与人文关怀都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路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融合。认真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必须要对这两者之间的结合产生深刻的认识。但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并不能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等问题,导致它们受到不同因素影响而被遮掩起来,使得人们敬仰的马克思思想失去了原本创造的理论魅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物质理论是空想出来的“抽象的物质”,其必须要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从而拟定了“剩余价值理论”,从本质上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联,且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激励方式来倡导劳动者转变这层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者,其能够科学地调整人与自然间的物质转化关系,使其得到人的有效控制,避免将其当成盲目的力量来控制自己;同时要以最少的力量消耗,在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来促进这种物质转换。这些内容都充分展现出马克思本人对人类自由、人文关怀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言,早期社会中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文关怀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随着社会改革进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认识更加深刻。在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的“人为核心”这一哲学价值观时,其重点在于对马哲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感受人文关怀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回归。(作者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