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碳经济也要突出中国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之浚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在国际社会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与义务讨价还价的背景下,未来五年,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吸收国际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早探求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升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的短缺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概念逐渐形成并受到广泛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在国际社会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与义务讨价还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吸收国际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早探求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当务之急
  以“三驾马车”强劲牵引经济结构转变。按照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依靠“三驾马车”的强劲牵引,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难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一、加强低碳产业的投资。在产业战略发展上,国家应选择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三、鼓励低碳消费方式。消费是需求,是动力,低碳消费也是起到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应在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率先实施低碳消费,以各种可能的形式鼓励私人低碳消费。政府要率先实现低碳化运作,实行“网络化”办公,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推行政府节能采购。引导家庭合理消费,养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
  以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00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1:5:4。与国际横向比较,我国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70%以上。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首先使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内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加剧,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存在难度。但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以新技术和新交通方式变革交通结构。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总能量需求中占30%左右的比例。汽车交通用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加剧了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然而,汽车交通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应优先考虑在短期内放慢排放量增长速度,同时开发替代的新技术和交通方式。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控制私人汽车无节制增长;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四是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除技术变革之外,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文明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
  以节能低碳技术加速建筑结构调整。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立方米,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CO2,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28%。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需要特别关注。在建筑采暖方面,入户取暖热水(或蒸汽)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均为有效的方法。此外,生物质纤维作为保暖材料节能与生物质作为燃料发电供暖相比,会有数倍的节能减排功效。
  低碳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发展新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反思此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研判今后的经济复苏走势。从增长周期角度看,世界经济史上存在着由重大科技创新所主导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只有依靠重大技术创新的形成,催生集群式产业发展,方能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局。目前,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的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正处在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兴未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领域的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新动力。
  科学技术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目前的物理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20%~40%。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要把好新建项目和产品关口,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效产品以旧换新;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十二五”期间,应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成熟先进的能效技术、节能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热电联产、热泵、超临界锅炉、二代加核电、混合动力汽车等;着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营,如三代核电、风电、电动汽车、IGCC、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同时,开展四代核能、CCS、太阳能热发电、二代生物燃料、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基础研究。同时,我们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是减排的另一主要途径
  我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是节能之外的另一个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保障石油安全供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改变能源结构单一局面。
  一是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我们对煤炭的过度依赖。要控制煤炭的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大力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集中利用煤炭,提高电气化水平。二是优化石油天然气供应。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三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是低碳能源,应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核能在扣除核材料生产和废物处理过程中所消耗能量后可视为无碳排放能源,欧洲(如法国等)的核电比例较大,对推进低碳经济起了很大作用。我国也要逐步加大核电站的建设,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四是构建坚强的智能电网。随着低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电网的基础设施和调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建设坚固的电网骨架,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将大风电、大核电等新能源基地的电力输送出来;二是要提高配电网对供需信息变化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和电动汽车、蓄能装置利用等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扩大碳汇潜力,助力低碳经济
  一是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每年增加的碳汇在1.5亿吨碳左右。为进一步增加碳汇,应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延长轮伐的时间增强森林碳汇;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效率,以及更有效的森林灾害(林火、病虫害)控制来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沼气替代薪柴、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木材产品的深加工、循环使用来实现碳替代。
  二是增加耕地碳汇。耕地土壤碳库是整个陆地生态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我国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南方约为0.8-1.2%,华北约为0.5-0.8%,东北约为1.0-1.5%,西北绝大多数在0.5%以下,而欧洲农业土壤大都在1.5%以上,美国则达到2.5-4%。因此增加或保持耕地土壤碳库的碳贮量有很大的潜力。
  三是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的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具体措施包括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等。另外,通过围栏养殖、轮牧、引入优良的牧草等畜牧业管理也可以改善草原碳汇。(作者为国务院参事、中国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