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师素质要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慧君
摘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实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而使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本文就新课标要求下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做了综合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标 教师 素质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则空前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这是个提纲挈领的论述,其原则精神贯穿在新课标的各个部分。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世纪高中语文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加强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结构
新课标强调“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生活同步发展。只有不断进步的教师才能培养不断进步的学生,“学而不厌”将成为教师今后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二、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时刻贯穿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老师相对于其他层次的语文老师来说,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带领学生面对升学,而且高中的学生也有着更丰富的心理世界,需要老师去适应。过硬的心理素质是高中语文老师提高素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正确的促进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高中语文老师还应该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基础的,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着全方位的变革。这意味着以前的“老经验”、“老思想”都已经不合时宜,满足不了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多做创新,这也是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广大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能否提高,能否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决定着能否真正实现教学领域的变革,这是源头上的改变,是质的改变。
三、扩充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是对每一个现代人的要求,更是对培养现代人的老师的要求。新教材从立意“知识”转向立意“素质”,正适应了当今知识高速膨胀的现实。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远比教授知识本身更重要,新教材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最新的知识也会在课文中出现,教材不再一成不变,“毕其功于一役”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新的教材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都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研究新的教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以期更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就善于给学生推介最新科技动态。如果过去对老师的要求是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那么现在我们必须是源源不断的河流。我们的学生将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求生存发展,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不断获取新知识,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信息,将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钻研教法,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少做或不做无用之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分段、概括段意、提炼中心思想、处理课后练习几乎是每篇课文必备的环节,程式化的教学常常造成“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新《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也应该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不过要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思路。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思路。有的课以合作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学习其他段落。
五、结语
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教师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才能把高中语文课上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丽.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刘晓明.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东北师大出版社
[5]马兆兴.新课程与教师综合文化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7854.htm